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骤停心肺复苏院前急救中气管插管与球囊辅助呼吸的应用效果分析

2022-01-20 11:32张红霞
大医生 2021年19期
关键词:血氧心肺饱和度

张红霞

(北京急救中心院前急救,北京西城 100031)

心脏复苏作为一种临床技术,是较为常见且应用广泛的急救方法,在临床上多使用以恢复心脏骤停患者思维意识活动为目的的抢救手段。心脏骤停,是院前急救中最危险、最常见的一种现象,而心肺复苏是现阶段唯一有效的抢救手段[1]。随着我国医疗技术的不断提升,不同人工通气方式的救治价值也存在一定的差异[2]。为此,探讨合适的人工通气策略,对于心肺复苏的救治效果和患者的存活率都有积极意义。由于心脏骤停患者情况危急,黄金抢救时机较短,越及时、尽早地实施心肺复苏,抢救成功率越高[3]。气管插管作为临床维持呼吸道通畅、供氧、治疗于一体的抢救技术和辅助通气方法,在急救、手术中都得到广泛的应用,但是气管插管操作技术难度相对较大,过程复杂,耗时长,且受院外环境(光线暗淡)、患者自身因素(肥胖)、地理位置等影响可能出现插管失败和反复插管,延误抢救时机[4]。球囊辅助通气操作相对简单,大大节省人工通气建立的时间,可为胸外心脏按压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现针对心脏骤停心肺复苏院前急救中,气管插管与球囊辅助呼吸这两种不同方法的应用效果进行研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7月至2020年1月北京急救中心接诊的,出现呼吸心跳骤停需进行抢救的80名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的人工通气方式分成两组,分别为实施气管插管通气抢救组和实施球囊通气抢救组,每组40名患者。其中,实施球囊通气抢救组中,男性27例,女性13例,年龄22~79岁,平均年龄(46.76±13.04)岁;呼吸心脏骤停诱因:因急性冠脉综合征引发15例,因创伤引发13例,因晚期肿瘤引发6例,因急性中毒引发4例,因溺水窒息引发1例,因其他引发1例。实施气管插管通气抢救组中,男性患者29例,女性患者11例,年龄23~78岁,平均年龄(46.99±13.45)岁;呼吸心脏骤停诱因:因急性冠脉综合征引发15例,因创伤引发13例,因晚期肿瘤引发5例,因急性中毒引发4例,因溺水窒息引发2例,因其他引发1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数据差距不明显,(P>0.05),具有可比性。此次研究经北京急救中心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后通过。纳入标准:所有患者的病情都符合呼吸心跳骤停临床确诊条例[5]。排除标准:①患者的肾脏肝脏等重要器官已出现无法逆转的器官功能衰竭;②患有精神疾病或有过精神疾病史的患者;③患者使用了呼吸抑制药品;④患者存在呼吸系统、身体循环系统疾病或患者口咽部位存在畸形无法实施人工呼吸急救技术。

1.2 抢救方法 气管插管组的抢救治疗具体操作为:心脏按压,100次/min以上,吹2口气则按压30次,实施反复按压,按压深度控制在50 mm左右,在反复按压过程中同时将气管内导管插入(插入过程中需停止按压,且停止时间<1 min,持续至完全插入气管内导管后),再次实施反复按压。结合患者的实况,每3~5 min注射一次肾上腺素(北京双鹤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1021685,规格1 mL∶1 mg)0.25~0.5 mg以生理盐水10 mL稀释后静脉注射,同时,需要注意的是一旦患者出现室颤,立即施行除颤等救治方法。对实施球囊通气抢救组使用球囊人工通气辅助,具体实施方法为:在进行胸外心脏按压急救的同时对患者的呼吸通道进行清理,清洁完成后立刻使用气囊和呼吸面罩进行通气,呼吸频率设置为8~12次/min,并同时对患者建立静脉通路,必要时进行除颤、注射肾上腺素等操作(用法用量同插管组);并且同时对患者进行胸外心脏按压急救,直到其心脏功能和肺部功能恢复。

1.3 观察指标 ①采用脉搏血氧饱和度和血压测量仪(Blood Pressure and Oximeter Device,型号TMOxi,北京科瑞博盛医疗科技)测量并记录两组患者抢救期间设立人工通气时长、平均动脉血压、血氧饱和度;②记录两组患者复苏成功概率、心脏骤停死亡概率;③记录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包括(恶心、腹胀、反流误吸、气道漏气)发生率。

