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河南卫视春晚节目《唐宫夜宴》在网络爆火,节目组紧跟热度,在之后的节日晚会相继推出《元宵奇妙夜》《清明时节奇妙游》《端午奇妙游》等一系列节目,迅速掀起了国风审美浪潮,成为传统文化年轻化表达的典范。
与以往强调统一化、标准化的传统歌舞表演不同,《唐宫夜宴》系列节目以年轻化、趣味化的节目形态得到年轻受众的喜爱。其中《元宵奇妙夜》利用“穿越”的形式,实现了与传统文化的对话;《清明时节奇妙游》借助虚拟现实技术的支持塑造出“二次元”的“唐小妹”形象;《端午奇妙夜》利用影视化的呈现方式,再现“唐小妹”的前传故事。《七夕奇妙游》不拘泥于爱情层面,而是深挖七夕文化内涵,借助穿越形式勾连古今,将古老的飞天梦与当今的航天梦相碰撞。《重阳奇妙游》除了聚焦插茱萸/拜神祭祖等节日习俗,还增加了感恩敬老的时代内涵。
《唐宫夜宴》系列节目打破了受众对传统文化的刻板印象,使传统文化在现代技术的助力下,焕发新生。本文将以该系列节目为例,深入思考传统文化如何在当代社会符合年轻人的审美需求,进而得到更加广泛的传播。
一、内容表达:技术加持下的文化创新
《唐宫夜宴》以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在洛阳设宴一事为背景,选拔唐朝少女前往洛阳赴宴表演,利用舞台演出再现了唐宫少女赴宴途中发生的趣事,并借助新技术的支持,使观众欣赏到“鬓云欲度香腮雪,衣香袂影是盛唐”的风采。
(一)年轻化语态焕发历史新生
传统文化并非精英文化,也并非沉睡的文化。然而以往的节目在传播优秀文化时总是以一种拒人千里之外的方式呈现,尽管画面精美、制作精良,但是这种严肃、正经的叙事风格,会使受众产生抵触心理,从而将普通大众和年轻人拒之门外,也使自己束之高阁。这与传播傳统文化的初衷是相背离的。因此,优秀传统文化与普罗大众特别是年轻受众之间的“审美代沟”是亟须打破的。
年轻受众逐步成为网络空间话语权的主导者,在建构中华文化自信话语体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而《唐宫夜宴》系列节目恰恰通过对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呈现,将传统文化以年轻化、趣味化和娱乐化的审美方式进行幽默诙谐的展演,迎合了年轻受众的审美需求。[2]比如唐宫少女前一秒还在嬉笑打闹,但进入宫殿的一瞬间立刻变得严肃正经,被网友戏谑为“唐宫女子上班图鉴”,情绪的前后反差像极了现代社会中的“打工人”。
《唐宫夜宴》系列节目改变传统“高端小众”的表达方式,借用青年亚文化中的流行元素,主动与年轻受众建立相匹配的沟通体系。如《清明时节奇妙游》中最后一个节目《我们都是一家人》,使文物摆脱自身的严肃气质,以年轻化语态给予文化全新的活力。虽说该系列节目以历史情境为基础,但是叙事风格与语态均有现代日常生活的烙印,契合了年轻人的审美偏爱。
(二)新媒体技术引领文化新潮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电脑技术的发展,虚拟现实技术走入人们的视野,新的技术手段给传统文化传播带来新的活力,使观众眼前一亮。《唐宫夜宴》系列节目的成功,离不开技术的加持,VR等虚拟技术的赋能给节目增加了美感,也让传统文化“潮”起来。此外,在数字技术的助力下,《唐宫夜宴》系列节目的舞台特技、串场特效,以及“唐小妹”的二次元形象,均利用VR技术实现了虚拟人物与现实场景的完美融合。该系列节目对VR技术的使用,打破了传统节日晚会的空间束缚,将舞台时空、盛唐时空与现代时空相结合,在三者之间交叉叙事。《端午奇妙游》中的《唐印》利用VR技术,将虚拟的绳索与真实的演员相结合,展现了“提线木偶人”的设计原理,其中人物的站位、比例设计、宫廷楼阁的打造,都经过精心雕琢,在符合透视学原理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性设计,形成极具视觉美的文化景观,给观众呈现出一场赛博空间中的唐朝盛宴。
二、叙事策略:现代视角讲述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节目要想突破桎梏,改善收视群体老龄化现状,实现跨圈层传播,除了年轻化语态的转变,还需要调整叙事策略。《唐宫夜宴》系列采用碎片化的叙事方式,迎合了年轻人的观看习惯。同时打破传统,采用无主持人的晚会形式,首创“网剧+网综”的表现方式,开创了节日综艺晚会的叙事新样式。
(一)碎片化剪辑
从智能手机诞生以来,其小屏幕、高移动性的特点催生了“碎片化”阅读习惯,使人们很难长时间沉浸式地阅读或观看。而且长时间在互联网环境中浸泡的年轻人已养成“多线程”信息接受习惯,他们对叙事逻辑性、整体性的要求普遍降低。一方面源于各种大小屏上丰富的节目内容,提供了极大的自由选择空间;另一方面源于进度条、倍速键等观看手段,随时打破和干扰着节目原本的叙事时间。[3]
