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 强,张蓬生,孙朝阳,田国强,李腾腾
( 1.河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一地质矿产调查院,河南 洛阳 471023;2.河南小秦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河南,灵宝 472500 )
河南老里湾银矿区距洛宁县北15 km,地理坐标为东经XXX°36′09″—XXX°36′54″、北纬YY°29′00″—YY°30′00″,面积2.12 km2。老里湾银矿床位于豫西崤山断隆区,赋存于老里湾花岗斑岩体内,累计提交银矿石量为1118.28万吨,银金属量为1961.211 t,银平均品位为175.38×10-6,是河南省探获的首个大型独立斑岩型银矿床。矿体赋存高程-140 m~460 m,厚度为0.60~140.10 m,平均厚度为10.49 m。总体走向330°,倾向NW,倾角60°~65°,顶底板围岩主要为斑状二长花岗岩,局部为花岗斑岩、安山岩。
老里湾银矿是2015年河南省在崤山地区新发现的大型银矿,张国跃等学者[1-9]多从成矿地质特征、地球化学特征、成矿模式、找矿意义等地质角度对该矿床进行研究,但对矿床开采技术条件方面研究较少。本次通过水文地质调查、地下水动态长期观测、水文地质试验等方法,从水文地质角度,对老里湾银矿区水文地质条件进行研究,丰富了研究成果;采用水动力学法预测了矿坑涌水量,为指导矿山开采设计提供了科学依据,对本地区开展同类型矿床水文地质研究工作,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该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一年四季分明。根据洛宁县气象局资料:气候变化极值-19.4℃~39.6℃,多年平均气温13.8℃。多年均降雨量551.9 mm,最大降雨量798.1 mm,降水主要集中于6—8月,占全年总降水量的51%。年平均蒸发量1057.5 mm。区内沟谷发育,呈现岭谷相间的地貌景观。水系呈NNW—SSE向分布,属黄河水系洛河支流,较大的支流有渡洋河、永昌河,由北西向南东呈鱼翅状依次注入洛河。
区内主要河流为渡洋河,由北至南注入洛河。根据勘探期间在渡洋河及支流一个水文年的长观资料(表1):渡洋河流量范围为0.910~2.099 m3/s(HL1-1、HL1-2),支流流量范围为0.022~1.688 m3/s(HL1-001、HL1-002、HL1-003),水位变幅在0.1~0.3 m之间。南东部处渡洋河河水面最低高程398.55 m,为区内最低侵蚀基准面。目前控制的矿体最高高程490 m,最低高程-140 m。矿体矿石量在400 m以上部分约占30%,大部分为混合矿;400 m以下部分约占70%,主要为原生矿[10]。
该区位于渡洋河两岸黄土丘陵区,山川大致呈NW向展布,地形总体北西高南东低,最高海拔高程585.14 m,最低海拔高程398.55 m,相对最大高差约186.59 m。区内地貌类型分为侵蚀构造中山、低山丘陵及堆积倾斜平原等(图1)。
图1 区域地形地貌特征简图
区域位于黄土丘陵地区,形成南北高、中间低、西高东低的“箕”形地势。最高为鹿山,高程700.2 m,最低点老里湾高程为398.55 m,相对最大高差约302 m。
根据区域水文地质分区简图(图2):中部以兴华至韩城一线的洛宁盆地为排泄边界,北西以郭家坡片麻岩、店子安山岩为隔水边界,南东以花山到上宫花岗岩、片麻岩山脊分水岭为隔水边界,可划分为河流松散岩类孔隙水区(Ⅰ)、黄土台源松散岩类孔隙水区(Ⅱ-1、Ⅱ-2、Ⅱ-3)、黄土丘陵松散岩类孔隙水区(Ⅲ)、花岗岩、片麻岩类裂隙水区(Ⅳ-1、Ⅳ-2)和安山岩类裂隙水区(Ⅴ-1、Ⅴ-2)等5个水文地质分区。老里湾银矿处于Ⅱ-1区和Ⅲ区水文地质单元的径流区。
图2 区域水文地质分区简图
区域地下水主要为孔隙水,次为裂隙水。孔隙水主要赋存于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含水岩层,单井涌水量范围为500~1000 m3/d,水位埋深0.47~27.3 m,地下水类型为HCO3-Ca型;第四系中更新统底部和新近系洛阳组中细砂含水岩层次之,泉水涌水量多小于0.018~0.1 L/s,地下水类型为HCO3-Ca型,矿化度0.25~0.5 g/L。裂隙水赋存于长城系熊耳群许山组、燕山期花岗斑岩等基岩裂隙中,民井涌水量20~480 m3/d,泉水涌水量0.01~0.17 L/s,地下水类型为HCO3-Ca·Mg型。
