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玙宸
每一个节日,外公外婆眼里尽是盼望。这头电话里慈祥地嘱咐我别着急,慢慢来,我们等你;那头老早提前开始采买准备,忙着把我们爱吃的都摆上桌。中秋节晚上吃饭,还没等我开始夹菜往嘴里送,外公已经把剥干净的虾肉放到我碗里;感谢的话还没说出口,外婆已经将排骨递到我嘴边。桌子上的好菜都在努力博得我的喜爱,桌子一转,你争我抢地跑到我面前等待我的品尝。
“外公,你们小时候怎么过中秋?”我边吃边问。外公眼睛微微眯起一条缝,来了精神,放下筷子对我们开始讲述他儿时的记忆。
“那时刚解放不久,农忙归来,就盼着吃那个现在你们肯定不要吃的杂粮月饼。那时买什么都要凭票供应,一家七八口人,都盯着三个杂粮月饼,物质匮乏的年代,只有杂粮月饼是让全家人期盼的吃食。晚饭是不让吃杂粮月饼的,要留着月亮升起时全家人一起分着吃……”
外婆被外公的话勾起了回忆,接过话茬,说起了自己儿时别说吃月饼了,因为太公工作的原因,一家人都经常不能一起吃饭,连中秋节也不例外。“一家人在一起吃饭,吃什么都有味道!”
妈妈略显愧色地搂着外婆的肩膀,宽慰道:“我们会经常回来陪您和爸的。我小时候的中秋节呀,是有人陪有好东西吃的好日子!我吃的月饼是‘妈妈牌’的鲜肉月饼!独一无二!”
我指了指桌上“外婆牌”鲜肉月饼,说:“一直都是沾了妈妈的光,我什么时候能尝到‘妈妈牌’月饼呀?”全家人看着妈妈,爸爸摸着我的头说了一句俏皮话:“很快的,放心儿子,妈妈已经得到外婆真传啦!”全家人都笑了起来。其乐融融的聊天声中,响起了清脆的门铃声。我飞奔到门口,迫不及待跟家里人分享:“是外卖员叔叔把我的冰激凌月饼送来啦!”
饭后,一家人到阳台边的茶桌上喝茶。我吃着冰激凌月饼,外婆视频连线家里的亲戚,爸爸摆弄着相机想拍到更高清的月亮,妈妈切着水果……大家时不时聊几句,又做着各自喜欢的事。电视里播放着热闹的晚会,看着手里的冰激凌月饼,我不禁想发一条朋友圈:抢着吃的杂粮月饼,“妈媽牌”的鲜肉月饼,随叫随到、精美新鲜的冰激凌月饼,这不正是三代人眼中的中秋缩影吗?每一代人的身上都有着时代烙印,外公外婆那个年代物资匮乏,情义无价;爸妈也曾是孩子,追逐月亮,追逐着年少的时光。而我们生长在这繁荣昌盛的时代,是否可以赋予节日一些新的内涵呢?
夜已深,玻璃窗倒映着月光,窗外那轮明月与星空如故。岁岁年年,人间烟火最抚人心。无论时代怎样变迁,一家人在一起,团团圆圆,各自安好,就是最美好、最幸福的事。
[【朱老师、赵老师评】]
餐桌前的谈话内容比较宽泛,确定谈话内容就可以明确文章的立意,可以聚焦成长指导、亲子交流、生活研讨、分享倾听等方面。本文记叙了中秋节背景下餐桌前的以“三代人眼中的中秋”为话题的家庭对话,为突出中心,作者精心裁剪,只选取了跟月饼相关的材料来反映三代人不同的感受和思考。并将月饼作为线索,详写外公物质匮乏时期的杂粮月饼,略写“妈妈牌”月饼、冰激凌月饼,有主有次有对比,结尾卒章显志,引出作者对于是否赋予节日一些新的内涵的思考及温馨家庭生活的感慨,言之有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