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卢卢, 白阳明
(湖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4)
生态语言学家Stibbe将鼓励人们保护生态系统的话语划分为有益性话语[1]30,并且表示自然诗歌也属于一种有益性话语[1]32。亨利·大卫·梭罗作为享誉世界的生态文学作家,亦创作了许多自然诗歌。梭罗的诗歌大部分描写自然生态,作者隐于自然之中观察日月星辰、山川河流、草木飞鸟,并将它们入诗,以诗意刻画万物的原生形态。张爱玲称赞梭罗诗歌中的意象“有一股天然的劲道和不假借人工修饰的美”[2]59。梭罗在其自然诗歌中流露的生态思想亦可被看作是其后期成熟的生态思想的萌芽。国内外关于梭罗诗歌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从生态语言学角度出发,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为理论框架,对梭罗的诗歌“Pray to What Earth Does This Sweet Cold Belong”[3]228(《请问这甜美的寒冷属于何方》,以下简称《甜美的寒冷》)进行生态话语分析,旨在揭示其中隐含的生态理念。
生态语言学关注语言如何构建、维持、影响或摧毁人与人之间、人与其他生命形式之间以及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4]。生态话语分析聚焦人类如何对待其他物种以及人类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5]。关于生态语言学的分析存在两种范式:豪根模式与韩礼德模式。豪根模式主张关注不同语言之间以及语言与其使用环境之间的关系[4],韩礼德模式则强调关注语言对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带来的影响。系统功能语言学指导下的话语分析有助于剖析生态话语背后隐含的生态观和意识形态[5]。一些学者将系统功能语言学与生态语言学结合,对自然诗歌进行了功能语篇分析尝试[6-10]。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生态话语分析为我们理解自然诗歌、探索诗人如何建构语言与自然生态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视角。
根据Halliday[11]35-36的论述,用于交际的语言主要包含三种元功能: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以下分别立足及物性系统、语气系统、情态系统、评价系统以及主位结构和信息结构等视角,对《甜美的寒冷》进行深入分析。
语言的概念功能在语法层面主要由及物性系统体现。依据及物性系统,人们认识经验世界的过程共包含六类: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行为过程、存在过程和言语过程。过程涉及参与者、环境与过程这三个组成部分[11]106-107。依据及物性系统,对《甜美的寒冷》的过程分析如下:
1) Pray to what earth does this sweet coldbelong(关系过程),
2) Whichasks(物质过程) no duties and no conscience?
3)The moongoes(物质过程) up by leaps her cheerful path
4) In some far summer stratum of the sky,
5) While stars with their cold shinebedot(物质过程) her way.
6) The fieldsgleam(物质过程) mildly back upon the sky,
7) And far and near upon the leafless shrubs
8) The snow dust stillemits(物质过程) a silvery light.
9) Under the hedge, where drift banksare(关系过程) their screen,
10. The titmice nowpursue(物质过程) their downy dreams,
11) As often in the sweltering summer nights
12)The bee dothdropasleep(行为过程) in the flower cup,
13) When eveningovertakes(物质过程) him with his load.
14) By the brooksides, in the still, genial night,
15) The more adventurous wanderer mayhear(心理过程)
16)The crystalsshoot(物质过程) andform(物质过程), and winter slow
17)Increase(物质过程) his rule by gentlest summer means.
