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靖
(福建申马新材料有限公司,福建 福州 350500)
PPTA纤维,即聚对苯二甲酰对苯二胺纤维,俗称对位芳纶,又称“芳纶1414”,是一种高性能聚酰胺纤维,最早由美国杜邦公司于1981年开始批量生产,称为“凯夫拉(Kevlar)”。我国目前仍处于技术研发与试产阶段,规模化生产程度极低。“芳纶1414”生产过程的废水,主要有三部分:树脂生产废水:是指在树脂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主要工业污染物有盐(NaCl、CaCl2)、COD、氨氮,以及少量的氯仿;纺丝生产废水:含硫酸废水用熟石灰中和,沉淀物压滤后的残液,主要工业污染物为COD;生活污水:主要污染物为COD、氨氮。
树脂废水COD较高,其污染物为NMP(N-甲基吡咯烷酮)较难降解,含有氯仿为生物有害物质,高含盐和氯离子,对细菌微生物生存不利,属于难处理的工业废水。实践中,考虑不同的处理方法,并尝试树脂废水生化处理再用纺丝废水稀释、全厂废水综合生化处理、依托市政污水处理厂或者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等方式,均有效果。
市政污水处理厂主体工艺采用卡鲁赛尔氧化沟处理工艺,规模为15万 t/d,经处理后按《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二级标准排放。
1) 采用槽罐车运送,在污水处理厂污水提升泵入口卸车,树脂废水40 t/车,卸车时间为63 min;或者PPTA综合废水40 t/车,卸车时间为14 min,实验废水在处理废水中的加权贡献参数(污水处理量为6 000 t/h),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将树脂废水、PPTA综合废水,分别以正常产量的流量比例加入市政污水处理系统中,各类污染物指标对处理水体的加权贡献度均不明显。
表1 树脂废水、综合废水在处理废水的加权贡献
2) 试验情况:用槽罐车运输树脂废水3批次、PPTA综合废水3批次,分别从污水处理厂污水提升泵入口加入,跟踪观察运行系统。在试验过程中,系统运行没有异常变化,出水口数据没有明显变化。
树脂废水生化处理的实验,先将树脂废水进行曝气,除去大部分氯仿后,再采用固定化微生物滤池工艺(AF/BAF工艺)。该生化工艺是在固定化微生物处理工艺的基础上,结合生物滤池发展而成的新工艺,该工艺比表面积大,生物附着力强,挂膜性能好,固定微生物能力强。除去氯仿是避免微生物菌群无法培养、训化。在载体上接种高效微生物菌种,引用锦纶工厂污水处理污泥,通过人工筛选、驯化、复壮的菌群,对大分子、难降解、毒性大的污染物有较强的降解能力和适应性。实验工艺流程如第211页图1。
图1 实验处理工艺流程图
实验过程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将树脂废水单独曝气处理出去大部分氯仿后进行单独实验,树脂废水COD≤3 200 mg/L(检测最高值COD为3 126 mg/L),含盐量3.8%,其中,氯离子质量浓度高达24 160 mg/L~26 400 mg/L。
第二阶段:为树脂废水和纺丝废水混合处理实验,即实验装置前端AF池四级和BAF前四级处理溶剂废水后,将纺丝废水接入BAF池第五级与树脂废水进行混合处理。
3.2.1 树脂废水单独处理COD检测数据分析
微生物养生结束后,系统开始进树脂废水原水进行处理实验,微生物经过10 d的培养驯化后,系统出水稳定,然后进行树脂废水正常处理实验,连续检测8 d,进水COD≤3 126 mg/L,出水COD平均值在647 mg/L,COD负荷的去除率平均值为78.6%,氨氮负荷的平均去除率为42.6%,处理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但氯仿去除率仅有12.12%,效果不明显。
