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语格助词ニ、デ、ヲ的意义框架及其误用探析

2022-01-17 06:40袁琳艳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1年32期
关键词:助词太郎落点

袁琳艳

(南京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南京 211167)

格助词ニ、デ、ヲ是日语学习者在入门阶段最早接触、使用频率颇高的3 个核心助词,尤其是格助词ニ、デ的语法意义众多,使得学习者往往不得要领,也更需要教师拎清关键点,予以正确的指导。

1 格助词ニ的意义框架

格助词ニ在格关系层面属于“与格”,在语法关系层面属于“间接宾语”,在意义功能层面属于“间接经验者”,一般将其具体意义分为以下方面。

(1)机の上に本がある。(存在の場所)

(2)彼には子どもがある。(所有の場)

(3)太郎が僕のうちに来た。(移動の着点)

(4)太郎は社長になった。(「変化」)

(5)髪の毛にさわる。(働きかけの対象)

(6)子どもにニンジンを食べさせる。(被使役主)

(7)太郎が次郎に本をあげた。(授受の相手)

(8)次郎が太郎に本をもらった。(授受の出所)

(9)次郎が太郎になぐられた。(受け身の「動作主」)

(10)雨に濡れる木々の緑(原因)

(11)9 時に授業が始まる。(時間点)

认知语言学认为多义词的多种意义及用法皆以“原型”为中心,在共用某种图式的同时构建新的意义结构,多义词正是基于某种动机,从“原型”扩张出多种意义的。国内外学界一直以来都在力求解释格助词ニ的众多义项中的“原型义”或“本质义”究竟为何。在日本学界,国广(1967)认为格助词ニ的核心语义为“着落点”(“着点”),其义素为“表示密接的对象”(“密着の対象”)[1],国广(1986)进一步阐述格助词ニ具有向单一方向活动的特性,而其归着点在ニ格。基于此,认为上述意义中的(3)“移动的着落点”为其原型义,(4)(5)(6)(7)为其扩张义。(1)“存在的场所” 可解释为ガ格名词向ニ格名词移动,(2)“归属之处”为抽象的场所,(11)“时间点”为空间向时间的隐喻式扩张。该理论的问题在于无法解释(8)(9)(10)中ニ的用法,特别是(8)“授受关系的出处”及(9)“被动的施动者”,其动作出处并非ガ格,反而是ニ格[2]。

堀川(1988)在国广的基础上将格助词ニ的义素限定为“着落点特性”(“着点性”)。由于格助词ニ表示“密接的对象”,因此不仅包括“起点”,也包括“着落点”。

(12) 太郎は次郎に殴られた。

(13) 太郎は花子にプレゼントをもらった。

(14) 太郎は花子に部屋を掃除してもらった。

(15) 太郎は持病に苦しんでいる。

所谓“密接”,指的是(12)~(15)中“ガ格は能動性が低く(受動性が高く)、自らだけでは動作が成立しないことから、動作を引き起こすもの(ニ格)に「密着しなければ動作が成立しない”,即由于ガ格能动性低、被动性高,因此不能独立构成动作,必须与能动性高又能引发动作的ニ格共用才能成句[3]。对于为何要将ガ格的性质表述为 “密着”,森山(2005)认为其原因在于为了在ニ格的所有用法中找出“着落点”这一共同义素,此种阐述是不自然的。

