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卞文志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的明确要求,到2030年,促进全民健康的制度体系更加完善,健康领域发展更加协调,健康生活方式得到普及,健康服务质量和健康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健康产业繁荣发展,基本实现健康公平,主要健康指标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到2050年,建成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相适应的健康国家。《规划纲要》指出,到2030年要具体实现五大主要目标,其中一条是:健康服务能力大幅提升。优质高效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完善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全面建立,健康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健康科技创新整体实力位居世界前列,健康服务质量和水平明显提高。
《规划纲要》在“加强健康教育”中提出:将健康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把健康教育作为所有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培养健康教育师资,将健康教育纳入体育教师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内容。制定实施青少年、妇女、老年人、职业群体及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体质健康干预计划。实施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培育青少年体育爱好,基本实现青少年熟练掌握1项以上体育运动技能,确保学生校内每天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到2030年,学校体育场地设施与器材配置达标率达到100%,青少年学生每周参与体育活动达到中等强度3次以上,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优秀率在25%以上。
建设体育强国,离不开青少年,建设“健康中国”,同样离不开青少年。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体育工作高度重视,多次就体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发表重要讲话,形成了一整套指导体育事业改革发展的系统、科学、完整的理论体系和思想体系,是体育强国建设的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总书记对青少年体育工作也多次提出明确要求,他指出,素质教育任重而道远。良好的体育教育要从基础抓起,学生的体能素质、综合素质要上去。少年强、青年强则中国强。少年强、青年强是多方面的,既包括思想品德、学习成绩、创新能力、动手能力,也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让孩子们健康成长关系着祖国和民族的未来,也是每个家庭最大的愿望和期盼。
为此,在着力构建青少年体育工作新格局中,应把体育要素融入青少年成长的全过程。幼儿教育阶段,是激发培养少年儿童体育兴趣最好的阶段,要通过培养幼师的体育技能,加强幼儿体育教育。在义务教育阶段,教育部门应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合力。结合体育课,开展课外体育活动,整合各类体育资源。让更多运动员进到教师队伍中,提高体育教师素质。不但要带着教练、带着项目、带着教材、带着大纲进校园,还要组建体育教练进校园志愿服务,开展优秀运动员进校园常态活动。家庭、社区都是青少年体育工作的重要领域,社区、家庭体育要成为亲子教育的重要内容。社区层面,要抓好8小时以外的青少年体育训练,特别是冬夏令营,大力发展和培育校外青少年体育组织。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健康的体魄是青少年将来服务祖国和人民的基本前提。而青少年健康状况与生活环境、饮食方式和体育活动紧密相关。青少年体质下降的现象,与活动空间和运动设施有限、青少年在生长发育阶段的运动减少有关,这也是近年来“小胖墩”“小眼镜”屡见不鲜的重要原因。除了身体素质,青少年的精神健康状况也值得关注。据有关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青少年精神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其导致抑郁、自闭乃至更严重症状的现象时有发生。据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发布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显示,2020年中国青少年的抑郁检出率为24.6%,其中轻度抑郁为17.2%,重度抑郁为7.4%。从年龄段来看,青少年抑郁检出率随年级的升高而升高。青少年时期是人体各项生长机能、柔韧性和耐力素质高速发展期,也是人格、精神的成长和形成的重要时期。因此,积极完善社会、校园、家庭健康教育机制显得尤为重要。前不久,国家全面部署和大力推进的“双减”政策,就是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同时,增强和提升学生健康意识和运动能力、精神健康水平的重要举措。
随着社会的进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标准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青少年健康的标准应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道德良好4个方面。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青少年要智力正常。智力是以思维为核心的各种认识能力和操作能力的总和,也是衡量一个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正常的智力是学习文化知识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智力发展水平要符合实际年龄的智力水平。另一方面是青少年情绪的稳定性与协调性。青少年要保持轻松、愉快、稳定、协调的情绪,良好的心理状态可使整个身心处于积极向上的状态,从而提高心理功能,助于发挥自身的内在学习潜能,提高学习成绩。如果经常出现紧张、焦虑、抑郁、恐惧等不良情绪会影响潜能的发挥,势必影响学习效果。
