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蕾
教学现场
信息技术课程建设已渐渐拉开帷幕,如何构建一份承载内容适宜的教学设计、如何能做到最大程度地优化教学效能、如何在有限的课时中优化思维的深度和广度,这些都是一线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关注的热点。主题式教学设计是近期的教研重点内容,本文据此展开相应的研究。
问题分析
新课标强调思维的有效途径,需要提供给学生适宜的学习环境,触发学生有效进行深度思考,创造出具有个性化的作品。教师作为学习行为的设计者,应将其中有益的环节放大、有误的部分修正,以达到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 主题式教学设计与具身性活动的概念界定
主题式教学设计是与项目式教学设计并行的设计方式,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它是指教师提供适宜的学习情境,学生在具有合适的学习动机的环境中,接触和认知主题相关的多领域的学习内容。主题式教学设计有多种形式,其中具身性活动是将身体、心智和环境融为一体,发挥学生身体器官的能动性,进而丰富其体验和认知的学习活动。基于具身性活动的主题式教学设计,能够展现学生在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进阶的思维发展过程,进而激发学习动机。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可以借鉴具身性活动的过程,对主题式活动进行课程化改进,把具身性活动系统分为多层次感知、增值性知觉、进阶性智感三个具体的具身性活动过程,对课堂中的教学行为进行探究,提升教学效率。
● 信息技术课程中实施具身性活动的途径
具身性活动课堂分析可为教师提供良性的反思空间,教师可借助录制设备和数据源得到客观的数据和结构化的反思资料,进而调整教学行为。
具身性活动课堂分析下的教学设计包括两个部分:教学策略的选择和学习工具的运用。教学策略的选择是指对教学过程的合理安排,选择富有建设性的、符合学生学习要求的策略。学习工具的运用是指适宜的技术手段和媒体的应用。信息技术课程的自身属性中,技术的要求、作品性的表达、概念性的外延、拓展性的生成等是学科教学目标。在具身性活动的背景之下,信息技术课程的具身性活动具有与其他学科共性的认知特征,以及本学科具备的关键性的实施途径。下面,笔者以具体的教学案例展示如何建立有效的认知思维的内化教学方式,鼓励学生更主动积极地进行主观认知的建构。
● 具身性活动课堂分析的研究方向
方向一:多层次感知
基于具身性活动课堂分析的研究方向之一是确定多层次的感知目标。在常见的课题中,教学目标与学习内容形式上相似,导致学生的认知途径单一,缺少多层次的感知供给。对于思维过程而言,具身性活动关注底层逻辑的链接,将认知内容分成大小不同的感知层次,将认知指向底层逻辑,即本课的认知内核,是教学的核心内容所在。多层次感知所涉及的是最小化步骤,将外界信息有目的性地进行组合,帮助学生构建主题式学习过程。
(1)原设计
《感悟技术发展》一课是近期信息技术学科的热点内容之一,在诸多的教研课中均有所涉及。其常规的教学过程是:通过实物(或视频)案例导入课题→学生观看生活中的信息技术应用→教学设计实例(或视频)当中的工作方式→揭示课题:认识信息技术+机器学习→介绍相关机器学习的工作原理。自此完成导入与新授部分的教学。然而,在实际授课过程中,超半数的學生作品缺少创意,主题性不明显,教学效果不是很好。
(2)思考焦点
上述设计看似从实际出发,结合了学生的生活经验,有一定的认知联动性。但是在授课中不难发现,生活中的信息技术包括声控楼道灯、人体感应楼道灯、智能家电等多种形式,学生往往不能立刻领悟到信息技术和生活实践之间的感性联系,使得认知过程中目标模糊。另外,在传统设计中,教师建立目标、学生达成目标的学习模式,不利于学生进行作品创新,因而主题式学习的创新设计理念无法落实。
(3)改进型设计
在对教学视频分析后,教师及时调整教学层次,将表现性目标进行具象化,通过更加贴近生活实际的方式,优化教学过程。教学建议如下:
课前引导:感受欢迎门铃。
主题基础:智能工作方式。
学习方式:自学教材相应章节。
主要流程:
①教师播放生活中的信息技术工具,如小度音响、天猫精灵等,让学生畅谈使用体验,并提问:还能举出哪些实例?
