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涛,魏泽能
(安徽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安徽 合肥230001)
2020年安徽省14个市44个县、区设立监测点236个,155名测报员参加测报工作。监测养殖品种27个,其中淡水鱼22种、甲壳动物3种、其他2种(鳖、龟)。测报面积28 737公顷,其中池塘养殖面积20 222.5公顷、池塘循环流水养殖233.3公顷、其他类型养殖水面8 249.2公顷、工厂化养殖32公顷。全年上报测报记录2 901次。
2020年全省发病养殖品种17种(表1),监测到的水产养殖动物病害50种,其中细菌性疾病20种、病毒性疾病7种、真菌性疾病3种、寄生虫性疾病10种、非病原性疾病6种、不明病因疾病4种(表2)。各种类疾病占比为:细菌性疾病40%、寄生虫性疾病20%、病毒性疾病14%、非病原性疾病12%、真菌性疾病6%、不明病因疾病8%。
表1 监测到发病的养殖种类汇总
表2 监测到病害种类汇总 种
2020年鱼类平均发病率为7.59%,监测区域平均死亡率为0.952%,发病区域平均死亡率为4.852%。共监测到养殖水生动物病害28种,其中细菌性疾病10种、病毒性疾病3种、真菌性疾病3种、寄生虫性疾病7种、非病原性疾病4种、不明病因疾病1种(表3)。
表3 鱼类病害汇总
(1)草鱼疾病:监测草鱼养殖面积为8 299.9公顷,发病面积905公顷,平均发病率为10.9%。监测区域平均死亡率为0.21%,发病区域平均死亡率为4.98%。其中6月发病率最高(1.44%),9-10月最低;4月死亡率最高(0.69%),9-10月最低。监测区域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为水霉病(图1)。监测疾病病种20种,其中细菌性疾病7种,主要为细菌性出血败血症、烂鳃病、肠炎病、赤皮病;真菌性疾病2种,为水霉病、鳃霉病;病毒性疾病1种,为草鱼出血病;寄生虫性疾病6种,主要为锚头鳋病、指环虫病、三代虫病;非病原性疾病1种,为肝胆综合征。
图1 草鱼各月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2)鲫疾病:监测鲫养殖面积为4 554.12公顷,发病面积为293.8公顷,平均发病率为6.45%。监测区域平均死亡率0.27%,发病区域平均死亡率为4.64%。其中8月发病率最高,为12.29%,9月死亡率最高,为0.45%(图2)。监测鲫发病病种10种,其中细菌性疾病6种,主要为细菌性出血败血症;真菌性疾病1种,为水霉病;寄生虫性疾病2种,主要为锚头鳋;不明病因疾病1种。细菌性败血症是鲫全年频发的疾病。
图2 鲫各月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3)鲢疾病:监测面积为6 734.87公顷,发病面积为1 054.47公顷,平均发病率为15.66%。监测区域平均死亡率0.36%,发病区域平均死亡率为3.71%。其中5月发病率最高,为9.85%,6月死亡率最高,为0.66%。锚头鳋病发病率最高,为19.14%,烂鳃病死亡率最高,为1.79%。苗种阶段发病区域内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为指环虫病,达到26.67%(图3)。监测发病病种12种,其中细菌性疾病7种,主要为细菌性出血败血症;真菌性疾病1种,为水霉病;寄生虫性疾病3种,主要为锚头鳋病、中华鳋病;不明病因性疾病1种。
图3 鲢各月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4)鳙疾病:监测面积6 385.27公顷,发病面积57公顷,平均发病率为0.89%。鳙整体疾病较少,全年发病率最高的疾病是水霉病,为0.7%。
