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文物建筑保护与利用调查研究★

2022-01-18 04:14郭金龙朱延发廖陈鑫毕忠松
山西建筑 2022年1期

郭金龙,朱延发,钟 伟,张 楚,邹 婉,廖陈鑫,毕忠松,3

(1.黄山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安徽 黄山 245041;2.黄山学院徽州建筑研究中心,安徽 黄山 245041; 3.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5)

1 概述

古徽州文化底蕴雄厚,当地的文物建筑中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景观,是中国古徽州传统文化留下的最大遗产,包含有世界遗产以及国保、省保单位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等。安徽省共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9处,而黄山市拥有31处,是安徽省具有国保单位最多的地级市。

目前,黄山市文物建筑的保护和再利用存在着很多的不足,而保护和利用是建筑遗产领域历久弥新的话题,应当在时代的背景下,结合文物建筑的实际情况,探讨保护与再利用的课题。

2 徽州文化遗产的构成情况

2.1 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类别与数量

安徽省文化遗产类型丰富,目前拥有第一批~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9处(见表1),包含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及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各种文物类型。

表1 安徽省第一批~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类别及数量一览表

同时,安徽省人民政府从1981年至2012年间公布七批共708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见表2),包含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及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其他等各种文物类型。

表2 安徽省第一批~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类别及数量一览表

2.2 黄山市文物保护单位类别与数量

由表1可以看出,目前黄山市拥有第一批~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1处,占安徽省国保单位总数的24.03%,包含古建筑、石窟寺及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三种文物类型,其中主要文物类型是古建筑,有27处。

由表2可以看出,目前黄山市拥有安徽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共130项,占安徽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总数的18.36%,包含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及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其他等各种文物类型,其中主要文物类型是古建筑,有110处,占黄山市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总数的84.62%。黄山市拥有安徽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0处,包含古遗址。

2.3 徽州国保单位地域分布概况

徽州地域(黄山市“三区四县”)共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1处,分布于屯溪区、徽州区、黄山区、歙县、黟县、休宁县、祁门县等各地(见表3)。在时代上分别涵盖唐、宋、明、清、民国、新中国成立及当代等不同历史时期,在分类上分别涵盖古建筑、石窟寺及石刻、近现代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不同文物类型,在公布的批次上涵盖第三批~第七批国保单位,在分布上涵盖黄山市“三区四县”的各个乡镇、村庄。

表3 黄山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分布地域一览表

由表3可以看出,在黄山市范围内,歙县拥有国保单位数量最多,达到13处,文物类别全部为古建筑,依次为徽州区(5处),黄山区、黟县,休宁县同为3处,屯溪区、祁门县同为2处。

3 徽州文物建筑调研实例

3.1 歙县——许国石坊

许国石坊坐落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歙县县城中和街,又名“大学士坊”,为纪念性建筑物,占地面积81.43 m2。1956年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许国石坊,又名“大学士坊”,俗称“八脚牌楼”,坐落在县城阳和门东侧,跨中和街而立。许国石坊建于明万历十二年(1584年)。坊主许国(1527年—1596年),万历十二年,许国参与平息云南叛乱的决策,受到皇帝的高度赞赏,在皇帝的“恩荣”下,许国于次年回到家乡,建造了这座标榜功勋的宏伟石质牌坊,如图1所示。

许国石坊西临徽州府衙建筑群的阳和门,东接府城主要干道中和街,北邻徽园边门,南接打箍井街,处于交通重要节点位置。许国石坊总体保存完好,但有部分建筑构件因榫卯松动,存在安全隐患。另外城市道路路面的抬高,使许国石坊与原来石板路面的关系隔断,整体风貌受到一定的影响。

3.2 祁门县——祁门古戏台会源堂

位于闪里镇坑口村,始建于明万历十五年(1587年),2006年5月,包括会源堂古戏台在内的“祁门古戏台”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会源堂为陈氏支祠的堂名,同治《祁门县志》称会源祠。其前院东西两侧的圆门的左门楣上刻有“颍川世族”四个大字,右门上则书有“竹源古里”,而前进侧门左向刻有“木本”两字,右向为“水源”两字。据史料记载,竹溪陈氏由此分迁他乡及外邑者多衣冠俊秀和名家大族,众人均溯此为源,故名“会源”(见图2)。