《唐宫夜宴》作为春晚中的一档节目,时长仅有6分钟,该演出片段由于篇幅较小,更适合在B站、快手、抖音等移动媒体上传播,因而《唐宫夜宴》单个视频在社交平台累计播放量上亿次。之后河南卫视推出的系列节日晚会,秉承“短小精悍”的碎片式叙事手法,将节目总时长控制在30分钟左右,单个视频时长不超过5分钟,而且每个节目单独剪辑投放至B站、抖音等社交平台。从《七夕奇妙游》之后,开始在优酷独家播放,并且分为纯享版与加长版,观众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观看。为了适应观众碎片式、多元化的观看需求,节目内容自然也要短小精悍。《端午奇妙游》中的开场节目《祈》令人叹为观止,高难度的水下舞蹈表演,再现了《洛神赋》中“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摇兮若流风之回雪”的景象。该片段虽然拍摄了30多个小时,但是在屏幕上仅保留了1分54秒,这种快节奏、碎片化、开门见山的叙事方式迎合了当代年轻受众的阅读习惯,能够迅速抓住观众的眼球。虽然简短,但都是精华,这种碎片化的叙事并不意味着节目质量的下降,反而促使节目向着高质量发展,打造现象级的文化品牌。
(二)无主持人模式
传统意义上的节日晚会是以文艺节目演出为主的舞台表现形式,融合多种艺术元素,为使节目一气呵成,主持人往往是必不可少的,主持人的控场能力影响甚至决定着现场演出的进度与气氛。河南卫视主动打破这一传统,在节日晚会全程采用无主持人的表演形式,借助演员的表演、技术手段等多种形式实现剧情的衔接,完成不同场景之间的过渡。
首先,通过演员的表演连接剧情。《唐宫夜宴》系列节目从《元宵奇妙夜》开始,便尝试无主持人的叙事模式,上下节目之所以过渡自然,不仅由于共同的主题和统一的国风元素,还有“唐小妹”作为核心人物的出现,建构起了整场表演。在《清明时节奇妙游》中,“二次元”的“唐小妹”以游客的身份打卡河南的名胜古迹,从清明上河园,到崇阳书院,再到中岳庙……节目组根据“唐小妹”的游览路线,形成晚会的演出顺序。在《中秋奇妙游》中,“唐小妹”穿越平行时空,来到六个不同场景,借由其视角带领观众见证不同场景的演绎。通过“唐小妹”这一角色的设置,使整场节目的演出有了故事性,上下节目之间过渡巧妙自然,完全摆脱了传统晚会主持人的模式。
其次,利用技术手段实现前后不同时空的转换。《端午奇妙游》在《龙舟祭》表演结束后,借助后期的技术渲染,直接过渡到下一个场景,并利用解说的形式铺垫历史背景,使前后衔接自然流畅。《重阳奇妙游》开篇《有凤来仪》利用技术赋能,形成凤凰的形象,第一篇章结束后,金色凤凰的形象跨越时空,带领观众进入唐朝社会,实现了不同时间的转换。
最后,利用歌词或是字幕形式串联画面。在《端午奇妙游》中《医圣传人》借助歌词“藿香、连翘、防风、桔梗……”画面则依次出现这几味药材,不同场景之间利用歌词的提示完成了转场。在每个节目开场前,画面上都会呈现字幕提示,介绍节目的名称以及表演者,在古今穿越后,节目借助字幕的形式,介绍出场的演员,利用字幕的说明,使观众迅速理解剧情。《唐宫夜宴》系列节目跳出传统节日晚会的模式,首次尝试无主持人的叙事方式,不仅增强了节目的流畅性,同时借助多种形式实现转场,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节目的艺术性。
(三)“网剧+网综”的演绎形式
网剧和网综自诞生起就有着鲜明的网络文化烙印,这种低成本的网络短剧迅速吸引众多草根导演,随着《白夜追凶》《庆余年》《隐秘的角落》《赘婿》等网剧的播出,多元化的题材和丰富的内容吸纳了越来越多的受众。与网剧类似的还有随后崛起的网综,像《火星情报局》《乐队的夏天》等,网综也逐渐发展出了风格多样化、表达个性化的多类型节目样态。
河南卫视在春晚之后的四档节目中,完全突破了晚会的固定空间模式,而且自《清明时节奇妙游》开始,制作团队就确定了“网剧+网综”的节目编排方式,引入原创人物与故事线,用剧情的方式打开综艺化演出,使观众在欣赏歌舞演出时,被节目的情节化、戏剧化的设定所吸引。《端午奇妙游》以“唐小妹”进宫献艺的经历为主线,塑造了四位性格鲜明、身世不同的“唐小妹”,呈现出四条平行交错的故事线。节目从个唐朝的社会视角出发,在影视化的表演中穿插歌舞演出,融入赛龙舟、吃粽子等端午习俗。《七夕奇妙游》以宇航员“唐小天”的穿越之旅,将未来与过去巧妙对接。不论是剧情的设定,还是歌舞演出,节目都没有停留在“情爱”层面,而是深挖七夕的文化内涵,利用“唐小天”的视角解开唐朝社会“乞巧节”的神秘面纱。