日前,教育部明确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内容,要求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评估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对测评结果异常的学生给予重点关注。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分析道,青少年抑郁极少部分来自先天性家族遗传,大部分来自家、校、社各方面的外部因素。比如,家长们在教养过程中,会把压力和焦虑有意无意地传递给孩子,对孩子的高期待、严要求等等,以及整个社会环境的变化也带来了不同于以往的压力。
为此,一些家长表示,这项举措有利于家校更全面地了解孩子。同时,他们也担忧“如何科学地开展心理健康状况测评,保护好孩子们的隐私?”对此,储朝晖表示,筛查有助于抑郁症患者的早期甄别,但要想真正落地,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相关专业人员配备不足。如果做筛查和判定的人不够专业,还可能对孩子造成二次伤害,适得其反。
那么,为确保青少年身体与心理健康,家庭、学校、社会应该怎么做呢?对此,储朝晖建议,家、校、社守护青少年心理健康,更应从源头上提前预防。这也需要家、校、社三方的共同协作。一方面,原生家庭里的氛围需要融洽,让孩子感受爱,产生归属感。同时,家长在学业上不要给予孩子太大压力。另一方面,在学校里,不以分数排名为唯一判断标准,不要使学业给学生带来过大的压力。这才是一个更切合实际的、成本较低的有效预防中小学生抑郁症的办法。
在如何帮助青少年守护心理健康,促进他们健康快乐成长这一问题上,全社会都应行动起来,共同积极搭建平台,拓通渠道,加强普及青少年心理健康知识,增强青少年自我心理保健和积极寻求专业帮助意识。目前,社会和学校都在积极畅通更多元、更广泛的渠道,为青少年心理健康保驾护航:许多社区也设立了心理咨询室;不少学校设立的心理咨询室和心理与教育咨询中心,积极开展免费电话咨询服务;校外心理咨询机构也在利用开展心理讲座、心理沙龙、主题会餐等形式,向青少年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相比从前,如今学生和家长对于心理咨询的接受度有所提高,当他们遇到沟通问题、亲子问题等,许多家长会主动带着孩子去做心理咨询。这说明越来越多的家长已经意识到心理健康对青少年的重要性。因此,针对青少年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呼吁家庭和学校要学会善于对青少年的心声耐心倾听,和他们做朋友,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积极引导,这是青少年心理健康干预的重要一环。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家庭和学校老师应做青少年的倾听对象,少说多听、简单评论,少些否定、多予肯定,变命令为商量、变说教为身教,以学识和个人魅力感染他们、引导他们。只有获得了青少年的信任,被他们接纳,才能打开他们的“心灵之门”。
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其中指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服务学生全面发展、增强综合素质为目标,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为新时期推进健康教育、全面提升青少年健康素养指明了方向。有关部门及家庭、学校、社会应切实凝聚健康教育共识,统筹内外资源,强化协作配合,制订具体实施方案,构建全面、系统的健康教育机制。在助力青少年心理健康方面,家庭、学校、社会应合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各级各类学校及家庭要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构建心理服务平台或依托校医等人员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服务,必要时可以配备专职或者兼职心理健康咨询师,把预防关口前移,营造青少年健康快乐成长的大环境。加强心理健康宣传教育和知识科普力度,引导全社会正确对待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减少偏见和误解。青少年心理疾病,固然需要及时得到专业的治疗,但不必谈病色变。以通俗易懂的方式提升公众的认知,使青少年坦然接受心理咨询。尽快形成家庭、学校、社区、媒体、医疗卫生机构等相互联动的心理健康服务模式,尤其要落实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和精神障碍的预防干预措施。
二是青少年自身遇到心理问题时,要敢于承认它、面对它,并积极地寻求帮助。青少年要学会积极的自我暗示,多与同伴交流,尝试向父母倾诉当下的心理状况,减少顾虑、增强信心,找到合适的途径和机会宣泄负面情绪。如果心里有不愉快,如痛苦、委屈、愤怒,可以跟别人倾诉,有利于转移注意力,减少不良情绪的影响,避免产生一些严重的伤害。如果在相对的时间段内无法完成自我调节,甚至无法正常上学、与他人沟通等,则需让家长陪着及时求助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更严重的如引发抑郁症等,则需要到医院寻求专业医师的介入与治疗。
三是要提高青少年劳动能力。因为爱劳动的人更自信。劳动教育也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双减”政策颁布之前,孩子的时间大多数被培训班占据,孩子拿不出时间来参加劳动。一些孩子变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连基本生活都不能自理的人。家庭教育的成功标准不在于孩子多么会考试,而是要让孩子做到自理、自立、自强。适当的劳动可以让孩子更加独立、更加自信,身心更加健康。
综上所述,家庭、学校、社会在帮助青少年健康成长方面,应多想办法,多出思路,多采取积极有效的创新措施,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当前,随着全民健身运动的不断普及与深入,国民体质持续增强,人民群众的健康活力正在愈发彰显。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呵护青少年健康成长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终身学习是时代的要求,青少年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当孩子的身心都处在健康状态下,他们在求学路上才能够打好持久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