原会源堂建筑保存基本完整,其中戏台功能设置完备,梁架、藻井做工精致;前向东西两廊庑雕刻密布,可谓雕梁画栋;享堂梁架用料粗壮,比例均衡,做工考究。会源堂具有很高的建筑艺术价值,是祁门县11座古戏台中的经典作品之一。

3.3 屯溪区——程氏三宅

程氏三宅位于黄山市屯溪区柏树街东里巷6号、7号、28号,始建于公元1465年,由明代成化年间礼部右侍郎程敏政所建。7号楼始建于明朝初期(1368年)。2001年,“程氏三宅”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程氏三宅的三处住宅都属于明代建筑,户主又皆姓程,故俗称“程氏三宅”(见图3)。

程氏三宅建筑保存基本完整,均为五开间二层穿斗式楼房,前后厢房,中央天井,类似三合院。建筑结构严谨,有精美绝伦的徽州木雕,古朴素雅。其中程梦周宅最为典型,五架梁面上都有彩画图案刻印,额枋上有精美的雕刻,平板梁上有浮雕,使得整个门楼的立体感都非常强。程氏三宅地处黄山市中心城区,这一典型徽派建筑独处现代建筑之中,使得程氏三宅显得非常凄凉。程氏三宅周边的仿古建筑高度比古建筑高,风貌反差明显,特别是28号古宅,完全被四周建筑的高度盖住,显得很不起眼,使建筑的格局、气势、环境风貌因此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4 徽州文物建筑保护与利用面临的问题

4.1 文物建筑保护现存的问题

1)文物保护标志设置滞后。经调查发现徽州的一些文物建筑没有保护标志,还有一些文物建筑保护标志放置的位置太不显眼,不能充分发挥它的作用。还有很多文物建筑的信息都是以建筑本体为核心,用图片和文字加以介绍,缺乏深度的描述,展示系统过于单一。

2)周边建设活动对文物安全造成较大影响。徽州有很多文物建筑的地理位置比较贴近当地居民的生活圈,有很多文物建筑在市中心,因此避免不了周边建设活动对它造成影响,比如程氏三宅、同德仁药房。这两个地点人流量都比较大,它们和周边的建筑就是两个时代的产物,所以对它们的保护也更具挑战性。每天都有很多的行人从它们旁边经过,难免会遭到行人的破坏。周边的环境也比较差,不利于对它的保护。

3)文物建筑存在安全隐患。经调研发现很多木构建筑的木头承重部分被虫蛀了很多洞,这些虫洞不能够被及时修复,久而久之,这些木柱就不能够再继续维持承重。有的建筑墙面被破坏。有很多被雨水侵蚀所破坏,存在很多安全隐患。

4)文物档案材料不完善。对于文物建筑,要想更好的保护与利用,一定要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档案材料。应该达到如果未来这座建筑被毁掉还能根据这些档案和资料加以复原这种程度。但是调研过程中发现大量的文物保护单位记录档案建立时间较早,对档案建立以来发生的事迹并未及时进行补充更新,档案信息仍停留在建档之初。这意味着近年来文物变迁相关信息未记录于档案,对于文物信息记录是极为不利的[1]。

5)文物建筑保护机构人员匮乏。管理机构专业人才的缺乏,对于黄山市文物保护管理工作来说是普遍的,对于文物保护管理质量有较大的影响。如歙县,是文物大县,但文物保护机构人员匮乏,对县内大多数的国保单位和省保单位的保护巡查是由各村业余文保员协助完成,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文物保护工作的科学性。

6)文物建筑的保护缺乏长效管理机制。经调研发现,目前徽州地区还是存在着“哪里毁修哪里”的现象,文物建筑出现了损毁会及时申请专项修缮资金进行修缮,但日常缺乏长效、系统化管理,导致文物保护管理不善而出现多种问题。