总之,《唐宫夜宴》系列节目首次尝试“网剧+网综”的节目形式,故事化的讲述开创了国风晚会新潮,是一次当代审美与传统文化的巧妙结合,亦是古典美与当代性的一次“美美与共”。
三、认同建构:情感互动中增强文化认同
“认同”一词最早是由弗洛伊德提出,“指个人与他人或模仿人物在感情上、心理上的趋同过程。”[4]文化认同的建构,实际上就是文化自信的建构,说到底,离不开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要想获得青年认同,除了形式上的年轻化,还应当在思想上触发年轻人的情感共鸣,在情感互动中增进文化认同。
(一)文化自信的自觉建构
文化认同是人们对文化的倾向性共识与认可。以文化之美唤醒传承之心,传统文化就会越发年轻化,吸引更多年轻受众,彰显出民族的文化自信。可以说,河南卫视的文艺创作既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寻根问源,也是对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自觉建构。
河南卫视的传统节日晚会,没有选择流量明星,而是坚持弘扬国风文化。从《唐宫夜宴》到《端午奇妙游》中的《祈》,再到《七夕奇妙游》中的《龙门金刚》,它们的成功出圈不仅源于精美的艺术表现形式,更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河南卫视一开始便将目光对准首都洛阳,这座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城市,借助节日晚会,将其展示给观众。除此之外,刺绣、花样剪纸、皮影、泥塑……这些经典的传统技艺,也都在节目当中得到展示,使更多观众意识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传统节日包含中国文化的内核与底蕴,河南卫视除了聚焦节日习俗、展示当地文化之外,更是深挖节日背后的文化內涵。比如在《七夕奇妙游》中,节目除了对爱情和传统民俗的展示,更是将节目主题延展至梦想层面,传递出自立、自信、自强的新时代女性价值观,以古老飞天梦与当今航天梦的对话碰撞,赞美中国航天人前赴后继、自强不息的精神传承。
(二)寻找“年轻化”的共情点
传统文化要想进行创新表达,获得当代年轻受众的欢迎,非常重要的策略便是找准当代年轻受众的共情点。
《唐宫夜宴》系列节目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核心,与当代受众有着共同的文化基础,这是与观众产生共情的根源,而产生共情的关键便是所传递的文化精神。该系列节目对于“唐小妹”的IP形象打造,不仅在造型上还原了唐代女子形象,而且对女性精神的表达,既符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又契合了当下的文化潮流。《端午奇妙游》塑造了四位“唐小妹”女性形象,分别是码头船家女儿唐小玉,宫廷乐官家女儿唐小彩,在戏班长大的孤儿唐小可,和张仲景的后代唐小竹。四位“唐小妹”因才艺出众,被召入宫,虽然遭到父母的极力劝阻,但是仍然坚持自己的主见。在她们身上表现出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对自我价值的追求,打破了人们对古代女子只能相夫教子的偏见,契合了当今社会年轻女性对精神独立的追求。
四、结语
在现代语境下,传统文化为了应对青年亚文化所带来的冲击,常常会以“高大全”的视角构建起自身的文化壁垒。然而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这种形式显然无法获得年轻人的青睐。传统文化应当积极使用青年亚文化中的优秀元素,实现年轻化表达,并借助新媒体平台实现更广泛的传播。《唐宫夜宴》系列节目创新性的内容表达与叙事策略,迎合了当代年轻人的审美偏爱,与受众之间搭建起情感的桥梁,成为“文化出圈”的典范。
参考文献:
[1]彭兰.新媒体用户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0.
[2]曾一果,李蓓蕾.破壁:媒体融合下视频节目的“文化出圈”——以河南卫视《唐宫夜宴》系列节目为例[J].新闻与写作,2021(06):30-35.
[3]王怡.《遇见天坛》:传统文化的年轻化表达与认同建构[J].中国电视,2021(05):109-112.
[4]陈国强.简明文化人类学词典[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
(作者简介:冯玉莹,女,硕士研究生在读,山东师范大学,研究方向:广播电视艺术学)
(责任编辑 葛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