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点儿时间兑换明天

2022-01-18 23:28麦丰
当代工人 2022年1期
关键词:养老老年人服务

麦丰

人谁不顾老

44岁的刘宏伟头发灰白,面色憔悴。父亲因车祸突然离世后,如何安置半身不遂的母亲成为一个棘手的难题。“晚上倒没什么,白天我和大姐都得上班,谁来照顾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妈呢?”姐弟俩商议出的结果是,两家平均出钱,把母亲送到附近的养老院,每周探望一次。

老人静静地躺在床上,听着儿女的讨论,既不同意,也没有反驳。刘宏伟心里不是滋味,因为他打心底是不想把母亲送去养老院的。但请护工或者保姆的话,每月不菲的护理费用是这个低收入家庭难以长期承受的。他无助地握住母亲的手,老人抬起头,小心翼翼地望着儿子,嘴唇翕动了几下,欲言又止。

一阵沉寂过后,刘宏伟的母亲神情黯淡下来,小声地说:“妈理解你们,都忙。”老人的声音细如蚊蚋,却狠狠地打在刘宏伟的心上,这个当过兵的男人,眼泪一下子就掉了下来。

的确,从传统思想来讲,“养儿防老”“送养老院就是不孝顺”这种在漫长时间里沉淀的观念,至今仍是困住家庭和养老市场的主要原因。与之相伴的,是养老机构的管理和运营资质良莠不齐,所谓的“先进理念”和专业程度更是无从考证。以此循环下去,久而久之,居家养老仍是我国老年人最主要的养老方式,即便这种方式并不适合所有的家庭。

幸运的是,刘宏伟母亲所在的大东区津桥街道大华社区被选定為沈阳市100个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试点之一,依据政策规定,老人可享受每月30小时的免费居家养老服务。“平均到每天一个小时,正好能解决母亲的午饭,有时候服务人员还帮忙打扫卫生、剪发洗澡。”看着母亲的气色越来越好,刘宏伟姐弟俩也松了口气。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兴起,是对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补充与更新,也是养老社会化的先行试验田。它将养老机构化整为零,分解渗入到家庭中,“9个免费项目基本可以保障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沈阳市民政局养老服务和老年人福利处沈华介绍,“除此之外,沈阳市即将启动家庭养老床位建设工作,针对那些有切实需求但未入住养老机构的老年人,进行必要的家庭适老化改造、信息化建设,并由养老服务机构派出专业护理人员开展上门服务。”简单说,就是把将养老机构的“床位”搬到家里,以解决老年人养老不离家的服务需求,真正打通养老服务的“最后一米”。

让老人安享晚年,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项体系工程。政策保障能够维持老年人的基本需求,但更需要养老机构、医疗卫生、家政服务分工协作,才能真正运转起来,有效满足多样化多层次的养老服务需求。

养老“外卖”

刘宏伟的确是幸运的,当母亲需要照顾时,他还有个姐姐可以商量、可以依靠。相较之下,被归为劳动力中坚层的杨雯雯,似乎所有的焦虑都在父母因病需提前面临养老的那一刻被激活。

2005年大学毕业后,杨雯雯留在了杭州,父母则一直在老家生活。前几年,她并不觉得父母的养老是个多大的问题。但一次突发的意外,陷入两难困境之中的她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去年10月,我正在值夜班,突然接到妈妈的电话,说爸爸起夜时不小心摔倒了。”杨雯雯立即定了最早的航班飞回沈阳,赶到医院时,父亲已经做完了手术,虚弱地躺在病床上。一边是年迈体衰的父母,一边是忙碌的工作和自己的小家庭,她分身乏术,“最恐怖要属独生子女遇上空巢老人,真恨不得把自己掰成两瓣。”

杨雯雯的遭遇,或许是数以亿计“独生一代”的缩影。但也正因这一残酷而又无奈的现实,催生了互联网“线上下单+线下服务”的养老新模式。

沈阳乐养之家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以下简称乐养之家)就搭建了这样一个养老综合性服务平台,客户可以随时通过专门的应用小程序或者服务热线,像点外卖一样发布服务需求,系统则会提示相应的服务人员接单并上门提供家政、理发、心理陪护,甚至房屋水电维修等专业服务。这种“网上养老院”或者说“外卖式养老服务”得到了年轻人的认可和追捧。