4.2 文物建筑利用现存的问题

1)文物建筑非物质文化遗产利用不足。古建筑是一种文化,一种传承,一种信仰。正如欧洲国家的古建筑大多采用石质构造,中国古建筑多用木材质,这正是因为文化背景的不同而最终导致的。徽州文物建筑其建筑主体本身有很高的保护价值,除建筑主体外,它们包含的徽州文化也是博大精深、独树一帜,其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样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但在大部分的文物建筑展示利用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未得到较好的展示利用与传播。

2)文物建筑对游客的吸引力较低。调研过程中发现大部分文物建筑吸引力较差,现有的展示方式单一,基本上仅靠标识牌、说明牌和引导牌等进行原状展示,展示内容简单,导致文物建筑对游客的吸引力较低。

5 徽州文物建筑保护与利用基本策略

5.1 建立徽州文物建筑动态监测系统,动态监管文物保存状态变化

徽州古建筑大部分都以木质结构居多,而且徽州地区多雨,气候湿润,木头更容易受潮,加上其他自然或人为因素,难免会出现老化松动等现象,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于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徽州地区文物建筑,动态监测系统是必要的。因此,可建立徽州文物建筑统一的动态检测系统,对建筑物外界荷载的变化、外界的陇动的变化、结构性能的额变化等进行监测追踪并形成数据,形成一个高效、开放的监测体系。将文物建筑的档案资料以及文物的保护修缮工程资料、文物的动态变化等统一纳入到动态检测平台,出现问题及时解决,系统地保护文物建筑。

5.2 核查保护标准设置情况,补充完善文物标志系统

文物建筑保护单位应及时核查保护标志牌和文物标志系统的设置情况,加大执行力,需要增强保护措施,应及时补充相关标志系统,以更好地保护文物。

5.3 扩大文物建筑的保护范围,减少受到外界的影响

在保护过程中将文物建筑融合到现代元素的同时也不能忘记保护它,比如扩大它的保护范围,再或者多放置一些文物保护标志,加大工作人员的管理,使其减少被周边建设活动的影响。

5.4 制定文物保护专项规划,合理划分文物保护区

对徽州地区文物保护建筑进行合理划分,分配到各个县区,定期对建筑进行检查、修缮、保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当地相关部门建立档案,专门设置展示厅,更能够让人们直观地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增添当地历史文化内涵,也能更有效地对其保护。

徽州地区结合黄山市“百村千幢”的工程,共划分了九个文化遗产密集区——屯溪密集区、徽城密集区、岩寺密集区、呈坎-潜口密集区、万安密集区、甘棠-仙源密集区、西递-宏村密集区、上庄-华阳-伏岭密集区、祁山-历口-渚口密集区[2]。这些密集区不仅可以将文物保护工作分配到各个区县,也可以推动各个保护区的交流研究。

5.5 加强文物日常管理,保护文物安全性、真实性和完整性

注重文物保护单位的安全性,加强文物的日常管理,保证文物建筑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文物建筑保护要坚持价值优先、质量第一。

5.6 合理制定文物利用措施,合理开展文物利用工作

国家文物局已发布《文物建筑开放导则(试行)》等文件,文物管理部门应依据国家相关规范、文件等要求,委托专业机构编制文物利用规划,制定文物利用规定,合力开展文物保护利用工作。对于文物的利用,可开设旅游景点,供游客观赏,观的不仅是景,更重要的是体味祖先遗留下的历史结晶;像一些牌坊和古村,在它们所能承受的年限内,不限制村民的居住,因为人是文物中的灵魂,这也是文物合理利用的一种措施。为了营造文物保护利用氛围,平时注重日常宣传与世界文化遗产日的开展,多向文物所在地市民宣传文物的意义所在,努力提高全民的文物保护意识。

6 结语

文物建筑的保护是一个长期、专业性强、需要政府和群众一起进行的一项工作。要坚持结合实际需要,实事求是地去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的原则去完成这项重要的工作。让人们树立对文物建筑保护的意识,正确科学地进行文物建筑保护,才能让文物建筑保护事业沿着健康的道路一直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