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侧后路椎间孔镜下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价值

2022-01-20 11:32陈韶宏
大医生 2021年19期
关键词:摘除术孔镜椎间

陈韶宏

(吴川市人民医院骨科,广东湛江 524500)

腰椎间盘突出症作为一种综合病症,由软骨板、纤维板及髓核等损伤诱发,可引起患部组织周围血管、神经损伤,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传统后路椎间开窗髓核摘除术是临床常用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方法,实践表明,该术式的效果欠佳,易引起复发[1]。经侧后路椎间孔镜下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是微创技术发展的成果,该术式具有切口小、损伤轻的特点,通过椎间孔镜进行手术操作,能够精确定位术区,对髓核组织进行摘除,可改善患部组织周围血管、神经损伤[2]。为进一步探究该方案的价值,本文选取67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回顾性分析传统后路椎间开窗髓核摘除术和经侧后路椎间孔镜下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对其身体恢复情况、临床效果及并发症的影响,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选取67例于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期间因腰椎间盘突出症进入吴川市人民医院治疗的患者,依据其治疗方案分组:将应用经侧后路椎间孔镜下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治疗的34例患者编为观察组,将应用传统后路椎间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的33例患者编为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男性18例者,女性16例;年龄29~84岁;平均年龄(40.07±10.32)岁;病程为5~14个月,平均病程(9.38±2.21)个月;病 变 节 段:5例L5~S1,19例L4~5,10例L3~4。对照组患者男性19例,女性14例;年龄为28~83岁;平均年龄(39.28±10.21)岁;病程为6~15个月,平均病程(9.27±2.15)个月;病变节段:4例L5~S1,18例L4~5,11例L3~4。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的差异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经吴川市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纳入标准:符合《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指南》[3]相关诊断标准。排除标准:①伴有重度脊柱异常者;②精神疾病者;③肾、肝、心功能性疾病患者。

1.2 手术方法 观察组患者应用经侧后路椎间孔镜下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治疗。给予患者全身麻醉,腰椎正侧位、穿刺点、穿刺位置、穿刺目标经C 型臂X线机确定;经椎间孔镜(德国费格内窥镜医疗技术有限公司,国械注准20203060475,型号ZJJ)置入穿刺针、导丝;为使7.5 mm的工作套管成功插入,于椎间孔处作1 cm切口,使该位置相应扩大;工作套管置入后将内窥镜置入;利用内窥镜呈现的手术视野摘除髓核组织,对残存的髓核组织进行反复的冲洗;利用射频电流止血;拔除外套管,缝合切口,结束手术。

对照组患者应用传统后路椎间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给予患者全身麻醉,在腰椎作一切口,切口位于腰椎后正中方向;为使骨窗露出,将皮肤、皮下组织、腰背筋膜逐层切开;分离、切除黄韧带,使用的分离器械为剥离子;为使硬膜囊、神经根暴露,牵拉对侧神经根;摘除髓核组织,检查术区;止血、冲洗术区,留置引流管,缝合切口。

1.3 观察指标 ①记录两组患者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总出血量、卧床时间,其中卧床时间为患者手术结束至初次下床时间。②分别于两组患者术后当天及术后3 d检测其疼痛因子水平,包括P物质、神经肽Y、前列腺素E2。抽取患者5 mL的清晨空腹肘静脉血作为血样,3 000 r/min的转速离心10 min后,取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血样。③记录两组患者椎间隙感染、神经损伤、椎间盘再突等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使用的统计学处理工具为SPSS 23.0软件,计量资料使用t检验,以(±s)表示;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以[例(%)]表示,若检验结果为P<0.05,则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指标 观察组患者手术切口长度、卧床时间较对照组短,出血量较对照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指标(±s)

表1 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指标(±s)

组别 例数 手术切口长度(cm) 出血量(mL) 卧床时间(d)观察组 34 0.91±0.08 12.07±1.35 7.36±1.41对照组 33 3.48±0.27 45.68±4.72 13.31±1.43 t值 29.597 34.231 14.814 P值 <0.05 <0.05 <0.05

