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巴达体育文化对学校体育文化健康发展的启示

2022-01-18 01:47移素林
体育科技 2022年4期
关键词:斯巴达体育学校

移素林

斯巴达体育文化对学校体育文化健康发展的启示

移素林

(泰州学院 公共体育部,江苏 泰州 225300)

文化育人往往是以间接的、渗透的、潜移默化的方式进行,效果明显且深刻。古希腊斯巴达通过体育文化的助力辉煌了近3个世纪,而现今的学校体育却因为文化的相对缺失而遇到了发展的瓶颈。文章从分析斯巴达的特色体育文化入手,以史为鉴,在宏观上通过构筑坚实的儿童体育文化基础、建立体育制度文化落实的监督机制、因“校”制宜地创设学校体育物质文化、充分挖掘学校体育精神文化要素等的文化构建来促进学校体育的健康发展。

斯巴达;体育文化;学校体育;健康发展

1 学校体育发展的瓶颈:文化的相对缺失

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因此,一切非自然的、由人类所创造的事物或对象都应看成是文化。不过“文”与“化”并联使用,其本义是“以文教化”,表示对人性情的陶冶和品德的教养。在中国最早将文化作为一个专有名词来使用的是西汉的刘向,他在《说苑·指武》说“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这里说的文化就是指文治教化[1]。学校体育经过多年的发展,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学生体质的连年下降就让学校体育饱受诟病。据2017年江苏省学生体测结果显示:学生的身高和胸围指标保持增长,近视率有所下降,学生身体素质在与之前连年下降的“十二五”末相比,速度、耐力、力量、下肢爆发力和柔韧等指标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下降,学生身体素质的下滑趋势还没止住[2]。学校是文化底蕴深、氛围浓的地方,然而体育文化却相对缺失,对体育出现了一些无意识的偏见,如重文轻武的体育价值观,体育成了可有可无的“花瓶”,对体育人“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称呼,对体育教师的污名化,不合法、不合理地对体育课时系数打折等现象,这种文化的缺失造成了对体育的短视,学校体育得不到应有的重视,造成的直接结果就是学生的体质连年下降。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中,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由此可见,体育文化自信的构建是学校体育健康发展基石与保障,是学校体育破除发展瓶颈的必由之路。

2 斯巴达体育文化对构建健康学校体育文化的启示

在希腊诸多城邦中,斯巴达人曾在长达3个世纪内保持着霸主的地位,而且在公元前720年到公元前576年间的奥林匹克竞技会上,取得了81个项目中的40项冠军,这得益于斯巴达丰富的体育文化[3]。首先在显性文化方面,制度文化、运动项目、运动场馆的建设和以体育为媒介的雕塑艺术等成就卓越;其次在隐性文化方面,非常注重个人顽强的意志力和不屈的进取精神、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公民国家至上的爱国情怀等的培养[4]。不可否认的是,鉴于阶级的局限性,斯巴达体育文化也是良莠并存,其“莠”的一面主要体现在奴隶主阶级意在把贵族子弟训练成体格强壮、忠于统治者的强悍军人,以维护其统治地位;通过体育文化的构建使其国人的身体素质得到较大的提高,集体主义与爱国主义精神得到了较大的提升,极大地提高了国防力量,使国家更加强大是“良”的一面。“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斯巴达体育文化“良”的一面可以为我国构建健康的学校体育文化带来一些启示。

