阳 伍
(电子科技大学医学院附属绵阳市中心医院医学检验科,四川绵阳 621000)
骨折患者普遍创伤较为严重,骨折附近血管及组织完整性受到破坏,可引起机体内环境紊乱,其中凝血系统、纤溶系统的激活,会形成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D-二聚体(D-D),凝血系统、FDP的过度亢奋可导致骨折组织周围血流不畅、形成血栓,进而诱发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影响骨折康复[1]。由于骨折患者恢复时间较长,需长期卧床、制动、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较大。FIB、FDP、D-D作为评价凝血功能的三大重要指标,可用来判断骨者患者凝血功能是否正常或血栓是否发生[2]。本研究旨在探讨凝血指标、D-D及FDP在骨折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将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绵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骨折患者76例纳入骨折组(四肢长骨骨折20例、四肢非长骨骨折27例、躯干骨骨折29例),另择同期健康体检患者76例作为对照组,回顾性收集其临床资料。骨折组男45例,女31例;年龄20~64岁,平均年龄(51.32±7.31)岁。对照组男43例,女33例;年龄19~65岁,平均年龄(50.38±7.54)岁。两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有可比性。本研究已通过绵阳市中心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骨折诊断符合《我国中老年脆性髋部骨折及桡骨远端骨折骨质疏松诊断标准与WHO诊断标准》[3]中相关诊断标准。纳入标准①非陈旧性骨折,无自身免疫性疾病、严重感染者;②无恶性肿瘤者;③临床资料完整者。排除标准:①合并原发性凝血功能障碍者;②处于哺乳期、妊娠期者;③合并心、脑、肺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者等。
1.2 观察指标 ①骨折组与对照组外周血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水平比较。采集两组人员的空腹静脉血3 mL,通过全自动凝血分析仪(生产厂家:武汉科尔达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型号RAC030)检测凝血指标,包括外周血PT、APTT、TT;②骨折组与对照组血浆纤维蛋白原(FIB)、D-D、FDP水平。采血同①,离心(3 000 r/min,15 min)后取血浆,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FIB、D-D、FDP水平;③不同类型骨折患者FIB、D-D、FDP阳性率比较。以D-D>1.0 mg/L为阳性,FDP>5μg/mL为阳性,FIB>4 g/L为阳性,比较四肢长骨骨折、四肢非长骨骨折、躯干骨骨折患者FIB、D-D、FDP阳性率。TT、FIB、D-D、FDP对骨折的诊断效能比较。敏感度=真阳性患者数/(真阳性患者数+假阴性患者数)×100%;特异性=真阴性患者数/(真阴性患者数+假阳性患者数)×100%;AUC值为ROC曲线下与坐标轴围成的面积;SE值为样本均数的标准差;95%CI值为样本统计量所构造的总体参数的估计区间;最大约登指数为灵敏度与特异性之和减1;最佳截断点为ROC曲线最佳临界点。
1.3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21.0软件处理分析数据,计量资料及计数资料,使用(±s)及[例(%)]表示,使用t检验及χ2趋势检验进行比较。P<0.05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骨折组与对照组患者外周血PT、APTT、TT水平比较 骨折组患者外周血PT、APTT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组患者外周血TT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骨折组与对照组患者外周血PT、APTT、TT水平比较(±s,s)
表1 骨折组与对照组患者外周血PT、APTT、TT水平比较(±s,s)