2.2 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当天及术后3 d疼痛因子 观察组患者术后当天及术后3 d的P物质、神经肽Y、前列腺素E2水平,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当天及术后3 d疼痛因子(±s)

表2 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当天及术后3 d疼痛因子(±s)

组别 例数 P物质(μg/mL) 神经肽Y(pg/mL) 前列腺素E2(pg/mL)术后当天 术后3 d 术后当天 术后3 d 术后当天 术后3 d观察组 34 7.72±0.72 5.51±0.65 100.14±11.27 78.41±8.54 165.75±21.45 118.84±13.51对照组 33 11.25±1.24 8.32±1.09 180.21±21.03 126.13±15.44 230.72±33.45 175.83±22.11 t值 12.309 11.079 16.779 13.523 8.175 10.997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3 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 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例(%)]

3 讨论

近年来,我国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人数逐年增加。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与腰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关系密切。此类患者通常会在外力作用下导致其纤维环发生破裂,致使髓核组织突出,对脊神经根产生压迫,并出现持续性腰背部钝痛。传统后路椎间开窗髓核摘除术摘除突出组织的过程中,需牵拉硬膜囊、神经根,使髓核组织暴露,易引发硬膜破裂、神经根损伤及组织粘连等并发症,对预后形成不良影响。经侧后路椎间孔镜下椎间盘髓核摘除术的操作借助内窥镜和相关器械进行,形成的暴露面积较小,对患部正常生理结构的影响较小,可促进预后[4]。

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手术切口长度、卧床时间较对照组短,出血量较对照组少(P<0.05),该结果表明,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应用经侧后路椎间孔镜下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治疗有助于身体的快速康复。分析原因为,在经侧后路椎间孔镜下椎间盘髓核摘除术中,手术器械经椎间孔镜视野置入,术中需暴露的面积较小,且该术对患部周围组织、血管的破坏较小,造成的出血量较小;另外,为使7.5 mm的工作套管插入,作1 cm切口,形成的手术切口较短;腰椎正侧位、穿刺点、穿刺位置、穿刺目标通过C型臂线机确定,有助于了解病情,提高手术的可靠性与安全性,可缩短术后卧床时间[5]。

本研究中,术后当天及术后3 d,观察组患者的P物质、神经肽Y、前列腺素E2较对照组低(P<0.05),该结果表明,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应用经侧后路椎间孔镜下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治疗有助于减轻疼痛。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操作中,剥离、牵拉椎旁筋膜及肌肉,可引发术后疼痛,刺激前列腺素E2、神经肽Y、P物质的分泌,其中前列腺素E2能够提升末梢神经的痛觉敏感性;神经肽Y参与疼痛信号的传递;P物质受体能够接收疼痛信号,传导疼痛,使患者术后出现痛觉[6]。在经侧后路椎间孔镜下椎间盘髓核摘除术中,经椎间孔镜置入穿刺针、导丝,再利用椎间孔镜进行手术操作,可清除突出的髓核组织,改变脊神经根视物受压迫状态,改善患者的腰背部钝痛;另外,该术式可较大限度保留脊柱后方韧带复合体的完整性,减少对患部周围正常生理结构的破坏,从而减轻术后疼痛[7]。

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2.94%,低于对照组的18.18%(P<0.05),该结果表明,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应用经侧后路椎间孔镜下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治疗的安全性较好。分析原因为,经侧后路椎间孔镜下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对髓核组织的清除效果较好,能够避免术后椎间盘再突发生[8]。

综上所述,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应用经侧后路椎间孔镜下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治疗的安全性较高,能够减轻疼痛,有助于身体康复,值得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摘除术孔镜椎间
脊柱椎间孔镜治疗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价值
经椎间孔镜一次性治疗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分析
MRI图像结合JOA评分对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术后评估
经皮后外侧入路椎间孔镜下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用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分析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与传统椎板开窗术式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对比
椎管减压并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疗效分析
探讨拉坦前列素在小切口囊外摘除术治疗青光眼术后白内障中的应用
经皮对侧椎间孔入路全脊柱内镜椎间盘切除治疗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
腹腔镜肝包囊摘除术的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