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保就业道路越走越宽

2022-01-18 02:09畅婉洁徐英子
民生周刊 2022年1期
关键词:底线民生机制

畅婉洁 徐英子

中央黨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教授李志明

2021年12月8日至10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会议强调,2022年要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继续做好“六稳”“六保”,持续改善民生。

《民生周刊》记者就相关问题专访了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教授李志明。

根据国家统计局2021年12月15日发布的《国民经济运行情况通报》数据显示。2021年1—11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207万人,超额完成全年预期目标。11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0%,控制在年初政府工作报告设定的预期目标数(5.5%左右)以下。这表明,2021年我国城镇就业不断增加,就业形势总体稳定,保就业工作成效显著。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疫情的巨大冲击下能够保持就业大局稳定,尤为难能可贵。

事实上,我们再往前追溯,在经济增速放缓、结构调整力度加大的新形势下,在劳动力供给仍处高位、结构性就业矛盾日益突出的情况下,中国保持了就业大局稳定。2012—2020年城镇新增就业年均超过1200万人;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稳定在5.0%左右的较低水平,城镇登记失业率也基本控制在4.0%左右;劳动力市场运行平稳,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记录的求人倍率(岗位数与求职人数之比)持续保持在1.0以上,市场提供的岗位数量始终略大于求职人数。

与此同时,中国就业结构日趋现代化,就业的城乡结构、产业结构、区域结构、所有制结构持续优化,城镇就业比重过半、第三产业成为吸纳就业最大产业、区域就业结构更趋合理、非公有制经济成为城镇就业主渠道;就业渠道和途径不断拓宽,就业岗位生产呈现新特征,就业岗位主要是由“体制外”单位生产,农业就业岗位渐趋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新就业形态成为就业岗位生产新的增长点;就业质量不断提高,就业保护得到日益加强;职业结构渐趋高级化、复杂化,职业层级的趋高级化正在深化,职业类别的复杂化仍在行进。总而言之,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道路越走越宽,取得如此成就,对于拥有14亿多人口的中国来说,堪称“就业奇迹”。

2022年,落实保就业这一基本民生任务,关键是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具体来讲,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第一,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机制。具体而言:一是优化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机制。要增强精准就业指导、就业见习和创业服务,进一步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集中开展专项活动,加大对离校未就业、困难毕业生帮扶力度,帮助毕业生更好择业、更快就业。二是强化农业转移人口人力资源开发和就业促进机制。积极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健全农民工权益保障机制。加强返乡就业创业支持,建设一批返乡入乡创业园、集聚区,吸引农民工等就地就近创业就业。综合运用创业带动、有组织劳务输出、公益性岗位安置等多种渠道,创造更多乡村就业机会。三是健全就业困难人员就业援助机制。完善就业困难人员认定办法,精简优化各类补贴发放模式,拓宽公益性岗位开发渠道,采取多种途径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四是要积极做好退役军人的就业创业工作,探索更为灵活、更为多元化的促进残疾人就业方式。

第二,优化稳定和扩大就业的服务机制。具体来说:一是完善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机制。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公共就业创业服务平台,推进实施“互联网+”就业服务机制,实施基层公共就业服务经办能力提升计划,全面提升公共就业服务水平。二是积极发挥人力资源市场配置机制。加快建立劳动力、人才流动政策体系和交流合作协调衔接机制,促进人力资源自由流动及平等就业。健全市场监管体系,切实维护求职者合法权益。三是完善社会参与机制。发挥市场机制对人力资源的配置作用,积极推动人力资源服务业快速发展。探索政府购买公共就业服务的新路径,提升就业服务专业化水平。

第三,完善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多渠道灵活就业的保障机制。一是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深化商事制度改革,积极拓宽投融资渠道,实施包容审慎监管;加大对初创实体支持力度,提供场地支持、租金减免、税收优惠、创业补贴等政策扶持。二是持续释放创业带动就业倍增效应。支持建设一批高质量创业孵化载体和创业园区,提升线上线下创业服务能力,打造培训学习、创业实践、咨询指导、跟踪帮扶等一体化创业培训体系;精心组织各级各类创业推进活动,培育构建区域性、综合性创业生态系统。三是持续推动多渠道灵活就业。鼓励个体经营,增加非全日制就业机会,支持发展新就业形态,清理取消不合理限制灵活就业的规定。强化对灵活就业人员就业服务、劳动权益和基本生活保障。

中小微企业是吸纳就业的主体,充分激发中小微企业等市场主体活力,对于稳住就业“主力军”至关重要。但是,当前受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多个因素影响,中小微企业生产经营困难有所加大。

在中小微企业扶持方面,一是实行公平统一的市场监管。创新监管方式,避免在安监、环保等领域微观执法和金融机构去杠杆中对中小微企业采取简单粗暴的处置措施。二是营造公平竞争的税收环境。想方设法把名义税率降下来、把实际征收率提上去、把偷逃税行为打击掉、把税费服务优化好,以促进形成各类所有制企业、大中小各种规模企业竞相发展、良性互动、规范提升的局面。三是实施新的减税降费政策,推动跨周期和逆周期宏观调控政策有机结合,降低中小微企业运营成本,稳定中小微企业市场预期和信心,全力稳住就业主力军。四是拓展金融支持渠道,加快创新型中小微企业在北京证券交易所首发上市进度,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难题。五是支持中小微企业与职工集体协商,采取协商薪酬、调整工时、轮岗轮休、在岗培训等措施,依法处理劳动关系。

质量民生是指更高层次的民生保障,侧重于提高群众生活质量。这是全社会共同的任务,也是我们在搞建设、谋发展中需要持续努力的方向。

民生包括底線民生、基本民生、质量民生三个层次。

底线民生为困难群众生活托底,主要是指困难群众的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受灾人员救助、医疗救助等社会救助。它是政府在民生领域不能含糊、不能推卸而必须坚持、必须做到的事情。

基本民生保障社会成员基本生存和发展需要,包括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人人可及的基本公共服务等,满足群众的教育、医疗、养老、就业、住房等基本需求。这是政府在民生方面的主要任务。

质量民生是指更高层次的民生保障,侧重于提高群众生活质量。这是全社会共同的任务,也是我们在搞建设、谋发展中需要持续努力的方向。了解民生的层次性,有助于我们在工作中分清主次,在守住底线、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的基础上,努力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同时形成合理预期,使人们认识到改善民生既是党和政府工作的方向,也是自身奋斗的目标。

当前,保障和改善民生首先要树立底线思维,坚持底线保障与持续改善相统一。具体来讲,社会政策需要兜住的民生底线主要包括:

一是守住防止规模性返贫底线。在过渡期内,要巩固拓展好脱贫攻坚成果,加大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倾斜支持力度,抓紧完善和落实监测帮扶机制,加强产业和就业帮扶,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

二是防止发生冲击社会道德底线的事件。在疫情防控期间,强化对困难群众的兜底保障,对因疫情在家隔离的孤寡老人、困难儿童、重病重残人员等群体,要加强走访探视和必要帮助,防止发生冲击社会道德底线的事件。

三是防止“等钱救命”等冲击道德底线的现象。在巩固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覆盖面的基础上提高保障水平,特别是要推进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等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在叠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的情况下,要坚决防止“等钱救命”等冲击社会道德底线的现象发生。

猜你喜欢
底线民生机制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真相与底线
戈恩被捕:底线不可碰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民生锐评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
守住我国粮食安全的底线
注重机制的相互配合
打基础 抓机制 显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