基于上述观点,冈(2005)尝试对格助词ニ的用法重新进行统一解释,提出格助词ニ的基本义为“存在场所”,并辅以图示1 所示。

图1 格助词ニ的基本义存在场所

“存在的场所”具体阐释为:第一,存在物X 被场所Y 所定位。此理论源自“所谓存在指的就是被定位”,颠覆了以往相比场所更重视存在物的传统观点,即“存在物ガ格由场所ニ格所规定”。以上述“(1)机の上に本がある”为例,传统观点认为“本”才是句子的核心,而“机の上”是“本”的存在场所。而冈(2005)认为“本”由其所在场所“机の上”所规定。此种解释也适用于被动句,上述“(9)次郎が太郎になぐられた”中,“次郎”由“太郎”所规定。第二,存在物X 被场所Y 所包含。此观点包含了先行研究中“密切接触特性”“一体化”等。第三,认知过程应首先指向场所,再以场所为参照点指示存在物。与先行研究不同,此处不认可ガ格向ニ格以单一方向传递的观点,认为也存在ニ格向ガ格传递的情况,也即其方向性不是唯一的[4]。

在国内,许慈惠(2006)从现代日语句子的句法关系和语义结构角度来考察格助词ニ,进而演绎出它在语法上的点性本质意义。发现贯穿于整个格助词ニ的多项语法意义的本质意义就在于它的 “点”性—事物得以成立的根基点。它具有以下几个语义特征。

(1)它首先是一个表示具有场所概念的存在点,例如:彼は今神戸にいる。

(2)它也可以是一个并不具有场所概念的抽象的存在点,例如:“斎藤さんに子供が三人いる”“私にはフランス語ができる”,此处的ニ分别是一个抽象的存在点。

(3)它也可以是一个具有场所概念的移动、 着落点,例如“テーブルに置いてください”。

(4)它也可以是一个不具有场所概念的抽象的着落点,例如:“花子に電話をかける”。

“に”的所有义项都是从点性本质意义中引申出来的,它无处不在。这个点性贯穿于“に” 的各个义项之中,生存在具体的语义特征的环境中。在具体的语境中,它分别以不同的义项体现。换言之,不同的义项都是点性本质意义的具体表现。如同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变化一样。格助词“に”的本质意义也是如此,无论在哪个语境中,和怎样的语义特征的名词结合,共同修饰哪个谓词,实现的是哪个语法义项,它本质的点性意义是始终不变的。只是在不同的语境中反映出来的侧面不同[5]。

上述研究都力求将格助词ニ的众多用法归结为统一的解释,而森山(2005)则不主张勉强对格助词ニ的词义进行统一且唯一的解释,他认为不能将“ガ格→ニ格”的移动模式视为ニ格所有用法的共有“图式”,“着落点” 只是“移动的方向性”(“移動的方向性”)原型,ニ格的原型义就如“彼に手紙を送る”中的与格用法,ニ格用法的共有“图式”应是“相对于ガ格的独立性”(“ガ格に対する対峙性”),并将其意义分为4 类:移动的着落点、移动的起点、存在的位置关系、经验主体(见表1)。

表1 森山(2005)ニ格的分类

他认为人类认知世界有两种方式: 将其作为动态的过程(“動的プロセス”)或者静态的存在(“静的存在”) 进行把握,体现在格助词ニ的意义分类上,“移动的着落点”“移动的起点”属于动态的过程性认识,而“存在的位置关系”“经验主体”则属于静态的存在论认识。在此认知方式的框架下,与认知主体的观点关系薄弱的视为“客观性把握”,反之则是“主观性把握”,“移动的起点”“经验主体”相比而言更能反映认知主体的观点,因此属于“主观性把握”,其他则为“客观性把握”。在两种认知框架下的分类中,“移动的着落点”及“存在的位置关系”分别为原型义,其他则为扩张义[6]。

2 格助词デ的意义框架

关于格助词“で”的意义,从辞典来看,《广辞苑》中列举了8 种:场所·时间·情况,手段·方法·道具·材料,理由·原因,引发事件的场所,身份·资格,情况·状态,期限·范围,分配基准。《明镜国语辞典》(2版)中记载了7 种:场所·场合,手段·工具·材料,原因·根据,样态,限定(范围限定,阶段,累加),主体,许可·容许。日本语记述文法研究会(2009)中列举了8 种:场所、手段、起因、主体、界限、领域、目的、样态。关于各个意项的使用频率方面,森山(2008)通过对「インタビューコーパス」中收集的200 个例子进行统计,发现 “場所 (47%)>様態 (27%)>原因(10%)>道具(9%)”。

