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奇良
[一学写阅读随感 ]
(一)文体解说
阅读随感是散文的一种,主要表达的是对作品有感而发的思考和感受。其篇幅短小,表现形式灵活自由,不拘一格。可概述、鉴赏作品的语言、人物、事件、情节和结构等,也可评论作品的表达技巧、方式和思想主旨,还可以联系实际,发掘作品的时代思想性和当下意义等。
(二)写作要求
阅读随感的写作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要言之有物,具体而不空泛
随感需经由阅读,以此产生对作品的体悟、共鸣和震动。所以,阅读随感的写作首先要进入作品,“入乎其内”,沉浸其间,获得感受,然后结合作品的某些具体方面展开,如作品独特的语言形式,包括语言风格、叙述技巧、描写特色和结构方式等。当然,还包括作品的主体内容、情感主旨、思想内涵等。不能另起炉灶,自说自话,飘逸空泛。
2.要言之有理,随性而不随意
随感在写法上,往往旁征博引,而不做理论性太强的阐释,行文缜密而不失活泼,结构自由而不失谨严,为此而彰显其“理趣”特色。虽说要结合作品具体谈,但也不必“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过分地为主旨所苦、为雕琢所累、为规矩所限。若此,往往容易冲淡随感的随性灵动鲜活,影响表达。当然,随感也不能太随意,适当的技巧运用、适当的理性思考还是需要的。
3.要言之有“我”,真实而不拘泥
随感重在发“我”所感,就不能不联系自己的思想、工作或现实生活及其他方面的实际。联系实际,不拘泥于原文,要开阔思路,也要避免矫揉造作与人为的拔高。要“出乎其外”,以“我”之心观之,发前人之所未发。
(三)示例引路
据我所知,鲁迅和博尔赫斯是我们文学里思维清晰和思维敏捷的象征,前者犹如山脉隆出地表,后者则像是河流陷了进去,这两个人都指出了思维的一目了然,同时也展示了思维存在的两种不同方式。一个是文学里令人战栗的白昼,另一个是文学里使人不安的夜晚;前者是战士,后者是梦想家。这里选择的《孔乙己》和《南方》,都是叙述上惜墨如金的典范,都是文学中精瘦如骨的形象。在《孔乙己》里,鲁迅省略了孔乙己最初几次来到酒店的描述,当孔乙己的腿被打断后,鲁迅才开始写他是如何走来的。这是一个伟大作家的责任,当孔乙己双腿健全时,可以忽视他来到的方式,然而当他腿断了,就不能回避。于是,我们读到了文学叙述中的绝唱。“忽然间听得一个声音,‘温一碗酒。’这声音虽然极低,却很耳熟。看时又全没有人。站起来向外一望,那孔乙己便在柜台下对了门槛坐着。”先是声音传来,然后才见着人,这样的叙述已经不同凡响,当“我温了酒,端出去,放在门槛上”,孔乙己摸出四文大钱后,令人战栗的描述出现了,鲁迅只用了短短一句话:“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是用这手走来的。”
这就是我为什么热爱鲁迅的理由,他的叙述在抵达现实时是如此地迅猛,就像子弹穿越了身体,而不是留在了身体里。
——节选自余华《温暖和百感交集的旅程》)
这篇阅读随感,余华用极其简省的笔墨,从思维的角度抽象概括出了孔乙己“精瘦如骨”的人物形象,并且细致入微地欣赏了作品中鲁迅对孔乙己的腿被打断后来到酒店的细节,认为其描述“不同凡响”“令人战栗”。余华采用比较的方式,将博尔赫斯和鲁迅不同的思维方式用十分形象的比喻进行了对照,生动可感,又不失“理趣”。最后,余华十分坦诚地表露出自己对鲁迅的热爱,其“迅猛,就像子弹穿越了身体”。
(四)写作任务
1.任务呈现
阅读史传作品,了解了史实之后,还要进行深入思考,甚至对史书的记载提出質疑。本单元所选的两篇史传中就有不少值得探究的问题,例如:烛之武游说成功,除了辞令巧妙外,还有什么深层次的原因?项羽不杀刘邦仅仅是“为人不忍”吗?司马迁对鸿门宴的记述有没有“不合常理”的地方?细读课文,探究上述问题(也可自己设计问题),写出自己的看法。
(统编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一单元“单元学习任务”二)
这个学习任务要求同学们对本单元的《烛之武退秦师》《鸿门宴》两篇史传作品仔细阅读,对你感兴趣的、认为值得探究的问题做出思考,写成阅读随感。你可以就任务中的这几个问题或选择其中一个展开探究,也可以根据自己发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其中自己发现的问题可以来自这两篇传记的谋篇布局、选材剪裁、遣词造句、人物评析和作者观点等方面。确定了问题后,你可以通过文本细读、查阅资料、比较阅读等方法对问题进行深入探究,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写一段阅读随感,努力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我”。
