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耿民
[摘 要] 中职院校的教育目标是培养综合技能型人才,这要求学生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而且要拥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在信息时代背景下,计算机技术被广泛应用在各行各业中,因此对于计算机实用型人才的培养是中职院校面临的重点问题。鉴于此,从分组教学优化教学模式、整合优化课堂教学案例、串联各知识点实施教学、强化理论联系实践教学四个方面对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旨在更好地推动中职院校对计算机实用型人才的培养。
[关 键 词] 中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04-0046-03
计算机教育实际上是一门不断更新的课程,作为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及时更新教学观念,在教学方式和手段上进行创新改革,重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使其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构建知识结构,提升综合素养。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情特点,结合课程教学的理论和实践,灵活创新教学方法,突出课程教学特色,促进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融合起来,促进学生理解的同时提升其实践操作能力。
一、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教学模式较为单一
在中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会直接关系到教学的质量,如果教学采用的模式比较多元化,比较科学有效,那么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教学质量。反之,假如教师采用的教学模式比较单一、固化,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就会影响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要更加重视对学生技能的培养,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1]。一般情况下,教师在为学生讲解了有关知识以后,就会选择采用机械化的教学模式,要求学生能够在课后马上解析相关的习题,这样一来就会导致学生的思维没有得到及时的调节。在解析课程知识内容时就会敷衍了事,影响其学习效率与学习质量。除此以外,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缺乏与学生的交流与互动,没有真正发挥个人的指导与引导作用,因为教学模式比较单一,所以就会影响教学的有效性,影响对于学生专业素养的培养。
(二)学生的专业基础参差不齐
对于中职学生而言,其有着不同的学习基础与学习能力,于是就会影响教学工作的有效性。有的学生已经接触过计算机,因此就会对计算机基础知识有一定的了解,所以在课堂学习中,其就可以更加顺利、快速地完成学习任务,在学习过程中更加游刃有余,更加科学、高效。针对条件有限的学生,其接觸计算机知识的机会较少,实践操作计算机的机会很少,所以,其个人的计算机基础能力也就会相对较差,计算机素养相对较低,于是就会使其在学习过程中面临重重困难,导致其学习效率不高,直接影响到其学习效果,所以教师的教学工作会面临一定的挑战。
(三)学生的计算机思维固化
在中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专业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分类地组织开展课程教学活动,要保证教学工作更加具有计划性与针对性,实现理实一体化,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有机融合[2]。然而,通过调查研究发现,一些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会重点为学生讲解理论性的题目与相关的理论知识,要求学生能够定量地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设置的题目形式比较相似,不够新颖和多元化。在学生能够了解相关的“套路”以后,往往就能借助于比较简单的方式与方法学习相关的知识,这就会影响学生的计算机思维,导致其思维比较固化,会产生一定的思维惯性,从而直接影响到学生自主探究。
二、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策略
(一)分组教学优化教学模式
基于互联网时代背景,学生接触的信息渠道越来越广泛,如何帮助学生在信息资源爆炸时代提升知识技能,需要教师结合课程教学特点和学生学情制订一套新的教学体系,使课程成为帮助学生合作学习的重要途径[3]。针对学生的学情,为了减少学生之间的学习差距,将学生分为三个学习小组来开展教学活动。
以文字处理软件应用中“制作Word表格”为例,此部分内容在整个教材中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理解Word表格的制作和编辑,而且能帮助学生在对表格数据进行处理时,发现和理解数字之间的关系,为后面的Excel电子表格教学打好基础。在课程设计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和参与热情。
首先教师为学生推荐一篇关于“大数据正在改变人们生活”的文章,通过对文章的阅读和理解使学生通过大数据的计算分析这一认知,感知人们通过计算结果预测到的自然规律,以此来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进而激发学生对数据探究的兴趣和思考。然后教师再设计学习任务来启发学生进行思索,在小组探究、实操过程中体会数据加工的分析方法,从中不断掌握学习方法,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4]。其次在课堂实践中,在文章导入下,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具为学生展示某单位一个月份的工资发放表,某班级学生的期末成绩表,然后提出问题:如何对两组表格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从制作的数据表格中能够得到什么结论?接下来让学生分组讨论解决方案。每组学生任选一组数据进行分析,提出小组讨论方案,再派出小组代表对结论进行总结讲解,最后由师生共同探讨解决方案。如在分析某班级学生成绩表时,可以计算出学生个人的平均成绩、该班级单科最高成绩、排名等数据,再利用每个学生成绩的分布特点得出该生在各门科目中学习方面的优缺点、努力方向等信息内容。如果还要将最终的结果分析得更为具体,就需要收集更多的原始数据。在这个探究过程中,学生能够从中理解新的知识点:通过应发工资(或总成绩)理解求和公式sum()的运用和操作方法,通过平均工资(或平均成绩)理解平均公式Average()运用和操作方法;通过工资金额(成绩)排名来理解排序操作方法。在对新知进行探究过程中,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同时也要予以一定的指导,必要时帮其解答疑问。最后在课程即将结束前,教师要对学习效果进行检验。向询问学生今天课程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是否明白如何准确操作?在操作过程中遇到什么问题?你是如何解决的?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此种教学模式让学生能够明确本次课程的教学重点,理解重点公式的计算和运用方法等。通过这样的课堂形式,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树立对数据、信息的意识和创新思维,使其在小组合作探究中增长本领,培养良好的合作和竞争意识。
(二)整合优化课堂教学案例
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教学案例往往以配套课程资源包的形式融入教学中,但随着实践和教学的改革变化,一些课程资源包已不适用在课堂教学中,这对于学生的兴趣激发和学习并无有效的意义[5]。因此,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学情特点和课程特点来整合优化教学案例,使其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积极性。