Langacker(1987)认为,语义范畴的拓展必然伴随意象图式的抽出,层层递进,最终产生超级意象图式(super schema) 。超级意象图式从语义范畴所有成员中抽象而来,位于最上位,最具概况性[7]。田中(2004) 从日本学生习得英语多义词的视角出发提出了核心理论,即学习者从底层的一个个句法语境的(context-sensitive) 语义中分别提炼出若干个跨语境的(trans-contextual) 中位语义范畴,再通过“一般化”认知操作从中提炼出抽象的、 不依赖于句法语境的(de-contextual) 上位的核心义(core)[8]。在此基础上,许慈惠(2018)假设日语格助词「で」的本质义为“凭借义”,谓词与「で」格名词始终为“凭借”与“被凭借”的语法关系,在句法语境中体现为谓词实现的“凭借物”“凭借事”或“凭借空间”,逐一考察「で」本质义具现为各义项的语义条件及实现的句法语境特征[9]。

3 格助词ニ、デ、ヲ的习得

3.1 动作对象相关格助词ニ、ヲ的误用

格助词ヲ的意义并不如格助词ニ、デ复杂,主要有表示他动词的动作对象及表示移动的空间和起点。问题在于在习得的过程中,中国人日语学习者容易在动作对象及着落点方面与格助词ニ混淆误用,而在先行研究中更多地将ニ格与ガ格进行深度对比。此外,格助词ニ和デ因同具有场所义,学习者也容易误用。

表2 显示,格助词ニ、ヲ的总误用频率高达825篇,其中表示对象的误用达298 篇,占比36.1%。关于其误用的原因,对于中国人日语学习者来说一方面是母语的负迁移,包括补语“成/为/成为”“到”的负迁移,以及介词“向”“给”“对”的负迁移。另一面是过度规则化,包括对名词性质、方向性、ニ格的把握的过度规则化。

表2 数据源自『YUK タグ付き中国語母語話者日本語学習者作文コンコーダンサー2015』Ver.3

3.2 场所义相关格助词ニ、デ的误用

一般认为“に”主要表示静态的存在场所, 这个场所是谓语句中动词直接要求的对象, 是一个不可欠缺的必要成分, 后续动词多为具有存在、出现、所有、状态等意义的自动词;“で”主要表示动态的活动场所, 这个场所不是谓语动词直接要求的对象, 而是整个句子所表达的状况、事态、现象等发生的背景场所, 所以对动作的成立没有直接影响, 只是限定其发生的一个范围, 后续动词多为具有动作意义的动词。

由于汉语中的介词“在”的影响,中国人日语学习者在初级阶段习得格助词ニ表示存在的地点,格助词デ表示动作发生的场所,之后会出现:“食堂にうどんを食べた”“家でいる”等误用。到了中级阶段又会出现“部屋でテレビを置いたので狭くなった”“あの喫茶店にコーヒーを飲もう”等误用,因此有必要对其误用原因进行深入探讨。

4 结语

由于篇幅有限,格助词ニ的相关偏误研究未能深入展开,日语学习者的实际习得情况往往更加复杂,利用语料库进行更加细致的偏误研究是未来的研究方向。

猜你喜欢
助词太郎落点
孤独是基本条件
韩国语助词的连续构成与复合助词的区分
基于空间分层组合设计的火箭落点实时计算模型
从暴走战士到西瓜太郎
高校朝鲜语专业学生助词使用偏误调查分析
日语中“间投助词”与“终助词”在句中适用位置的对比考察
美火星轨道器拍到欧洲着陆器落点图像
拼抢第二落点新闻打好新闻竞争战
浅析藏汉双语结构助词“的”的共性与个性
「舞姫」の研究——豊太郎の二つの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