2.例文示范
《鸿门宴》的不合理推疑
钟思蕾 浙江省绍兴市高级中学高三(16)班
《鸿门宴》毕竟是像虚构的小说,而不会如“史实”一样。若从史实的角度来看,好多处情节或者细节显得不合常理:首先,项羽不杀刘邦不合常理。作为一代霸主的项羽,有超高的谋略和过人的智慧,可是司马迁把这项羽写得过于愚笨、自负了,他不可能看不出刘邦的半点野心,送上门来的肥肉哪有不吃之理?其次,刘邦的脱逃也不合常理,杀机四伏的鸿门宴,刘邦怎能轻易就从号称有四十万大军的军帐中“脱身”?而这个侥幸出逃的经历又为何在文章中仅寥寥几笔,语焉不详。再次,敌我不明,作为项羽阵营中一员的项伯,屡次露骨地当着项羽的面“常以身翼蔽沛公”,项羽却视而不见。最后,樊哙闯帐,不明就里。项羽设宴,帐外布满卫士,“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过程轻描淡写,几入无人之境。《史记》毕竟是“无韵之《离骚》”,充满着传奇的色彩。
【点评】 作者从不同的角度探究了司马迁对鸿门宴记述“不合常理”的地方,先认为《史记》如小说一般存有虚构的倾向。然后分四个方面具体展开,从人物形象到情节设置,从矛盾焦点的避重就轻,到敌我阵营的分析,从性格分析到细节透视,由抽象到具体,紧紧抓住“不合理”处,扣住文本内容,读出自我的疑惑。同时,由主而次,一一道来,展现了作者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和思考。最后点出,其不合理性的根源在于“文学”,并表明因其“不合理”而富“传奇”色彩。
[二如何深入论证议论文]
(一)任务解说
议论文是阐述观点主张的文章,以理服人。当观点确立以后,如何才能深入论证,使读者信服?使文章说理透彻、论证深入的方法有很多,这里介绍几种常用的方式。
1.洞幽烛微,由表及里
所谓“由表及里”,就是在论证过程中从现象到本质,由外而内,层层深入,逐渐展开,内容上由表及里,形式上纵向发展,思想上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例如,毛泽东的《反对自由主义》先摆出自由主义的十一种表现,对自由主义者形形色色的错误言行、思想状态做了形象的勾勒,接着从思想高度进行理论分析,进一步剖析了自由主义的严重危害、阶级根源、思想方法和错误性质。这样,文章由表及里,从现象到本质,摆事实讲道理,有理有据,体现出无可辩驳的逻辑性。
2.抽丝剥茧,由果溯因
所谓“由果溯因”,就是论证时由文章列举的事件、现象、问题追溯其产生的原因。我们要善于从多个角度思考原因所在,刨根究底多问几个“为什么”,从而发现问题的根源与本质。例如,苏洵的《六国论》开篇就抛出观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逐层分析,最后对赂敌做了更深层的原因推敲,认为是“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从而借古讽今,希望“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文章由果溯因,一针见血地揭示出六国灭亡的本质,思维缜密,说理透彻,具有极大的说服力和吸引力,充满了浓厚的思辨性。
3.触类旁通,由此及彼
所谓“由此及彼”,就是论证时不局限于论述对象本身,而是把与之相似、相关或相反的事理、现象联系在一起,由某事理、现象引出其他事理、现象,或者将某事理的小道理抽象上升为全局性的大道理,或者由实而虚,由点而面等。例如韩愈的《师说》,针对当时士大夫“耻学于师”的风气,先正面提出教师的作用,阐述了学习的重要性。之后通过三组对比,深入抨击不重师道的现象。最后又回到现实,举例论证,倡导从师良风。论证时,从“今之众人”到“古之圣人”,从“其身”到“其子”到“巫医乐师百工之人”,思路清晰,纵横驰骋,说理透彻,跳出了就事论事的窠臼。
(二)写作任务
1.题例呈现
古代文化经典包含着先贤对社会、人生、历史的深刻思考,至今还能给我们很多启发。在阅读这些经典时,既要充分理解先贤的思想,也要立足现实,自主思考。从以下两个话题中任选其一,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阐述你的观点。
话题1:孟子劝说齐宣王“发政施仁”,认为“推恩足以保四海”。他对实现理想社会的设想,在今天看来有什么可资借鉴之处?又有哪些不足?