分析显示,全诗共包含14个过程:10个物质过程,2个关系过程,1个行为过程和1个心理过程。从参与者角色来看,有13个过程的施事对象为自然界意象,而涉及人类作为施事对象的只有1个心理过程(hear)。诗人将大量人外生命体和非生命体置于施事对象位置,肯定其感知事物的能力,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尊重。诗中占主导地位的物质过程则集中表现了冬夜里万物和谐共生、其乐融融的美好景象,进一步体现了一种积极的生态观。
从过程意义来看,过程的背后隐含诗人的生态观。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的生态话语分析认为,过程传递的原始意义为表层意义,其背后蕴含的生态价值取向则为深层意义[12]。根据这一分析模式可以发现,诗中的物质过程和行为过程在与前后文的语义关联中蕴含着更深含义。月亮并非不声不响地升起,而是“跳跃着升起”(goes up by leaps),与下文的“cheerful path”意义呼应,呈现了月亮活泼跳脱的形象。“洒满月亮的旅程”(bedot her way)是“星光”,星光缀满夜空,等待月亮到来,诗人营造了一派和谐温馨的景象。因为残雪未消,田野在星光下“微微闪烁着光芒”(gleam mildly back upon the sky),诗人再次突出环境的静谧惬意。山雀在熟睡并做着“柔软的梦”(pursue their downy dreams)。蜂蜜劳碌一天之后如往常在炎夏时一样“栖息于花朵之间”(drop asleep in the flower cup)。结尾处“冬天加速他的统治”(increase his rule),“统治”不再用于塑造严肃冷峻的形象,借助后文的“用夏日般最温和的方式”(by gentlest summer means)与“统治”这一施事过程形成反差,衬托冬日独特的温和之处。
此外,诗人还运用拟人以及明暗喻的修辞手法描绘冬夜里的自然景象。在开篇第一句中,诗人采用拟人的手法赋予“土地”这一环境意象人性,认为“土地”就如同人类生命体,因而拥有“责任”和“良知”是“土地”的题中应有之义。按照常理,有着“责任”和“良知”的土地在冬夜带来的严寒应该是令人难以承受的,但这句诗的疑问表达则隐含了诗人的惊讶之情,此刻这片寒冷是如此甜美且令人陶醉,以至于诗人感叹这片寒冷是否并非属于这方土地。在诗的第3行和第5行中,诗人选用人称代词“her”而非“it”来指代月亮,第13行使用人称代词“him”“his”来指代蜜蜂,第17行使用人称代词“his”指代冬天,人称代词的多次出现,表明诗人将这些自然意象视作同类。此外,第9行中,诗人将“积雪的河岸”比喻成山雀的屏风,为他们的安眠遮挡风寒,再次侧面凸显这片冬夜的祥和,积雪的河岸不再令人望而却步,反而引得山雀安枕于此并坠入柔软梦乡。“his load”指出蜜蜂如人类一般辛勤劳作,在夜里“满载而归”。第16行,在描写冰晶时,诗人将其比作植物,将结晶过程比作植物“抽芽”(shoot),使原本冰冷的物体拥有了植物属性,表现了诗人对植物的喜爱,更进一步突出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
语言能够体现语言使用者的言语动机、社会地位和对待事物的态度,即语言的人际功能。讲话人通过参与某一情景语境,表达他的态度和推断,并试图影响别人的态度和行为[13]115。人际功能主要通过语气系统、情态系统和评价系统体现。
2.2.1 语气系统和情态系统
根据系统功能语法,小句的语气由主语和表达时态或情态的限定成分组成[13]72。系统功能语法认为,英语中的主语承担着语气责任,同时激发讲话者与听话者之间的交流,限定成分则为小句创建时间、地点等语境。
根据对《甜美的寒冷》的小句语气分析(表1),全诗8个小句中5句为复合句,3句为简单句。复合句的大量使用体现了自然中万物互相联系:星光陪伴月光,积雪的河岸为山雀遮挡风霜,蜜蜂在夜幕降临后安然休憩。万物的相互陪伴通过复合句的方式直观呈现。
表1 本诗的小句语气分析
从主语选择上看,全诗包含13个主语,其中12个主语为冬夜自然意象(第1小句中嵌入句的主语虽为关系词,但实际指代上文的“earth”),加之小句7的主语为漫步自然之中的人类参与者,而这唯一的人类参与者又与自然有着直接的联系,因此这首诗的主语皆围绕着自然生态。13个主语中又有12个主语出现在限定成分之前,体现陈述语气,因此该诗小句主要功能为提供信息,不同的主语各自引出新的信息成分,共同交织描绘出冬夜田野风光。
语气成分使主语的信息得以释放,并在时间上进一步明确其含义。8个小句里有7句使用了现在时,是诗人在与读者交流当下观察到的景象,以现在时为主要时态,并借助陈述语气平缓道出自然之美。此外,小句7使用了情态动词“may”,隐含了将来的意义,诗人作为一个漫游者收获了这片好风光,便料想之后或许还会有别人观赏。8个小句中,除去第1小句为疑问语气,其余7个小句皆陈述语气。第1小句虽使用疑问语气,实则其交际意义并不是为了求得答案,而是为了突出诗人喜不自胜的心情。
