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玥吟
知乎上有这样一条提问:“你们的爸妈都是怎样道歉的?”点赞最多的一条评论赫然写着:“好来吃饭了!”
这“全国统一”的道歉方式让人忍俊不禁的同时,也折射出当代中国家长的一个痛点——歉意表达的缺失,沟通桥梁的失衡。
首先,家长囿于其家庭中“掌权者”地位、“施教者”身份而耻于承认自己的错误。一句“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饭还多”足以体现其年长者的傲慢。在家长的眼中,当孩子与自己意见发生分歧时,他们认为自己多年来所获得的人生经验定能给出正确方案,而事实往往确实如其所愿。人生阅历为他们修砌的台阶提供了更广阔全面的视角,使他们的观点更科学、客观。但家长并非全知者的事实,注定了其大概率的正确并非完全等同于事实上的真相,一旦失误发生,“当局者迷”的窠臼为其固执的傲慢再添一层迷雾,是非对错就在争吵间变得扑朔迷离,难以定论。纵使事后真的认识到了错误,家长也可能因为“有失庄严的体面与长辈的身份”而将“对不起”转为“来吃饭”,或干脆让时间冲淡不愉快,让错误模糊于饭菜。
其次,“家庭沟通与教育”本就是一门需要智慧与技巧的学问。但生育所赋予的血缘关系上的“父母”角色让很多家长忽略了“学习成为家长”的过程。网络上也有“父母也是第一次当父母,应该原谅他们的过错”这样的论调。诚然,家庭成员间由爱维系的交流本就是相互理解包容,共同收获成长的过程,所谓“原谅”无非也是成长中的一步。但其矛盾的关键在于“原谅”之后,双方应该怎么做?是任由现状维持直至下次矛盾的爆发,还是双方各退一步反思自己的过错,直至沟通渠道畅通?学习,才是永恒的答案。无论是家长还是孩子都应该不断地学习,在包容中共进。
最后,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家长的刻板印象与羞于说爱的传统,才是造成“中国式道歉”最根本的原因。做父母的还未习惯其身份并不意味着“全知全能”,本来也可以犯错和示弱,但根深蒂固的文化却把家长们架到了一个“没有人愿意承认自己有问题”的地步。同时,“道爱、道歉、道谢和道别,本就是人生最难的功课”。在“中国式道歉”中,它更是将两者混在了一起。羞于表达歉意的根本,是羞于表达爱意。父母总习惯于将爱化于无声的行动中,却往往忽略了一顿饭远不及一个拥抱、一句“我爱你”更炽热温暖。那些被归为“肉麻语录”的爱的表达,千百年来都被尘封于中式深宅的酒窖里,只能在席间借着酒意的掩护流露几分。而深沉却羞涩的爱意反被柴米油盐遮去了全部的芬芳。
那些刻于骨髓的“内敛含蓄”好像在家庭沟通中并非完全适用。但当我们听到“来吃饭了”的召唤,看到父母紧锁的眉眼下掩藏不住的“生气但不能饿着”的关心,总会会心一笑,笑他们可爱的别扭,笑我们尝到美味后毫无原则的谅解与爱。
本文直击传统中国式表达感情的弊端,頗有五四青年的新文化运动气息,读之令人神往。记得鲁迅曾问过:“这个时代,我们如何做父母?”这是对几代人的灵魂拷问,现在问题还是那个问题。新一代的年轻人,用幽默含蓄的语言来表达相似的想法,却不是停留在口号声中,读后忧已不是那个“忧”,却多了几分来自青年人独有的宽容。就是胡适所说的,新一代的年轻人,“容忍比自由更重要”。对的,一味的批判,有时候真的需要改改了,表达互相的爱和宽容才是最优解。 (指导老师:严才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