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锋
(建湖县中西医结合医院,江苏 盐城 224731)
原发性高血压是全球范围内的高发疾病之一,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加重了心、脑、肾和残疾等疾病的负担[1,2]。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发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概率是血压正常者的2~4倍[3]。我国18岁以上人群高血压患病率是23%,患病人数约2.45亿,与既往调查比较呈增高趋势[4,5]。然而,我国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分别是52%,46%、17%,均处于较低水平,80%的患者血压未得到有效控制[6-8]。高血压可通过有效的自我管理方式(如平衡膳食、限钠盐摄入、规律运动、按时按量服药等)控制疾病的发展。然而,研究报道我国高血压患者服药率是25%~45%,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者仅6%[9]。高血压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较低,依从性较差,难以保持健康的行为习惯[10]。高血压患者的管理多通过宣传栏、宣传册、健康讲座等形式开展,但此形式信息单向传递,医务人员较难了解高血压患者对疾病知识的掌握和治疗执行情况,因而达不到预期效果。“三师共管”作为新型的诊疗模式,由综合医院专科医师、基层医疗机构全科医师和健康管理师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提供个性化、连续性诊疗[11]。本研究旨在探讨“三师共管”模式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效果评价,为其进一步推广提供科学依据。
采用随机抽样法,在社区于2019年8月至2020年4月选取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2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患者分为对照组(60例)和干预组(60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n(%)]
纳入标准:①年龄18-65岁,能使用智能设备;②符合WTO制定的原发性高血压诊断标准[12];③高血压病史≥6个月,应用药物治疗。排除标准:①重要器官(心、肺、肝、肾等)功能的严重损害;②妊娠;③患有精神疾病。
对照组采用常规的社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卫生服务。
试验组采用“三师共管”模式,由社区卫生服务站点利用“三师共管”系统开展个体化健康指导。本研究“三师共管”是由1名综合医院心血管内科医师担任专科医师、1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全科医师和1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一定高血压管理知识基础健康管理师组成的团队。专科医师负责诊断、制定、指导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治疗方案,定期对社区全科医师和健康管理师进行高血压知识讲解;全科医师负责高血压病情管理,病情变化时及时与专科医师取得联系、获得医疗指导;健康管理师负责配合全科医师随访患者与健康教育,安排随诊时间,血压稳定者随访1次/2周,不稳定者随访1次/周。管理内容包括:(1)高血压患者的健康教育:指导患者在线上三师共管患者模块学习高血压相关知识,并发放宣传册(含电子版)。(2)随访:以线上随访为主,研究对象填写随访表,内容包括身高、BMI、心率、血压、运动、病情变化等。(3)自我监测:至少每1周查1次清晨血压。本研究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干预时间均为8个月,统计分析相关数据。
续表3
(1)上肢血压:由专人采用本研究专用的欧姆龙电子血压计测量血压。
(2)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行为测评量表(HPSMBRS)[13]:该量表共6个维度、33个条目,各维度的 Cronbach's α系数是 0.76-0.91,总量表 Cronbach's α系数是 0.91。量表采用 Likert 5 级 计分,得分越高表明病人自我管理水平越高。
采用 SPSS 21.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干预8个月后,试验组患者收缩压和舒张压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表2 两组干预前后血压比较(±s,mmHg)
表2 两组干预前后血压比较(±s,mmHg)
组别 例数 收缩压 舒张压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试验组 60 150.42±3.45 142.48±3.41 88.75±3.53 84.45±3.40对照组 60 149.89±3.40 148.49±3.49 89.65±3.31 87.54±3.39 t值 0.781 -10.053 -1.589 -3.482 P>0.05 <0.01 >0.05 <0.01
干预8个月后,试验组患者的HPSMBRS总分和各维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3。
表3 两组干预前后自我管理行为比较(±s)
表3 两组干预前后自我管理行为比较(±s)
组别 例数 饮食管理 用药管理 情绪管理 工作与休息管理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试验组 60 32.95±4.49 37.03±1.86 14.49±3.15 18.52±1.43 23.85±3.67 28.92±1.89 17.54±1.84 20.97±1.79对照组 60 32.74±4.39 33.42±2.35 14.46±2.91 14.92±1.80 23.82±3.45 24.46±1.81 17.43±2.49 17.58±2.38 t值 0.377 9.935 0.096 13.625 0.059 15.016 0.291 9.262 P>0.05 <0.01 >0.05 <0.01 >0.05 <0.01 >0.05 <0.01
本研究显示,干预后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收缩压和舒张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有研究报道,高血压患者血压的控制依靠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14],常规社区对患者的管理主要依靠健康宣教,忽视患者对知识接纳度的回馈,难以改变不良健康行为,难以达到对血压的有效控制。“三师共管”模式是以患者为中心,患者在专科医师、全科医师和健康管理师的指导和监督下控制血压。该模式针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管理精细化,连续性更强,个体化管理更显著。区域医疗信息共享平台从多角度、多方位资源共享满足患者需求,让患者在家即可享受便捷、公平的优质医疗服务。对基层医疗机构而言,全科医师熟悉社区患者的生活环境、健康档案,给予精细化的健康照护:(1)对于社区门诊患者,定期针对不同患者、不同健康情况进行个体化的健康指导;(2)对于相同类型病情患者,采取健康讲座、有奖问答形式的健康教育;(3)对于不便出门的患者,采取上门随访时的健康咨询。
自我管理是指利用个人内在力量改变行为的策略,用于减少不良行为与增加正确行为的出现[15]。高血压患者对疾病有效的自我管理有利于延缓疾病的进展,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8个月后试验组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各维度得分和总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三师共管”模式较常规的管理模式对于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行为更有效。常规的社区高血压管理模式信息传递多为单向,难以掌握患者对信息的接受程度,且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度较低,不利于自我管理行为的改变。“三师共管”模式对患者进行线上及线下干预,以患者为中心,患者与专科医师、全科医师、健康管理师共同制定患者自我管理目标,通过线上三师共管患者模块向患者传递高血压相关知识,提患者对于高血压的认知。同时,患者存在的疑问通过线上、线下指导和随访解决,为患者提供高血压病情监测、用药、饮食、运动、心理等指导,并对患者的反馈进行针对性指导,提高患者自我管理的积极性,进而控制患者病情。
对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控制血压、增强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对高血压的防控有重要意义。“三师共管”模式有效控制了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改善了其自我管理行为,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管理提供了一定借鉴。今后还需开展大样本、多中心的相关研究,同时关注“三师共管”相关人才培养,以期为原发性高血压的管理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