区内出露地层主要为熊耳群许山组陆相火山岩系,岩性以安山岩为主,夹杏仁斑状安山岩、流纹岩,地层走向南西,倾向SE,倾角29°~34°,局部变缓为15°±。产状134°~145°∠15°~34°;第四系冲洪积黄土状粉质黏土、粉土分布广泛,厚8.3~12.6 m。
断裂比较发育,表现出多期次活动、力学性质具多次转变的特点。按展布方向可分四组:NE向(50°~65°)、NW向(300°~335°)、近SN向(340°~0°)、近EW向(80°~90°),其中以NE向、NW向最为发育,近EW向断层最少。各方向的断层相互穿切,形成了区内格网状构造格局。NW向的F1断裂是区内重要控矿、储矿和导水构造。
主要为老里湾岩体,地表出露面积约0.5 km2,平面上呈不规则椭圆状,长轴方向近NW向,长1000余米,东西宽580余米。垂向上呈向北东倾斜的歪斜桶状。岩体主要岩性为花岗斑岩、斑状二长花岗岩和条带状花岗岩、细粒花岗岩,具有脉动侵入特征,采用全岩Rb-Sr法测年,为(149±11) Ma,属燕山期岩浆活动的产物[1]。
3.4.1 松散岩类含水层
全新统砂、卵石含水层:分布于渡洋河及支流的阶地、河漫滩浅部(图3),分布高程范围为395~415 m。厚1~5 m,最大厚度为10 m,民井涌水量0.112~0.303 L/s。如SJ1民井,单井涌水量为0.303 L/s,降深0.78 m,单位涌水量为0.388 L/(s·m)(表2),渗透系数为26.79 m/d,中等富水性。地下水类型为HCO3·SO4-Ca型,矿化度0.47~0.76 g/L。
图3 矿区水文地质图
表2 民井、泉水、钻孔及老硐水文地质特征
第四系中更新统中细砂含水层:广布于渡洋河两侧河流阶地及山脊两侧。厚3.2~5.6 m。该含水层具一定的承压性,上部有一部分为上部滞水,没有统一的地下水位。单井涌水量约为1.3 m3/h,泉水涌水量0.018~0.070 L/s,弱富水性。地下水类型为HCO3-Ca型,矿化度0.53 g/L。
3.4.2 基岩裂隙水含水层
花岗岩类裂隙含水层:分布高程520.40~407.96 m,含水层主要赋存在花岗岩的各类裂隙内,地表风化层厚度一般为1.10~19.77 m;中深部的裂隙发育程度受地形条件和距构造带远近等因素制约,岩石坚硬,裂构造不发育,涌水量0.00025 L/s(SHK309注水孔),呈弱富水性;靠近构造带处,裂隙较发育,透水性较强,据LD1老硐观测:NW331°~345°和近EW71°~81°两组裂隙发育,涌水量0.054 L/s,弱富水性。地下水类型为HCO3-Cl·Na和HCO3-Ca·Na型,矿化度稍高,为0.63~0.83 g/L。
安山岩类层状基岩裂隙含水层:含水层赋存在各类安山岩的风化裂隙内,分布高程527.0~400.87 m,浅部风化带厚度为0.7~1.6 m,下部裂隙不发育,未发现有钻孔涌(漏)水现象。泉水涌水量0.027 L/s,弱富水性。地下水化学类型主要为HCO3-Ca型。
1)松散层隔水层:主要分布于山脊两侧,岩性为中更新统黄色厚层状粉质黏土,夹多层钙质结核薄层组成,最大厚度为80 m。
2)基岩隔水层:岩性为熊耳群许山组火山岩类岩石、燕山期花岗斑岩等,裂隙多闭合或被岩脉、各类矿脉充填,在极少量张开裂隙中含脉状水,水位埋深1.83~158.06 m。
区内断裂构造发育,性质多为张性断层,构造破碎带以NW向(如F1)、NE向(如F3)、SN向(如F2、F5)为主,最大厚度达150 m(F1),最小厚度仅2 cm(F21)。含水岩层由蚀变花岗岩、构造角砾岩、碎裂岩等组成,胶结物为岩屑及岩粉,胶结疏松。含水层富水性不均一,在构造带追踪转折部位、断裂交汇部位,受构造应力作用影响,围岩及矿体引张裂隙发育,形成贮水带(体),富水性中等。根据SHK309抽水试验,涌水量8.278 L/s,降深46.66 m,单位涌水量0.177 L/(s·m),渗透系数0.0548 m/d,中等富水性。
地下水补给、径流和排泄条件受区域地质、地貌和人为等因素的控制[11-12]。区内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的补给,其次是断裂破碎带的导水,通过基岩裂隙和断层直接补给。浅表地下水由阶地后缘向河谷径流,然后流出地表,排泄给河水;人畜用水和农田灌溉井抽水是地下水的第二个排泄途径。中深部的地下水主要通过导水破碎带流动,在地表以下降泉的形式排泄。
1)大气降水为矿床的主要充水水源。大气降水一方面直接通过坑道口进入坑道,在雨季应注意防范洪水。另一方面通过各个含水层,以构造导水和渗透的方式进入矿床。