如在办公软件学习“编辑演示文稿对象”时,教学目标是指导学生设计动画效果和超链接,其配套教学资源提供了直观的展示动画效果、时间等内容,使得课堂教学案例内容单调,不够丰富,无法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教师对学生的观察发现他们在玩手机过程中对于锁屏动画比较感兴趣,这些锁屏动画内容十分丰富且在排版方面形式多样,富有趣味性,能够直观表达作者的想法,动画效果有淡入淡出、旋转、渐变等,这些均与PPT对象自定义动画功能十分相似[6]。教师可以将这部分内容进行整合优化,把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主题动画引入课堂案例教学中,结合课程内容对动画进行重新编辑和设置,同时借助智能手机中的相关软件,使其形成与PPT动画制作相互融合的实践案例,也可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制作数字解锁,具体方法为:插入文本框→输入密码数字→调整大小并对齐→添加淡出动画→蹊跷动画→消失动画→插入文本框→输入*→淡出动画→设置开始方式→调整顺序,同时结合动画的播放顺序来实施实训案例教学,通过为学生创设多维立体的课堂情境,使其在音视频的情境下增强直观的感官刺激,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参与热情,获得良好的教学体验,使课堂教学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串联各知识点实施教学
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通过对各知识点进行串联的教学方式,能够实现对知识点之间的重新组合,将其融入具体的教学任务中,对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十分明显。
如在应用Word软件进行文字处理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引入案例指引学生将各知识点的学习与实践有机串联起来,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教师要求学生设计一份求职简历。这其实是中职学生需要在最后一个学期完成的实践操作作业——对个人求职简历进行排版。学生在接到任务后可能并未多想,认为通过Word文档处理方式会非常方便、简单。但是在教师提出具体格式要求后学生普遍表现出不理解,无从下手。原因在于个人求职的简历表格种类多样、格式各有不同,比处理一般性文字文档增加了很大难度。如设计表格内的文字格式、行高、列宽、表格拆分、合并、边框设计、封面及SmartArt的插入等[7],这些都是学生还未遇到的问题,因此在教师对课程进行讲解时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通过教师对各个知识点的串联讲解,很快理解了简历的设计、制作和排版方法,也逐渐知道一张完整的求职简历的制作需要通过“文字属性、表格属性、表格样式、插入封面、边框底纹、插入SmartArt”等功能来实现。教师通过对日常文字、表格处理将各知识点之间进行串联讲解,让课堂教学与学生的日常学习实践紧密联系起来,为推动课堂教学改革创造了有利條件。
(四)强化理论联系实践教学
中职学生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最终目的是要将理论知识更好地运用到实践中,提高学生的理论实践能力,促进综合素养的提升。为了更好地达到这一教学目的,教师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以此不断推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优化改革。
以Excel 2010电子表格处理软件的学习为例,课程教学的难点在于对数据、函数和公式的理解与掌握,加之中职学生对此类知识的掌握能力不强,给课堂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基于此,建议教师在课程开始前多收集与生活相关的实际案例,结合教学内容对其进行相应调整,提供贴合实际的数据资料,重新设计课堂学习任务,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如在制作数据图表时,教师可先为学生创设一个情境:王某到医院体检中心做健康体检,做完后他得到了3张表格的体检报告,接着教师让学生对此进行分析,得出他的体检结果如何。通过情境创设使学生快速融入教学实践活动中。然后教师为学生展示报告内容,学生对此报告进行分析,并尝试制作任务图表,通过王某的体检报告中钙的数值与人体内的最低钙值制作柱形对比图,学生在实践情境中体会图表制作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并通过教师的讲解逐步理解表格的制作步骤和运用场景。接着教师继续引导学生查验体验报告,提出具体问题:通过创设图表,分析哪种表格的展示效果更加客观、准确,能够真实反映出王某的身体健康变化特点。这一环节就是要求学生通过制作分离型饼型图、三维柱形图、标注数据的折线图来进行对比分析[8],学生在制作和分析过程中,观察和总结出三种图形各自的特点及其分别适用的场合。最后由各组学生对本组的制作方案、选用图表的理由进行总结和说明,小组之间相互学习和评价,从而使学生在实践中将理论知识不断内化和迁移,有效提升了课堂教学效果,也促进学生更好地发挥学习致用的作用。
三、结语
总之,社会的不断发展助推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中职院校开设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对学生能否顺利就业和促进社会发展均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4]。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积极创新方法,对课程进行改革,有效促进学生将理论知识和实践运用更好地结合起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和实践技能,推动中职院校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计算机实用人才。
参考文献:
[1]赵彬.合作学习构建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探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1(5):240-241.
[2]邵志杰.任务驱动模式下的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优化教学探索[J].职业,2021(8):65-66.
[3]李娜.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方法探究[J].职业,2021(7):51-52.
[4]邹亮.就业背景下的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创新途径[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10):128.
[5]王春红.基于就业能力的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研究[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20,446(4):245-246,249.
[6]曹荣军.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职业模块教材开发探究[J].教育与职业,2019(6):4.
[7]吴璐.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工匠精神”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新通信,2020,22(5):205.
[8]海峰陆.浅析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自主实践环节的设计和应用[J].教学方法创新与实践,2019,2(8):306.
编辑 鲁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