3.2.2 树脂废水与纺丝废水混合处理实验结果与分析
树脂废水单独进行处理并稳定运行检测8 d以后,进行树脂废水与纺丝废水混合处理实验,即实验装置前端AF池四级和BAF前四级处理溶剂废水后,将纺丝废水接入BAF池第五级与树脂废水进行混合处理,纺丝废水与树脂废水混合比例为2:1,连续检测14 d。结果显示,将树脂废水生化处理后,再混入纺丝废水混合处理,出水COD平均值149 mg/L,COD总负荷去除率平均值为86%,处理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出水可达国家《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二级标准。
将树脂废水单独处理,或树脂废水与纺丝废水量按1:3的比例,经过综合调节池进行调制和盐度缓冲,顺序抽送到Fe/C池、厌氧生化反应器、好氧生化反应器、FENTON高级氧化器。厌氧、好氧生化反应器均采用MBBR工艺。中试生化菌群引自污水处理厂活性污泥,规模为处理树脂废水2.4 m3/d,或树脂废水与纺丝废水混合废水6.0 m3/d,场地3 m×9 m。
1) MBBR挂膜成功后每天检测1次,主要检测项有COD、BOD5、氨氮、TN、TP、pH、氯仿、污泥浓度等。实验第1天~第15天,MBBR池内只进行曝气,不进水。
2) 第15天测定MBBR池内指标达到COD<200 mg/L,开始1.5 m3/d进水,同时测定各项指标。
3) 第15天~第30天,以0.3 m3/d速度增加水量,直到满负荷6 m3/d。
4) 若遇到进水水质波动较大、异常状况,停止增加或减少进水量,保持COD<100 mg/L。
5) 中试计划周期为45 d。
系统综合处理实验流程见图2。
图2 系统综合处理实验流程简图
1) 实验进程并不顺利。初期进行树脂废水独立实验时,菌群驯化进展缓慢,污泥漂浮,分析数据没有规律。表明菌群对树脂废水很难适应,菌群非常脆弱。
2) 后采取树脂废水与纺丝废水按1:3的比例进行试验,进展较为顺利。得到稳定的数据后,实验结束,历时62 d。实验结果表明,利用污水处理厂活性污泥驯化菌群,经Fe/C微电解、厌氧、好氧生化反应后,再通过FENTON高级氧化,可以实现达标排放。
位于某工业园区的PPTA放大装置,所产废水总量约为30 m3/h,不同之处在于,废水中COD值很高,但氯仿含量极低,数据见第217页表2。
表2 废水综合指标表
园区要求企业污水自行处理后,达到COD≤400 mg/L、ρ(氨氮)≤45 mg/L时引入园区污水处理厂深度处理,达标后深海排放。
企业采用氧化沟工艺处理厂内污水。氧化沟分为两道,并列布置,单道尺寸(L×W×H)为36.0 m×12.0 m×4.5 m,采用曝气盘直道曝气,每池辅助4台液下搅拌推流器。每台氧化沟有效容积为
1 944 m3,水力停留时间为78 h。预处理后,出水指标基本满足纳管外排园区污水处理厂的要求。
园区污水处理厂采用A2/O生化处理(厌氧-缺氧-好氧生物除磷脱氮)工艺,规模为25万 m3/d,进水指标COD≤500 mg/L、ρ(氨氮)≤45 mg/L、ρ(TN)≤50 mg/L。经一级处理后设计出水指标为COD<350 mg/L、ρ(TN)<45 mg/L、ρ(TP)<7 mg/L。经过二级处理,出水指标为COD<100 mg/L、ρ(氨氮)<2 mg/L、ρ(TP)<1 mg/L。
目前进行对位芳纶研发的机构,普遍存在系统不稳、废水水质变化大的情况,控制难于处理的污染物排放是关注重点。可以有不同的处置方式和处理工艺均可以实现达标排放。企业是自行建设污水处理厂站进行处理,还是依托市政污水处理厂,或者是企业预处理后,纳管进入工业园区深度处理,需要看当地的政策以及资源状况,综合考虑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合理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