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丽珠,钟健文
(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广东 广州 510000)
视网膜母细胞瘤(Retinoblastoma, RB)是儿童多发的原发性眼内恶性肿瘤,发病率约为1/15000,占儿童恶性肿瘤的3%,中国每年超1100例新生儿被确诊为RB。目前RB的治疗为:局部化疗、全身化疗、手术摘除及放疗等[1]。RB常用化疗药物的治疗量与中毒剂量非常接近,有较强的毒副作用。因应化疗损伤,需配合调节免疫力的药物提高患儿生存几率。但脾多肽没明确的使用规范。因此规范用药,提高患儿生存率和保眼率迫在眉睫。
本文将探讨用药合理性和规范性,尝试找出更好的用药方案,借此降低患儿的治疗成本和治疗过程的苦楚。
通过信息系统收集我院2018年-2020年治疗视网膜母细胞瘤的药物信息,包括烷化剂、铂类化合物、拓扑异构酶抑制剂、微管蛋白活性抑制剂及细胞因子等。
根据《新编药物学》(18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2015年版)[2],以药品说明书规定剂量及临床实际使用量,确定各化疗药物及增强免疫力药物的限定日剂量(DDD)。DDDs值代表患者对该药物的选择倾向性,DDDs值越大,表示其选择倾向性越大。DDC值反映患者应用该药的平均日费用,DDC值越大,表明患者经济负担越重。B/A即排序比,反映了购药金额与用药人数的同步性,比值越接近1.00,同步性越良好。复合年增长(CAGR)反映了药品的价格以及用量的变化。
化疗药品及调节免疫力药品的复合年增长率普遍下降,除长春新碱增长527.16%。金额排名中,长春新碱升至第一位,其余药品基本不变。
化疗药品中,卡铂与依托泊苷使用量最大,B/A分别为3.00,2.00,选择性大。托泊替康和长春新碱用药频度较小。美法仑DDC最高,DDDs最少。调节免疫力药品中,脾多肽DDDs最大,DDC逐年下调。聚乙二醇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其DDC为1082元,重组人白介素-11用量较少。
视网膜母细胞瘤源于原始视网膜干细胞或视锥细胞前体细胞。我国按国际分期将RB从低风险到高风险分为A、B、C、D、E期。治疗后,部分患儿仍需摘除眼球,甚至发生肿瘤转移。制定更有效的用药方案以及规范用药,以提高患儿生存率、保眼率及生存质量,是治疗RB的迫切需要。
表1 2018年-2020年化疗药品金额及排序
表2 2018年-2020年调节免疫力药品金额及排序(“—”表示缺药)
表3 2018—2020年治疗视网膜母细胞瘤化疗药品DDDs、DDC、B/A(“—”表示缺药)
表4 2018—2020年治疗视网膜母细胞瘤调节免疫力药品DDDs、DDC、B/A(“—”表示缺药)
目前治疗RB的化疗方案[17]主要为局部和全身用药。
眼周化疗(POC):单药眶周静脉给药,用于D、E期。托泊替康作用于拓扑异构酶Ⅰ,非血液毒性相对轻且易控。其DDDs在2019年升至264,但B/A仅为0.25,存在用药不当的可能。托泊替康-顺铂联合可产生协同细胞毒作用,提高疗效。2020年,托泊替康DDDs减至106,B/A升至0.75;卡铂的B/A升至4.00,POC在用药方面回归合理。
玻璃体内化疗(IVtiC):托泊替康[3]、 和美法仑[4]均可减低毒副伤害,防止玻璃体内肿瘤播散。托泊替康是强效抑制拓扑异构酶Ⅰ的活性;美法仑与DNA共价结合产生烷基化,抗肿瘤效果更好,成为POC、IAC中保眼治疗的新选项。但美法仑对视功能损害大且DDC高,不能完全替代托泊替康,主用于提高晚期和复发性RB的保眼率。托泊替康的B/A升至0.75,表明IVtiC在用药上变得严谨。
眼动脉介入化疗(IAC):主要用于眼内RB进展期,对D期有效率>90%。延长依托泊苷[5]给药时间,可提高抗肿瘤活性。除IAC,依托泊苷还用于IVC。
静脉化疗(IVC):以VEC方案(长春新碱、依托泊苷、卡铂)进行减容。化疗间隔 3~4周,不少于6个疗程。两疗程后肿瘤明显缩小,眼底径线平均缩小35%,肿瘤厚度平均缩小50%。可降低放疗并发症和肿瘤转移几率,对于早期RB有效率高于90%;D、E期则需联合放疗及眼球摘除,保眼率为20%-60%。
依托泊苷[7]具有时间与浓度依赖性,停药后抗肿瘤作用消失。长春新碱[9]对多种肿瘤有效,但半衰期短。两者搭配卡铂[6]使用,可降低毒副提升治疗效果[8]。长春新碱B/A维持在0.67,卡铂的B/A由1.00升至4.00,表明VEC方案成常规手段。
2018年至2019年化疗药的DDDs均有增长,2020年下降。药物使用量的变化可能是由于疫情阻碍了患儿就诊,使新病例人数下降。
化疗后患儿通过有效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抑制肿瘤细胞代谢,起到抗肿瘤作用。重组人白介素-11[12](剂量:25μg-50μg/kg),DDDs为26、22、14;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13](剂量:2μg-5μg/kg),DDDs为40、7;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14](剂量:100μg/kg),DDDs为22、11。三者的B/A值在1.00浮动,总体用量略降,表明临床用药逐渐规范。
脾多肽[10]的B/A值为1,DDDs居首位,适用于各期RB。其剂量[11]范围过宽(2mL-8mL),没明确指导,导致用药剂量均为2mL。不分年龄体重,统一剂量给药是否造成部分患儿药量不足或超量,进而影响康复?规范儿童用药,按年龄、体重、病程划分,确保患儿用药更安全有效,将作为重点研究方向。
治疗视网膜母细胞瘤[18],需视患儿情况调整用药方案(POC、IAC、IVtiC、IVC);进一步规范用药剂量。推广新生儿普查,及早发现治疗,可提高患儿治愈率。
药师应推荐低毒有效的药物(如奈达铂、洛铂替代卡铂),明确药物剂量、剂型、适应证等信息,协助制定用药方案;医师随时监测患儿情况,及时反馈,调整方案;共同保住患儿视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