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子
在城市游走,却向往自然;为艺术倾倒,反向生活掘进;向天而歌,哪怕喉咙沙哑。
第一次看到落日感到震撼,正是冬天时节。
荒野天际上有一排枝丫交错的杨树,在树枝与天际交接的地方,浑圆酡红的落日挂在那里。我无意间回头一瞥,看到落日正徐徐滑向那排笔直的白色树干并匀速下坠中,夕阳给这排杨树镀上了绯红的光芒。
这种辉煌壮美恐怕许多人都经历过。从此以后,四季分明的北中国里,我就喜欢冬天。冬天里最喜欢的事情,就是琢磨那些姿态万千的树。
每到冬天,万木凋零,树本身真正的轮廓才显现出来。一棵大树自从叶子落尽,它的树身多粗多高多弯曲,它的树冠椭圆形还是三角形,它的树皮纹路纵横还是光滑紧致,枝丫是繁密还是萧索,都能一目了然。这个时候,感觉我和树真正做到了赤裸相对、肝胆相照。
自从学着欣赏中国画,就发现古人的山水画里几乎都会有树。山不在高,有树则有生气。明代画家董其昌在自己的作品里提到:画树为学画之首。画树的秘诀不在于画直树,而恰恰在于画出“千屈万曲,无复直笔”,而学习画树不仅应师法古人,更应师法天地。被画家指点之后,当我用他们的眼睛再去看树时,发现冬天的柳树,单单剩了枝条也一样又长又柔媚,和它截然不同的是银杏树枝杈短小顺直。栾树每个枝丫尽头是鼓鼓的节点,玉兰树很多时候早早地孕育着花苞。
我发现古人的山水画里几乎都会有树。山不在高,有树则有生气。
除了树本身值得人们细细琢磨之外,当各种鸟雀在樹枝上栖息徘徊的时候,你也会觉得有趣。尤其是柿子树只剩下了小红灯笼似的果实,或者金银木上的红色忍冬,招来喜鹊、乌鸦、麻雀、鹁鸪、山雀等等鸟儿们探头啄食。或许鸟儿们只是嬉闹休息,它们多姿多彩的运动身姿,让所有树儿都充满了魅力。而鸟儿们在树上的起落飞停,因为没有树叶的遮挡更显得清晰,这空间中的世界是它们的。
除了以上的好处之外,冬天的树,还有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评价诗词境界的一种美学原理,那就是隔与不隔之美。正因为有这些若有若无的树枝们,空荡荡的天空被划分得格外醒目,透过树枝看到的天空显得更加幽蓝,看到的落日更加炫目,看到的高楼更加深邃。
这些自然的创造会被有心的设计师加以利用。王澎在《造房子》这本书里提到,自己很多建筑设计受到了中国山水画的影响。如在设计宁波滕头馆的时候,他记录道:“明代画家陈洪绶这张《五泄山图》,翻到它是偶然的,但它就像我所期待的突然出现,具备了我所观想的全部语言要素。从这张图上,我直接看见了宁波滕头馆,或者说,我看到了这一地区乡村建筑新的可能性。由树木构成的分层的门洞,洞上大树参天。更几何化的语言,出现在洞后树上的山峦。这是一张典型的世界观绘画,而且非常具有建筑性。”于是,宁波滕头馆成为体现中国气质的独特建筑物,引来各种人物去观摩学习,流连忘返。
“吾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明代画家在画山和树的时候,并不知道自己的画作还能直接被翻译成现代建筑。同样的,现代很多建筑又成为画家创造下一个艺术作品的源头。看来艺术之间的相通,首先是世界观和审美境界的相通。树间落日,树上山峦,皆是艺术滋养,带给世界许多新鲜的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