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金鸣
茅山北麓,华山脚下,通济河畔,丹徒、丹阳、句容、金坛四县交界处,是江南闻名的镇江市唯一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宝堰。
作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宝堰镇“四特独具”(特色民俗、特色美食、特殊历史、特殊地形),为了充分利用本地历史文化资源,宝堰镇因地制宜推出多条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旅游线路,其中尤以舌尖宝堰游和红色宝堰游受欢迎。
舌尖宝堰游,可以品尝到被列入镇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用地产“堰泥”大米釀造的宝堰米酒,香味馥郁,口感醇厚;可以来一碗被列入市级非遗保护项目的宝堰干拌面,甩干水分的面条浇上早已配制好的酱油和热油,口齿留香;也可以点几道时令热菜,菜花甲鱼,豆腐烧百叶,都是外地吃不到的特色与鲜香……连续举办4年的宝堰美食节,更是全面叫响了宝堰美食文化品牌,进而带动宝堰餐饮业、娱乐业、旅游业等多元产业的共同发展。
红色宝堰游,可以步入烈士陵园,缅怀革命先烈;可以探访新四军四县抗敌总会纪念馆,触摸历史印记;还能走进党史教育基地,聆听“百姓名嘴”讲述党史故事……宝堰被史学家称为“江南抗战第一镇”、茅山抗日根据地的“革命摇篮”,承载了无数红色记忆。该镇把域内的烈士陵园、新四军四县抗敌总会纪念馆、古镇老街、村党史教育基地等具有“红色基因”的景点串联成线,打造成旅游精品线路,让广大游客在旅途中感受红色文化。一经推出,大受欢迎,仅2021年,该线路已接待游客近5万人次。
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产业振业,宝堰镇早早确定了“产业兴镇”的发展战略。宝堰镇徐巷村有2200亩水面,广袤的水域和便利的交通,给“渔光互补”项目的落地提供了“硬件保证”。养殖户余刚投资1000万在徐巷的刘庄村万顷洋承包了1045亩鱼塘。租下鱼塘后,在区镇的积极促成下,余刚和南京中核能源工程有限公司建立合作关系,实施了光伏和渔业养殖相结合的“渔光互补”项目,走上了“农业+新能源”发展之路。如今在万顷洋上,一排排光伏板整齐排列,在阳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辉,上映远天,下照近水,光伏发电,水中养鱼,节约了土地资源,让水面利用、经济效益最大化。
镇江市嘉园牧业有限公司是2020年5月注册在宝堰的企业,当年9月30日进猪投产,刷新了该镇服务项目落地的速度。除了完成生猪保供任务外,该养殖场采用沼气发电、污水集中处理工艺系统,污水处理后部分中水回收利用,猪粪作为有机肥用到配套的绿化苗木地及水稻田,实现绿色循环农业,零污染、零排放。
一个个经济、绿色、高效、步伐稳健的产业项目,为宝堰乡村振兴打下了坚实基础。宝堰镇党委书记张彦说:“未来,宝堰镇将继续深入实施‘产业兴镇战略,按照‘生态+创新+农业模式,协同推进全镇一、二、三产业转型升级,做好‘融合文章,优化项目发展环境,加强投资软环境建设,最大限度争取土地、政策支持,实现宝堰产业项目数量和品质的双提升。”
(责任编辑 姚定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