②学生展开联想,感知生活中的其他实例。
③教师归纳实例中的共同特点,即机器具有一定的自动性,并通过实物提问共性特征有哪些。
④学生归纳:智能识别、智能转换、有效判断。
⑤教师引导:在初步了解AI的工作原理后,可以设计什么样的智能作品呢?
⑥学生小组讨论后,进行汇报。
组1:智能夜灯→提示婴儿已经睡醒,提示家长轻言轻语。
组2:智能电话→转换中文英文,达到无障碍通话的目的。
……
教学评析:在该教学过程中,教师将“记住信息技术”的过程改为通过实践进行物化,将“信息技术的深度学习”改为三个基本的功能体,并由学生自主选择体验项目。这样不但能缩短教学时间,还能将教学目标进行表现性的整理,突出其对学习难点的理解程度,使教学效率最大化。
方向二:增值性知觉
基于具身性活动课堂分析的研究方向之二是增值性知觉。主题式教学设计的优化是实现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设计符合学生心理特点、认知结构的学习活动,引导他们在开展活动的同时,进行有意注意或者简单的思考。同时,选择能够涵盖全部知识点的作品形式,整合零碎的情境过程,从而更鲜明地突出学习主题。
(1)原设计
《表情点阵屏》一课是人工智能模块基础单元的学习内容,教学目标为掌握表情面板的颜色设置、位置设定等操作,通过建立自己的表情面板,对表情进行有序管理。本课常规的教学过程较为复杂,包括设备搭建、程序编写等多个步骤,以至于常常出现课时不足的情况。而且大部分教师一般会通过“体验表情→对比表情→提出问题→讲解原理→学生操作→小结课题”的形式来组织教学。在此过程中,学生虽然可以掌握表情面板的基本操作,但是缺少有意义的主题引领,未能形成教学亮点。
(2)思考焦点
在常规的教学过程中,三个主题看似涵盖了全部的知识点,但缺乏统一的命题。没有共同的情境主题,每个制作作品活动之间在目标上是割裂的、前后不关联的。这样的设计形式会导致学生即使完成了三个作品,仍缺乏对整体的认知概念,不明白本课的知识主链,所以教学过程更多的流于形式。
(3)改进型设计
通过基于具身性活动课堂分析,教师发现课堂气氛不够活跃的原因之一是活动主题不符合学生的认知习惯,以至于学生参与不积极。教师首先分析学习内容,提炼出其中核心的认知,梳理成简化的步骤,在增值性知觉的基础之上进行主题活动。教学建议如下:
课题引导:你笑起来真好看——表情面板。
主题基础:智能工作方式。
主题设置:通过对人脸识别系统的模拟,形成具有个性特点的表情面板。
具身层次:
练习满分1→按照表情进行有序的模拟→嘴角表现。
上学迟到2→按照喜好进行不同表情的程序设置→眉头紧蹙。
作文感人3→按照个性进行个性化的表情面板的建立和命名→感动落泪。
主要流程:
①教师通过大屏幕同屏展示桌面,学生归纳出人类常用的表情。
②学生进行表情点阵屏的游戏,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表现出的寻找风格不同。
③教师记录不同的学习过程,提出对表情点阵屏进行最小化步骤的规划。
④感受人工智能对学习的重要意义,提出自己的过程简化主张,并记录在学习单上,再设计理想中的表情点阵屏结构。
教学评析:优化后的教学过程强调作品的主题性感知,通过这三个具体的小主题,让认知内容按需分配,在每一个教学过程中具有层次的串联,既能避免知识点的遗漏,又能够强化不同知识内容之间的梯度。不但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还能够帮助学生最终实现表情管理的大主题,达到了形式与内容的统一。这样的设计过程,贴近生活,又不失情趣,符合儿童的认知习惯。
方向三:进阶性智感
基于具身性活动课堂分析的研究方向之三是关注进阶性智感。教育心理学家罗伯特·加涅提出的学习结果分类是重要的教学心理学基本理论,他将学习结果分为智慧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动作技能和态度五个方面。在信息技術学习过程中,智感是学生提升信息素养的表征之一,选择适宜的策略可以提供进阶性的主题认知。