杨雯雯回到杭州后,父亲两次复查,都是她通过乐养之家预约了“陪同外出”服务。“陪护人员特别贴心,挂号、陪检、取药,一直忙着跑上跑下。虽然我不能陪在父母身边,但有人帮衬着,也不至于那么担心了。”

“亲情虽然无法替代,但养老机构至少可以用专业的服务和诚挚的态度,及时为老人送上关怀与温暖。”乐养之家总经理衣井洋坦言,平台建成以来,像杨雯雯这样的用户不在少数。

在沈阳市沈河区多福小区的养老服务中心里,社区食堂已经飘出了饭菜的香味。72岁的独居老人李龙江是这里的常客。“儿子住在沈北,上班忙,怕我一个人吃不好,就给我安排在这了。”社区食堂开办不到一年的时间,每天为小区里的老年人提供三餐,荤素搭配,且多以热气腾腾的炖菜为主,十分符合老年人的口味。“一天三顿也就10多元钱,实惠,也方便。”有时,大家吃完饭,还会在食堂里唱唱歌,或者去活动中心看书、下棋、做理疗,日子过得十分惬意。

青春换明天

这个世界上,没有人可以逃过衰老和死亡,父母如此,你我亦是如此。当老龄化汹汹袭来时,你是否想过:明天,我们自己将在哪儿养老?

穿上红马甲,带上直播设备,时间银行志愿者潘靖宇要去“存储时间”了。

“我和小伙伴一起去刘奶奶家,做点儿家务活儿、陪她聊聊天。通过志愿服务,生活更有意义。同时,我的父母在需要照顾时可以用积分兑换服务,一举两得。”潘靖宇一进门,刘奶奶就热情地打招呼,不时在直播镜头中亮相“比心”。

将闲暇时光存进“银行”,待日后需要时,预约一份温馨的点单式服务,这种被称作“时间银行”的养老新模式,用“保存时光”的玩法,让童话般的设想变成现实。近年来,已在上海、江苏、浙江、广西、北京等多地试点,时间银行志愿服务也正渐趋走向社区常态化。

“可以说是一种‘共享+互助’的养老模式。”瑞沃德健康养老服务(辽宁)有限公司负责人乔馨瑶介绍,年轻人用零碎的时间为有需要的老人提供服务,比如跑腿代购、聊天陪伴、理发按摩等。每完成一项服务,就能获得相应的积分,存入系统内的时间银行,等自己需要照顾的时候再“取出”,享受同样时长的免费服务,也可以用积分为家人置换所需的项目。

“有点儿‘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感觉。”这是首次体验时间银行后,沈阳医学院大三学生陈鹏飞的感受。

不久前,陈鹏飞在平台上接了个为老人购药的单,而后用积分给姥爷兑换了上门理发服务。这次成功的经验吸引了不少同学关注并加入时间银行,并凭借着医学生的天然优势成为平台最抢手的志愿者。

“我们也鼓励一些低龄老人参与进来,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为高龄老人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把老有所为和老有所养结合起来。”乔馨瑶觉得这就是名副其实的“年轻存时间,高龄取服务”,不仅能够为老年人搭建新的服务渠道,实现互助养老,爱心循环,也为异地打拼的年轻人提供“远程尽孝心”的出口。

时间银行是社会养老纵深化的有益探索,“我认为相关部门的主导和兜底保障,非常关键。”全国孝亲敬老之星房泽秋深有感触,他认为创新模式的推广,离不开人的广泛加入。相关部门应给出适合年轻人的福利,让拥有技能的年轻人参与到时间银行探索中,贡献“金点子”;通过过硬的科技,引入区块链、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应用技术;通过职能部门的多方联动,让志愿者注册、派单、接单、服务、评价监管等方面更安全、智能和快捷……无论是何种新型养老模式的探索,终究都需“全民智慧加政府推动,才能走得更深远”。

猜你喜欢
养老老年人服务
养老生活
如何防止老年人受骗
预防老年人跌倒健康核心信息
注册养老机构已超2.8万家
养老更无忧了
中国失能老年人4年后达4200万
采掘服务个股表现
两则跟服务有关的故事
读者反馈 订阅服务
服务与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