2.1 构筑坚实的儿童体育文化基础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加班人。梁启超先生在亲历了中国积贫积弱后,提出:“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中国幼教之父陈鹤琴先生也提出“强国必先强种,强种必先强身,要强身先要注意幼年的儿童”[5]。党和国家一直非常重视儿童少年的健康成长,规定从幼儿园开始,必须开齐开足体育课,以促进幼儿身体的发育和体质的提高,但鉴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原因,效果不是很理想。体质是人体的质量,是在遗传性和获得性的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人体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身体素质的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征[6]。体质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而且受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双重因素的影响,提高它不可急功近利、急于求成,必须抓住少年儿童这一发展关键期,把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有机结合起来,并形成良好的循环,假以时日一定会取得非常好的效果。斯巴达便是这样的,国家规定婴儿出生后必须由父母用酒精浴来初步检验新生儿的体质,然后还必须经过国家长老严格的检查,只有体质健壮的婴儿才准许被抚养,男子7岁以后还必须过半军营的集体生活,并进行严格的军事训练。正是如此,使得斯巴达儿童体育文化的构建非常夯实,为国家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保证了国家的长盛不衰。一直以来,日本效仿斯巴达,重视少年儿童体育文化的构筑,政府要求幼儿园接受“冬季耐寒训练”,体育课程比重达60%以上,学生在1-2年级要跑2000米,5-6年级要跑4000米,并且要求全员参加“冬季持久走大会”,学生的体育愿望、热情、素质均得到较大的提升。日本文部科学省2018年的一项调查显示,日本喜欢体育的学生占比高达90%以上,有超过70%的人表示自己在上小学时,非常喜欢运动会[7]。“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斯巴达的成功以及日本效仿后的效果充分证明:只要立足少年儿童,强化学校体育,将“文化育人”真正落到实处,让体育文化成为流淌在血液里的元素,体育便会融进他们的身体,强身健体也会水到渠成。此外,强健的体质可以使子代获得优质的基因,为其后天的发展提供良好基础和保障,这样代代相传,国家的发展便会具备源源不断的动力。

2.2 建立体育制度文化落实的监督机制

学校体育制度文化是构建学校体育文化的基础与保障,党和国家非常重视学校体育制度文化的建设,出台了不少政策文件来指导和规范学校体育工作,如《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等,其中《意见》是2006年12月召开第一次全国学校体育工作会议后由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07年5月印发的,这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以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名义印发的学校体育卫生工作最高级别的文件,但是学校对如此高级的文件执行的情况如何呢。据毛振明教授对2007年《意见》实施情况的调查显示:半数以上的学校几乎没有进行过《意见》中部署的任何工作,学校体育出现“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斯巴达体育制度文化虽然不民主、不人性,但为了强种、强国,在全国严格甚至苛刻的遵守执行下形成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反必究”的局面,效果是立竿见影、有目共睹的。曾几何时,我国在资源相对匮乏的情况下,实行举国体制,举全国之力发展竞技体育,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尤其在2008年奥运会上更是取得了金牌总数第一、奖牌总数第二的历史性突破,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毛泽东曾经说过:“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如果要看前途,一定要看历史”。无论是斯巴达的举国践行还是我国的举国体制,都给我们提供了一面镜子。现如今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已有了较大的提高,举国体制完全可以向一些急需发展的领域拓展,促进该领域的发展。学校体育的健康发展事关学生体质与健康,事关国家的未来与发展,只要举国体制适度拓展至此,构建科学合理的体育制度文化,提升体育文化的底蕴与内涵,夯实学校体育文化的基础,加强和完善问责制度,上行下效、上下同心,局面一定会逐渐发生改观。

2.3 因“校”制宜地创设学校体育物质文化

学校体育物质文化是体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体育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校的物质基础首先是一个完备教育过程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其次它又是对学生精神世界施加影响的手段,是培养学生的观点、信念和良好习惯的手段。”体育最主要的特征是身体的实践性,对体育的认知、文化的传承等都与体育活动和练习紧密相连,学校体育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不可否认,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学校体育的物质文化建设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地域间以及校际的差异性依然很大。鉴于体育文化理念影响和资金不足等问题,有的学校在体育物质文化建设上确实捉襟见肘。斯巴达体育物质文化的建设非常突出,但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长期积累的结果。现阶段学校体育运动项目的多元化对学校的物质文化建设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果各方面条件都允许那无可厚非,但如果条件不允许硬要赶鸭子上架那就没有必要了。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中提出:“夫法之致其效者一,一法之效然,百法之效亦然,则余之九十九法可废也。”所以,对于学生个体而言,应该追求适合自身、有效的和有特色的内容与方法,追求内容多而杂的结果只能是什么都浅尝辄止。对于学校而言,应该在保障基础设施的基础上,建设有特色的、适合学校的运动项目内容,过多的项目需要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结果只能是泛泛而建,没有深度和底蕴。合理构建有水平、有深度、有文化的学校体育特色项目并常抓不懈、持之以恒,是解决当下学生体质与健康问题、促进学校体育健康发展的有效抓手。例如,骑路小学是一所江苏省睢宁县的农村小学,该校场馆设施和资金投入等非常有限,但校领导发现花样跳绳的投入比较少,学生也非常感兴趣,于是从2012年起将花样跳绳作为学校的特色体育项目,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花样跳绳课程体系,提炼出了“以绳健体、以绳增智、以绳促德、以绳创美”的育人目标。学生全员参加,不仅在学校跳,而且回家也跳,每天都基本坚持2小时以上。多年来的坚持下,学生不仅收获了近视率、肥胖率均为零的健康体质,而且以跳绳为媒介享受乐趣、健全人格、锻炼意志,受到了很好的体育教育。一个条件简陋、资金短缺的乡村小学尚能如此,其他学校应该做得更好。