话题2:经典寓言的寓意往往是多重的。有人认为“庖丁解牛”表达了庄子“顺应自然”的思想,有人则认为主要是强调人要“保全天性”……你怎么理解这则寓言的寓意?
(统编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一单元“单元学习任务”三)
2.写作点拨
话题1的写作范围很明确,就是谈谈孟子“实现理想社会的设想”的“可资借鉴之处”和“不足”。因此,要辩证、发展地看待孟子的设想,既要肯定其对当代社会的思想、文化意义,又要指出历史局限性。话题2的写作范围也很明确,就是对“庖丁解牛”的“顺应自然”与“保全天性”这两种寓意是否赞同;是赞同其中一种,还是两种都赞同,或是有自己的解读;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观点。在确定观点的基础上,充分展开论证,阐述道理时要学会用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由果溯因地深入分析,抓住问题的实质,摆事实讲道理,有理有据,文章才能有说服力。
3.例文示范
立足时代,以古鉴今
王宇涛 浙江省绍兴市高级中学高三(16)班
孟子意欲齐王行仁政之道,但不被接纳,反而是走法家之路的秦国统一了天下。他的设想是一种理想状态,目的是为了让百姓富足,但这种想法不符合当时的时代需求,不具备可行性。所以,我们看待问题要从时代的角度出发,以古鉴今,运用辩证思维,准确把握事物的整体与发展。
立足时代是让我们把握时代发展潮流,通过正确价值观的指引,来客观评价事物。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国士兵拉马费不忍心杀掉一名身负重伤的德国士兵,结果那个德国士兵就是希特勒。站在那个时代,当人们知道这件事后,就对他辱骂不止,他的一生遭到唾弃。但站在今天来看,他并没有做错,出于人道主义而放过一个士兵应该能够被理解——战争固然残酷,但高洁的人性永存不朽。由此可见,当我们站在今天回望历史,便能整体把握事物,洞见人间百态。
当然,以古鉴今也是能让我们客观评价的内在需求。唐太宗曾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旧唐书·魏徵传》)诚然,我们通过以古鉴今的方式,可以吸取经验教训,少走甚至不走别人走过的弯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定程度上是在吸取了苏联国家建设的教训后,摸着石头过河,形成了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以古鉴今,我们要善于运用联系的方法、发展的思维、全面的角度考虑事情,于是,别人的问题可以成为我们的经验。
通过以上两种方法,我们在对待事物时可以从不同立场去看待和评价。心理学中有个“电车难题”,它让人们思考一个人的生命是否能换多个人的生命。我们可以辩证地去思维,并知晓蕴含的种种哲理,而不是孤立地朝着一个方向走。
就如现实中的许多问题是没有标准答案一样,我们很多想当然的观点其实是错误的。我们想当然地认为羊是善良无辜的,而狼一定是邪恶的。但在《狼图腾》中展现了作为“大命”的草原与作为“小命”的动物,人类为保护羊而猎杀狼,这对狼何尝不是残忍。羊破坏了作为“大命”的草原,进而造成土地沙化,引发更严重的后果。因此,我们要充分运用辩证法,立足整体,正确客观地理解事物的本质。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我们既不能忘记历史,也不能裹足不前。我们要站在时代的前哨回望,以古鉴今,用辩证法武装自己的头脑,指导我们的实践,从而正确把握事物前进的方向。
【点评】 深入论证,让分析逐层推进,结合现实和历史,由此及彼,展开联想,由果溯因,用辩证思维做出正确的把握。这就是这篇习作给我们带来的思考和感受。
文章从孟子的时代局限性引出主题,然后从两个角度。用古今中外的史实做明证,从而得出结论。之后,用心理学中的一个“电车难题”,激起读者思维的碰撞,提出全面分析的角度。最后用《狼图腾》中的故事,通俗易懂地分析了自然法则原理及现实意义,以此来综合深入分析问题的多维度方式。思路清晰,条分缕析。末尾一段,重申了看待问题的正确思维方式,生动又简洁,缜密而理性。
4.拓展训练
从以下话题中任选其一,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阐述你的观点。
话题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五人分别谈了自己的志向。你最欣赏谁的志向?请说说你的理由。
话题2:同是评说秦亡的历史,西汉贾谊的《过秦论》从“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角度论述,而晚唐杜牧的《阿房宫赋》却从秦“爱纷奢”“不爱人”的角度解释。为什么两者的观点如此迥异?它们又有什么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