(1)原设计
在《美化文档》一课的常规设计中,教师常常将尚未美化的文档和美化后的文档对比,引出主题,教师讲解插入文档的方法之后,演示如何插入,再让学生通过学案练习,尝试制作小报或其他作品,进行技能训练。在教学中,学生出现多种问题:有相当数量的学生完全模仿教师的范本;有学生无意识地进行文档的编辑,却毫无美感;当教师追问学生某一操作的意思或功能时,学生的自我主题性并不清晰。
(2)思考焦点
出现以上问题的原因,是主题式设计缺少具身性的活动,强化技能忽视认知学习,让局部控制了整体;缺少推进指引,学生的智感未能完成进阶,停留在较为初级的阶段,导致教学过程在此搁置,影响了教学效果。
(3)改进型设计
通过基于具身性活动课堂分析,教师可将教学事件进行分类解析,找到共性的原因做出预设,并实践到教学过程中。其教学过程是:教师带领学生分析怎样才算是“美化的文档”?为了美化,我们应该如何做?进而引出文本编辑工具,介绍其工作原理,再通过教学设计经典作品,找到其共性点,然后分析其成功之处,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美化”的真实目的。之后,进入到试练阶段,学生通过关键点的解析,达到技能掌握的目的。教师适时组织讨论,让学生加深印象,得到更为丰富的结构化的框架。教学建议如下:
课题引导:分享美——新年贺卡。
主题基础:虎虎生威。
主题设置:通过设计虎年贺卡,练习美化文档的方式。
主要流程:
①教师提供多种祝贺新年的方式,如拜年贴、祝福短信等。
②学生讨论文化与贺新春之间的关联。
③教师提供经典解析,拓展学生素材供给。
④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步骤图,对半成品框架进行加工。
⑤商议提供多种评价标准,帮助学生反思作品,提高作品质量。
⑥学生反思:无法实现某些预想的功能。
⑦协商处理:提供多种已加工的素材,能及时、便捷地加入到文档中去。
……
教学评析:对教学事件的关注,其实是从学生认知需求的角度,放大了具身性活动的附加价值,将必要的相似过程进行合并,突出其一致性,节约相应的授课时间。增加拓展性的环节,将“作品的改进和反思”作为授课的重点内容,将设计的文档变为真正意义上的“美化文档”。
● 关于具身性活动课堂分析的思考
基于具身性活动课堂分析是一种基于思维的课堂教学设计形式,多层次、多角度地帮助学生提升思维品质。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师通过必要的途径,对教学过程进行优化,既能突出整节课的教学优势,也能创设必要的主题氛围,将知识内容进行具体的细化。基于具身性活动课堂分析作为一种有效的课堂教学设计形式,在具体的教学内容中,只有根据教学对象进行针对性的处理,才能达到必要的教学需要。
首先,关注个性化的具身性活动需求。不同学生的文化、环境等背景差异较大,教师要充分考虑不同生源的需求,提供多种符合学生个性化的活动选择,同时也吸取传统方式的优势,用拿来主义的原则对多种手段进行整合,达到最佳途径的目的。
其次,尝试多样性的活动反思。优化教学过程没有唯一的答案,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探寻突破教学重难点的方法,不拘泥于某一种固定的形式。对于不同的知识内容,选择的教学方式不尽相同,可以针对性地进行尝试。差异是相对而言的概念,在不同的内容中有不同的呈现形式,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处理,寻找其共同的元素进行必要的资源统整。
最后,拓展主题式设计的阈值。各地区、各学校在教学硬件环境和软件支持方面均有不同,教学设计要因生而为。重构底层思维模式,促使教学组织变革,认知过程重新分配,构建教学过程中对价值的自由沟通。具身性活动站在学生的立场,激发学生的感智能力,实现身体、心灵、情境的相互正迁移,让学生尽情地学习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