2)地表水为矿床的次要充水水源。区内控矿的F1断层在地表与渡洋河走向总体一致,且有部分相重叠,虽有蚀变花岗岩的隔水,地表水与矿床地下水的水力关系不密切,但不排除有部分地表水可通过基岩裂隙和断层裂隙深入矿床。
3)地下水。浅表地下水主要赋存于花岗岩、安山岩裂隙水含水层中,富水性弱,是矿床的主要充水因素。其充水通道为渗透和构造裂隙导水,对矿床充水的影响较小。中深部地下水主要赋存与构造破碎带和构造裂隙中,水文地质边界较复杂,中等富水性,通过SHK309钻孔抽水,最大涌水量达8.278 L/s,矿坑涌水与断层发育关系密切,是矿床充水的主要因素。开采时应注意因水压的急剧降低导致的涌水现象,初期可能涌水较多,后期随着压力的降低,涌水量很快减少,对矿床开采影响不大[13]。
4)老窿水。区内有少量古采坑道,多位于浅部,由于区内岩石主要为隔水岩层,老窿内有一定的积水,在开采时也要注意,对矿床充水影响很小。
总之,矿区地形北西高南东低,沟谷发育,有利于地下水的排泄;主要矿体位于侵蚀基准面以下,渡洋河流经矿区,流量2.099 m3/s,由于矿体及围岩主要为花岗岩,隔水性较好,地表水与地下水的水力联系较弱,流量不大,为矿床的次要充水因素。本区含水层的富水性不均一,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单位涌水量0.388 L/(s·m),中等富水性,含矿地区大部分无第四系覆盖,与矿体之间基本无水力联系;基岩裂隙水泉水涌水量0.027 L/s,弱富水性;断层破碎带单位涌水量0.178 L/(s·m),中等富水性,为矿体直接顶板充水含水层,属水文地质条件中等的裂隙充水矿床。
花岗斑岩、安山岩为隔水层,渡洋河从矿体西、南边界通过,故将北区、东区概化为隔水边界。矿坑形态为不规则的矩形,可概化为圆形大井,故涌水量采用直线边界附近“大井公式”计算。本次抽水孔深150 m,结构为完整井,故预测涌水量在高程300 m以上范围。按水动力学法中的“大井法”预测未来矿坑涌水量。
渗透系数选择公式(1):
(1)
式中:K为渗透系数,m/d,;Q0为抽水孔涌水量,m3/d,(29.8 m3/h=715.2 m3/d);R为影响半径,m,断层F1至最东边花岗岩与安山岩和第四系分界为圆形的半径,本次取220 m;r0为大井半径,m,以首采边界ZK17至ZK15为圆形的半径,取75 m;M为含水层厚度,m;S0为降深,m。
矿坑涌水量预测选择公式(2)[14-16]:
(2)
依据通过钻孔水文地质编录、抽水试验得到地下水相关参数(表3),对井筒涌水量进行计算。
表3 计算矿井(坑)涌水量参数
按上述参数,预测矿坑涌水量为1018.55 m3/d。
根据老里湾银矿360中段2017—2018年一个水文年的坑道排水资料(360 m中段高程),日抽水时间为8~13 h,可将坑道存水疏干,开拓坑道日排水量在763.63~913.39 m3之间,平均日排水量为831.31 m3(表4),雨季日最大排水量为973.57 m3(2017年9月22日),与预测矿坑最大涌水量误差率为20.3%,允许误差达到B级,预测的矿坑最大涌水量基本符合实际情况。
表4 老里湾银矿360中段坑道排水量统计
根据相邻矿区排水经验,最大矿坑涌水量取预测矿坑涌水量的1.2倍[10],因此本矿区最大矿坑涌水量为1222.26 m3/d。
本文基于已有水文地质调查成果、勘探资料,对老里湾银矿区斑岩型金属矿床的水文地质条件进行了系统总结,详查查明了矿区开采技术条件,研究成果如下:
1)研究区根据不同地貌单元、含水层岩性划分了两类含水层、5个水文地质分区,老里湾银矿位于Ⅱ-1区、Ⅲ区水文地质单元的径流区。
2)大气降水是矿床主要的充水水源,在构造断裂转折、交汇部位富水性较强,是矿床充水的最主要因素,属水文地质条件中等的裂隙充水矿床 。
3)通过水动力学法(大井法),结合相邻矿区排水经验,预测了矿坑涌水量,矿坑最大涌水量为1222.26 m3/d。
1)F1控矿断层在地表与渡洋河相交,不排除部分地表水通过各类裂隙渗入矿床的可能。因此在矿山开采过程中,建议加强开采技术条件研究,防止地表水与爆破裂隙及构造裂隙的联通,从而导致矿坑突水事件的发生。
2)矿山生产过程中,加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工作,严防开采过程中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问题的发生。
3)注意坑道地下水长期观测,掌握地下水动态规律,为地下水资源评价和防治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