2.4 充分挖掘学校体育精神文化要素

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中谈体育的作用时说:“野蛮其体魄,文明其精神,此言是也”,“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苟野蛮其体魄矣,则文明之精神随之”。体育是人的体育,体育精神是体育文化的支柱和灵魂。在体育过程中,如果缺失对人精神的培养便是虚有其表、本末倒置。斯巴达充分挖掘了体育文化蕴含的对个人顽强的意志力、对集体团结协作的精神、对城邦国家至上的爱国情怀等元素,使得国家强盛了3个世纪。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女排通过充分挖掘排球中的文化要素,培育出“祖国至上、团结协作、顽强拼搏、永不言败”的女排精神,取得了女排世界大赛的五连冠,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女排精神成了国人精神面貌的写照和拼搏精神的缩影。现今我国学校体育由于底蕴不深、文化缺失,导致学校体育没有达到应有的教育效果,学生不仅身体素质整体下降,而且一些很重要的个体心理品质如意志力、耐挫力、心理承受能力等明显下降。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种状况如果再持续下去是非常危险的,充分挖掘学校体育的精神文化要素来“文明其精神”刻不容缓。体育项目的多样性和手段的多样化决定了体育精神文化要素的内涵非常丰富,在教育和培养人方面的侧重点和效果也不同,要通过挖掘体育文化中以下四点的相关要素来强化学生的精神:①培养爱国主义情怀。祖国是学生出生和成长的地方,热爱祖国、增强民族自豪感、报效国家是每一个中国人应有的爱国情怀。②锤炼坚韧不拔的意志。坚韧不拔是一种可贵的意志品质,它能够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的目标和要求,奋发向上、积极进取、坚持不懈,直至到达成功的彼岸。③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当今时代,单打独斗已很难成功,团结协作不仅可以使学生利用集体的力量取得成功,而且能够学会如何很好地与人共处、与人交往、与人合作等,为今后更好地工作和生活打下基础。④培养规则的意识。现代社会是法治社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学生在学校养成规则意识有助于他们对法律规范和社会公德的认同与遵循,进而成为自觉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3 结语

文化育人往往是以间接的、内隐的、渗透的方式影响学生,使学生无意识地、不知不觉地、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从而使产生的效果深刻且深远。卢梭在《爱弥儿》中说:“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最好的教育就是无所作为的教育:学生看不到教育的发生,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他们的心灵,帮助了他们发挥了潜能。”体育正是这样。在体育实践中,学生没有刻意地去强化体能、塑造人格、锤炼意志、净化心灵等,但这些却随着运动的深入在润物细无声中已悄然实现。古希腊斯巴达由于体育文化的助力辉煌了近3个世纪,以此为鉴,我国应通过学校体育文化的构建来促进学校体育的健康发展,进而实现中国的体育强国梦。

[1]移素林.古希腊斯巴达体育文化解读[J].当代体育科技,2020(28):226-229.

[2]刘斌,张戈.“健康中国 2030”背景下学校体育的困境与对策[J].体育文化导刊,2019(4):6-11.

[3]体育史编写者.体育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242.

[4]麦少美,孙树珍.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活动指导 [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4.

[5]杨铁黎.体育概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4:22.

[6]日本幼儿体育教育的终极秘密:对体育的重视程度是我们应该学习的![EB/OL]https://www.sohu.com/a/364472071_482813.

[7]移素林.斯巴达体育文化视域下对提高学生体质与健康的思考[J].体育科技,2021,42(4):78-79,82.

Inspiration of Spartan Sports Culture on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School Sports Culture

YI Sulin

(Taizhou University, Taizhou 225300, Jiangsu, China)

泰州学院2019年校级课题(项目编号:2019JGC24)。

移素林(1971—),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人文体育。

猜你喜欢
斯巴达体育学校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横眉与俯首
学校推介
横眉与俯首
谈体育实践课中知识的扩展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