陈述语气具有较高的情态价值,诗人大篇幅使用高情态值的陈述语气呈现自然景象,隐含了诗人积极的生态场所观取向。第1小句中表示疑问的“请问”一词包含的情态价值相对较低,这一情态意义产生于诗人领略了冬夜风光之后,鉴于是夜的寒冷太过甜美,诗人因而产生了疑惑,表面看似在询问这片寒冷实际应当所归何处,实则是在感叹眼前这美好的气象。第7小句选择含有较低情态值的“may”,因为诗人对于将来是否还会有人撞见这番好景十分不确定,同时“may”的低情态值也暗指诗人并非真地期待有更多的人前来叨扰这片宁静,虽然选用情态值较低的词汇,但却凸显出较高的生态价值。
2.2.2评价系统评价系统研究评价性语言,通过分析说话者用于表达特定的价值取向的语言,探究语言背后的具体含义以及说话人借以表达的态度。态度系统是评价理论的核心部分,指人对事物或事件肯定或否定的评价。态度系统对文学作品的研究有助于体现作者对于事物或事件的态度。
态度系统包括情感、评判和鉴赏三个子系统[14]42,其中,情感系统居于中心地位。情感分为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14]46-51,二者的划分不仅取决于词汇本身的情感意义,还取决于情感缘起[12]。《甜美的寒冷》中出现大量情感系统,从词汇本身的情感意义来看,积极情感表征主要有“sweet,cheerful,mildly,downy,still,genial,adventurous,gentlest”,且都出现于积极语境中,体现诗人对大自然的讴歌。诗中消极情感表征主要包括“cold,leafless,sweltering”,而这些负面情感是对季节特征的客观描述,此类消极情感引得读者共鸣,有助于构建亲近关系,因而在生态话语分析中带来的是积极鉴赏效果。从情感缘起来看,诗中积极情感皆源于自然之美。因为在田野“探险般地”漫步,诗人遇见眼前的良辰美景,认为寒冷变得“甜美”,月上中天使人“欢欣”,田野映射出的微光是“温和的”,山雀的梦是“柔软的”,夜晚既“宁静”又“温柔”,虽是冬日,但冬天渐入佳境却用的是极其“温和的”方式。诗人用诸多积极情感正面评判自然场景,唤起读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向往,体现生态保护型场所观。
语篇功能主要通过小句的主位系统、信息系统体现[11]37。主位结构由主位和述位共同组成,主位是信息的起点,述位则跟在主位后面,是主位想要传达的信息。信息结构是将语言组织成信息单位的结构,体现在言语活动过程中已知信息与新信息的相互作用。
从生态语言学角度来看,说话人的生态价值取向主要由主位内容体现[9]。对《甜美的寒冷》进行主位分析之后发现,诗歌共包含8个主位结构,其中,有4个主位为无生命体,其余4个主位为自然环境要素成分。该诗的8个主位结构中,第1小句主位为复项主位,不仅包含具有概念成分意义的主语“earth”,还包含人际意义成分的“pray”;剩余7个小句都属于单项主位,即主位只包含概念成分。这种对单项主位的侧重使述位部分的活动得到更多的关注。通过对诗歌的主位系统分析表明,诗歌主要篇幅都在围绕自然意象展开,无生命实体是冬夜里的主体对象,环境要素成分交代主体活动发生的时间和场所信息,述位部分具体呈现自然意象的活动,主体与背景交相辉映,和谐的自然景象跃然纸上。
根据信息结构系统,已知信息通常作为背景信息,新信息用于承载话语重心。如果将生态保护型信息作为新信息呈现,会得到更多正面关注和讨论[12]。诗人将自然意象作为话语的出发点,将新信息用于刻画自然环境并呈现自然生物在宁静夜晚的生存状态,极大地提升了无生命体在语篇中的曝光率,这种对新信息的处理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生态的正面关注。
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为理论框架,从三大元功能出发对梭罗的诗作《请问这甜美的寒冷属于何方》进行了生态话语分析和讨论。分析发现,梭罗的自然诗歌禀承其生态观,传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思想。诗人使用大量物质过程描绘自然中万物共生共存的状态,并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灵动地突出自然意象;此外,诗人选用较多带来积极鉴赏的词汇评判自然之美;最后,诗人将诸多非人类的自然意象置于主位,大篇幅刻画自然中的活动过程,凸显诗人以自然为中心的生态主张。梭罗笔下的物理世界是其精神世界的象征,作者捕捉到的自然现象是美与自由的载体。诗歌中自然万物自在生长、不受干涉的状态,即是梭罗生态视野的体现。通过对该诗的生态话语分析,可以发现梭罗移情于笔下的事物,与万物一同感知生命。从生态语言学视角出发对该诗进行的深层意义解读表明,对自然诗歌进行生态话语分析有助于挖掘更多自然诗歌背后的生态意义,进而唤醒人们的生态意识,共建积极的生态自然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