PT:外周血凝血酶原时间;APTT: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TT:外周血凝血酶时间。
组别 例数 PT APTT TT对照组 76 11.10±2.2931.43±4.5415.03±1.68骨折组 76 11.25±2.9830.87±4.7214.12±1.90 t值 0.348 0.745 3.128 P值 0.728 0.457 0.002
2.2 骨折组与对照组患者血浆FIB、D-D、FDP水平比较 骨折组患者血浆FIB、D-D、FDP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骨折组与对照组血浆FIB、D-D、FDP水平比较(±s)
表2 骨折组与对照组血浆FIB、D-D、FDP水平比较(±s)
FIB:血浆纤维蛋白原;D-D:D-二聚体;FDP:纤维蛋白降解产物。
组别 例数 FIB(g/L) D-D(μg/L)FDP(μg/mL)对照组 76 2.05±0.54 0.62±0.24 2.19±0.84骨折组 76 4.33±0.63 0.81±0.33 3.82±0.57 t值 23.955 4.059 13.998 P值 <0.001 <0.001 <0.001
2.3 不同类型骨折患者FIB、D-D、FDP阳性率比较 四肢长骨骨折、四肢非长骨骨折、躯干骨骨折患者FIB、D-D阳性率均无统计学差异,四肢非长骨骨折患者FDP阳性率(59.26%)低于四肢长骨骨折、躯干骨骨折患者(85.00%,96.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不同类型骨折患者FIB、D-D、FDP阳性率比较[例(%)]
2.4 TT、FIB、D-D、FDP诊断骨折的效能分析 TT的AUC明显低于FIB、D-D、FDP;FIB的AUC明显高于D-D、FDP,P<0.05;D-D的AUC明显高于FDP,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4。
表4 TT、FIB、D-D、FDP诊断骨折的效能分析
骨折患者血管及组织损伤后可释放大量组织因子进入血液,肢体水肿可压迫静脉,共同造成血流减慢、血管内皮功能降低、凝血系统异常激活等,同时术后需长期制动,可导致患者病理性血液凝固性增高,进而产生深静脉血栓、肺栓塞等凝血异常性疾病,分析骨折患者凝血状态的改变情况,并探讨其临床特征,可为预防骨折后血栓形成提供依据,进而改善骨折患者预后[4]。
PT可反映外源性凝血系统状况,APTT可反映内源性凝血系统状况,TT可反映FIB转为纤维蛋白时间,均为常见凝血指标,APTT、PT升高、TT降低,提示机体呈高凝状态[5]。本研究结果显示,骨折组PT、APTT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骨折组TT短于对照组(P<0.05)。分析原因为,与健康人群比较,骨折患者会因受创伤及创伤后的炎症级联反应影响,增加释放凝血酶、血纤维稳定因子,可促进机体将纤维蛋白原裂解,再转变为纤维蛋白单体到形成纤维蛋白[6]。李艳超等人[7]研究亦显示,骨折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与患者凝血功能密切相关,与本研究结果相似。
D-D主要为交联纤维蛋白的分解产物,临床常用于反映机体高凝状态和继发纤溶亢进,FDP为纤维蛋白或纤维蛋白原分解蛋白单体,同样可反映机体纤溶亢进,FIB主要由肝细胞合成,在组织和血管损伤期间,FIB可通过凝血酶转化为纤维蛋白,并成为血栓的基础构成物质[8]。本研究结果显示,骨折组患者血浆FIB、D-D、FDP水平高于对照组,提示骨折患者血浆FIB、D-D、FDP水平均升高,处于血液高凝状态,体内凝血和纤溶机制敏感,需对FIB、D-D、FDP进行监测,预防血栓性疾病的发生。此外本研究结果还显示,四肢长骨骨折、四肢非长骨骨折、躯干骨骨折患者FIB、D-D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四肢非长骨骨折患者FDP阳性率(59.26%)低于四肢长骨骨折、躯干骨骨折患者(85.00%,96.55%),分析原因可能为,FDP为纤维蛋白单体,四肢非长骨血管网络分布较少,四肢长骨血管较大,躯干周边血管网丰富,因此阳性率较高。 本研究中,通过TT、FIB、D-D、FDP诊断骨折的效能分析结果显示,其AUC分别为0.634、0.995、0.951、0.823,其中FIB对骨折的诊断效能最高,提示骨折患者的继发性纤溶活性明显增强。
综上所述,骨折患者血浆FIB、D-D、FDP水平升高,可影响凝血功能,FDP水平可一定程度反映不同骨折类型,为骨折患者血液高凝状态的判断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