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富秋
(惠阳三和医院康复医学科,广东惠州 516211)
脑卒中偏瘫是急性脑血管病引起的局部脑功能障碍,其发病率、死亡率、致残率均较高,早期发病特征为一侧肢体麻木、口齿不清等。发病后易造成机体运动功能障碍,因此除常规治疗外,需指导患者进行康复训练,但部分脑卒中偏瘫早期患者因智力下降,无法保证有效训练[1]。中医认为脑卒中偏瘫属于“中风”“偏枯”范畴,其病机为气血瘀滞、阳亢风动等,治疗应遵循益气活血、通经活络等原则。针灸可通络活血,常用于治疗颈椎病、肩周炎等[2]。康复训练可通过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训练以达到促使患者功能恢复的目的。本研究将探讨并分析脑卒中偏瘫早期患者应用针灸穴位刺激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后的运动功能及血脂的变化,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惠阳三和医院2019年10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78例脑卒中偏瘫早期患者,参考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均39例。对照组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15例;年龄52~83岁,平均年龄(67.60±9.37)岁;体质量指数48~65 kg,平 均(58.33±3.12)kg;病 程21~46 h,平 均 病 程(34.09±5.17)h。观察组21例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年龄51~84岁,平均(67.73±9.24)岁;体质量指数49~66 kg/m2,平均(58.62±3.31)kg/m2;病程24~49 h,平均病程(34.86±5.95)h。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惠阳三和医院院内医学伦理委员会部门已对本研究进行审核并批准通过。两组患者及家属均已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诊断标准:西医参照《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试行版)》[3],中医参照《临床常见病中医诊疗指南》[4]。纳入标准: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者并经临床实验室检查后明确确诊者;②首次发病者。排除标准:①患其他脑部疾病者;②有明显意识障碍者;③四肢瘫痪者等。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溶栓、降低颅内压等常规治疗,根据患者情况进行降压、调节血脂等。同时据患者病情以循序渐进的方式展开康复训练,早期主要为床上被动运动,定期练习患侧翻身、桥式运动等;逐渐进行肌力、关节活动度,从助力转为主力运动,指导患者适应并定期练习床上坐位、床边坐位等平衡训练;应嘱家属陪同并辅助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循序渐进指导患者进行坐站位转换训练、站立及步行训练等,后期根据其功能恢复的情况酌情进行相应的日常活动训练,1次/d,1 h/次,训练持续至治疗结束。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结合针灸穴位刺激治疗,采用针灸针(湖南欧杰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湘械注准20202201353,规格:0.16 mm~0.45 mm),以手足阳明经穴为主,辅以太阳、少阳经穴。上肢偏瘫取患侧,选取肩髃、手三里、曲池、外关、合谷,辅以肩髎、后溪、阳池;下肢偏瘫取患侧,选取环跳、阳陵泉、伏兔、足三里、昆仑、解溪,辅以风市、悬钟、阴市,针刺手法宜轻,采取平补平泄法,1次/d,30 min/次。两组患者均治疗2个月。
1.3 观察指标 ①临床疗效:参照《临床常见病中医诊疗指南》[4]判定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分为基本恢复、显著进步、进步、稍进步、无变化5个方面,判定标准分别为:功能缺损评分降低90%~100%且病残程度为0级;功能缺损评分降低40%~89%且病残程度在1~3级;功能缺损评分降低20%~39%;功能缺损评分降低5%~19%;功能缺损评分无变化或增加。总有效率=(基本恢复+显著进步+进步+稍进步)例数/总例数×100%。②运动功能:参照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6]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运动功能,总分为100分,包括上肢功能(66分)与下肢功能(34分),分值越低则表示患者运动功能障碍越严重。③血脂水平:于治疗前后分别采集两组患者上肢静脉血5 mL,待其自行凝固后,以3 000 r/min转速离心15 min,取其上清,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总胆固醇(TC)、血清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均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分析的统计学软件为SPSS 20.0,采用χ2检验并以[例(%)]表示临床疗效;采用t检验,且以(±s)表示运动功能及血脂水平;P<0.05为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4.6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8.97%,观察组总有效率较对照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运动功能比较 相较于治疗前,治疗后两组患者上肢、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和总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的比较[例(%)]
2.3 两组患者血脂水平比较 相较于治疗前,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TC、TG、LDL水平均降低,观察组较对照组更低;两组血清HDL水平均升高,并且观察组患者较对照组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运动功能比较(±s,分)
表2 两组患者运动功能比较(±s,分)
注:与治疗前比,*P<0.05。
组别 例数 上肢 下肢 总分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39 18.26±2.05 54.49±2.87* 16.42±2.27 32.72±1.21* 34.85±2.47 84.67±3.52*对照组 39 18.14±2.12 46.34±2.16* 16.37±2.48 30.53±1.89* 34.62±2.46 77.31±3.18*t值 0.254 14.169 0.093 6.094 0.412 9.689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脑卒中偏瘫患者常进行溶栓、早期抗凝等治疗,辅以康复训练恢复运动功能。但仅采取常规治疗和康复训练无法高效地恢复患者运动功能,需寻找更有效的治疗方式。
中医认为,脑卒中偏瘫主要病机为正气不足、筋脉失养、气血逆乱、上冲犯脑。针灸是利用毫针刺激穴位,手阳明经穴主治口眼歪斜、足太阳经穴疏调蹻脉之气;肩髃、手三里、曲池、外关、合谷、阳陵泉、环跳、阳池、风市可宽胸理气;足三里可调理气血;肩髎、伏兔、悬钟、阴市可祛湿止痛;后溪可通脉泻火;昆仑、解溪可安神舒筋,通过经络、腧穴的传导作用进行治疗,达到通脉络、补气血的功效[7]。针灸是我国传统的治疗方法,可通过对上述部位的针刺来调整周围神经组织的兴奋性,以达到促进侧支循环,降低血管紧张度的作用。本研究结果表明,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运动功能评分均比对照组高,提示针灸穴位刺激联合康复训练可有效提高脑卒中偏瘫早期患者的临床疗效,改善其运动功能。血清TC、TG、HDL、LDL指标可评估血脂水平,血脂增高会使脂质成分沉积在血管内膜上,导致动脉内形成斑块使管腔狭窄乃至闭塞,发生脑卒中。针灸通过刺激肩髎、后溪等穴位,促进血液循环,并帮助侧支循环建立,调节血脂水平,加速脑组织恢复[8]。本研究结果表明,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各项血脂水平(血清TC、TG、LDL)较对照组低,HDL水平较对照组高,提示针灸穴位刺激联合康复训练可明显降低脑卒中偏瘫早期患者血脂水平,进而控制病情发展。
综上所述,针灸穴位刺激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偏瘫早期患者能有效提高临床疗效,患者运动功能及血脂水平可得到明显改善,进而控制病情发展,临床应用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表3 两组患者血脂水平比较(±s,mmol/L)
表3 两组患者血脂水平比较(±s,mmol/L)
注:与治疗前比,*P<0.05。TC:血清总胆固醇;TG:血清三酰甘油;HDL:高密度脂蛋白;LDL:低密度脂蛋白。
组别 例数 TC TG HDL LDL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39 6.24±0.72 2.02±0.29* 2.16±0.65 0.79±0.23* 1.01±0.55 1.83±0.48* 4.47±0.35 2.86±0.28*对照组 39 6.37±0.51 3.98±0.36* 2.27±0.88 1.52±0.36* 1.19±0.49 1.58±0.46* 4.34±0.52 3.03±0.37*t值 0.920 26.478 0.628 10.671 1.526 2.348 1.295 2.288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