1.4 统计学分析 利用SPSS 20.0软件对本研究各信息数值进行研究,计量资料用(±s)体现,用t检测;计数资料以[例(%)]表示,利用χ2检测,P<0.05时表明研究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建立人工通气时长、平均动脉血压、血氧饱和度对比 球囊组患者设立人工通气时长比气管插管组更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心肺功能恢复5 min后,球囊组患者和气管插管组平均动脉血压、血氧饱和度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上述指标均优于抢救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设立人工通气时长、平均动脉血压、血氧饱和度对比(±s)

表1 两组患者设立人工通气时长、平均动脉血压、血氧饱和度对比(±s)

注:与抢救前相比,*P<0.05。1 mmHg=0.133 kPa。

组别 例数 设立人工通气时长(s) 平均动脉压(mmHg) 血氧饱和度(%)恢复后1 min 恢复5 min后 恢复后1 min 恢复5 min后球囊组 40 10.07±4.77 25.07±4.70 48.75±9.69* 69.67±13.70 86.65±10.70*气管插管组 40 57.07±8.30 26.01±5.60 46.60±10.60* 68.70±15.20 85.69±9.60*t值 38.958 0.945 1.067 0.381 0.954 P值 0.001 0.345 0.290 0.705 0.345

2.2 两组患者复苏成功率和心脏骤停死亡率对比 球囊组与气管插管组患者的复苏成功率、心脏骤停死亡率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抢救后的复苏成功概率及心脏骤停死亡概率对比[例(%)]

2.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气管插管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球囊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3 讨论

呼吸心跳骤停作为危重症疾病,发病时多表现为呼吸衰竭、无效气体交换、心跳停止、患者失去意识、全身抽搐、颈部动脉脉搏消失导致无法测量出血压、瞳孔散大、心电图呈现等位线或室颤等危急情况[6]。一旦患者出现呼吸心跳骤停,需要医护人员立刻对患者实施心肺复苏急救,为患者建立高效的人工通气通道,帮助患者肺部维持基础的气体自然循环[7]。气管插管通气抢救技术作为临床上目前最普遍实施的人工通气通道设置技术,其通气效果好,在对呼吸心跳骤停的患者进行抢救时的成功率相对较高,临床上的效果也获得了认可。但是,由于其实施技术的专业性较高,导致院前急救想要快速地建立气管插管人工气道有一定的困难,需要医护人员有过硬的技术[8]。而且气管插管是一种对人体的侵入性方法,医护人员在实施心脏按压时协同进行气管插管,就需要很高的契合度。而球囊辅助通气技术对临床医护人员的可实施时间要求很低,在将患者呼吸道清理后就可以立刻实施,并迅速设立人工通气通道,可为心肺复苏抢救争取到最为宝贵的黄金时间。但是,其也具有缺点,例如:在实施救治的过程中,患者有大量分泌物或者呕吐情况时,治疗的效果就不理想,不能保证患者吸入足够的氧气。

此次研究对比结果表明,实施球囊通气抢救组的患者设立人工通气时长比实施气管插管通气抢救组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球囊设立人工通气迅速,可帮助患者尽快建立气道;而在心肺复苏5 min后,实施球囊通气抢救组患者和实施气管插管通气抢救组患者在平均动脉血压、血氧饱和度、复苏成功率和心脏骤停死亡率方面,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气管插管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球囊组无明显差异。由此可见,气管插管通气不良反应发生率,整体疗效与球囊通气抢救类似。

综上所述,在院前急救中,由于球囊技术的实施时间更快速,可依据患者具体情况对球囊技术进行优先选择。

猜你喜欢
血氧心肺饱和度
心肺康复“试金石”——心肺运动试验
中医急诊医学对心肺复苏术的贡献
糖臬之吻
《心肺血管病杂志》
智能血氧饱和度监测系统设计与实现
“心肺之患”标本兼治
基于STM32血氧心率检测仪的研制
基于血氧模拟前端AFE4490的无创血氧测量模块设计
制作一个泥土饱和度测试仪
巧用有机物的不饱和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