(5)斑点叉尾鮰疾病:监测面积27.2公顷,发病面积4.13公顷,平均发病率为15.2%,4-9月监测到病毒病,发病区域死亡率为4.38%。
(6)鳜疾病:监测面积422.27公顷,发病面积36.6公顷,平均发病率为8.67%。疾病种类有4种,分别为淡水鱼细菌性败血症、细菌性肠炎病、水霉病、车轮虫病。其中发病面积比例最高的疾病是淡水鱼细菌性败血症,监测区域死亡率最高的疾病是车轮虫病(图4)。
图4 鳜平均发病率、发病区域死亡率、监测区域死亡率
(1)克氏原螯虾疾病:安徽省克氏原螯虾年产量40万吨左右,监测面积2 426公顷,发病面积425.27公顷,平均发病率为17.53%。7月发病率最高(38.89%),7月和8月死亡率最高(0.47%)。发病率最高的疾病是蜕壳不遂症,为49.39%;监测区域死亡率最高的疾病是传染性皮下和造血组织坏死病(0.5%)(图5)。检测到疾病种类有9种,病毒性疾病为白斑综合征、传染性皮下和造血组织坏死病;细菌性疾病4种,主要为烂鳃和甲壳溃疡;寄生虫性疾病主要为纤毛虫。白斑综合征检测阳性率61.7%。传染性皮下和造血组织坏死病检测阳性率15%。
图5 克氏原螯虾各月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2)中华绒螯蟹疾病:安徽省养殖的蟹类主要品种为中华绒螯蟹,池塘养殖中华绒螯蟹最为集中的地区是当涂县、无为县和宣州区,年产量10万吨左右。监测面积3 781.8公顷,发病面积2 230.93公顷,平均发病率58.99%。10月发病率最高,为24.54%;死亡率也最高,为2.13%。
肠炎病在中华绒螯蟹疾病中发病率最高,为25.52%;弧菌病是导致监测区域、发病区域死亡率最高的疾病,分别为1.13%、4.06%(图6)。监测到的疾病种类有6种,其中细菌性疾病主要为腹水病(水瘪子病)和弧菌病,寄生虫疾病主要为纤毛虫,非病原性疾病为蜕壳不遂症。
图6 中华绒螯蟹各月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依据安徽省养殖水生动物病情测报区域平均发病率为7.59%,监测区域平均死亡率为0.952%,发病区域平均死亡率为4.852%;以及克氏原螯虾、中华绒螯蟹平均发病率、监测区域平均死亡率、发病区域平均死亡率进行统计分析:各测报点统计死亡水产品976.6万千克,经济损失19 239.02万元。其中草鱼病害损失最大,占损失总量的27.18%、损失总额的22.3%;鲫损失量占28.36%、损失额占28.71%;鲢鳙损失量占22.31%、损失额占17.18%,中华绒螯蟹等损失量占13.82%、损失额占21.64%,克氏原螯虾损失量占8.33%、损失额占10.17%。
据此推算,2020年安徽省养殖水生动物年因疫病死亡量达到3 394.7万千克,经济损失额约为4.18亿元,加上龟鳖、大口黑鲈、黄颡鱼、黑鱼、青虾等养殖品种发生疫病的死亡量,全省养殖水生动物因疫病死亡,全年经济损失额在4.6亿元左右。
草鱼疾病包括草鱼出血病、淡水鱼出血性败血症、草鱼“三病”以及锚头鳋病发生较严重,尤其是春季溃疡综合征可能会对草鱼养殖产生较大影响;鲫淡水鱼败血症、锚头鳋病继续会严重发生,鲫造血器官坏死病,采集样品40例,检测未出现阳性样品,影响范围连续缩小,全年未接到发生该病的报告;采集克氏原螯虾样品60例,检测白斑综合征阳性37例,阳性率61.7%;采集传染性皮下和造血组织坏死病样品40例,检测阳性样品6例,阳性率15%,阳性率呈上升趋势。中华绒螯蟹颤抖病2020年没有接到报告,2021年可能不会发生,即便发生,对养殖生产影响也不大。但河蟹水瘪子病还会持续发生,造成损失加大。鱼类寄生虫病仍然会大范围发生,影响鱼类和甲壳类。
2021年大口黑鲈、黄颡鱼细菌性疾病、溃疡综合征发病频度增加,尤其是大口黑鲈的诺卡氏菌病有时会造成鱼种和成鱼的重大损失;斑点叉尾鮰病毒性疾病以及鮰类肠败血症有所下降;鳖病毒病偶尔出现,细菌性疾病,如溃疡综合征早春、晚秋季节将继续危害鳖的养殖生产。
随着使用人工颗粒饲料喂养大口黑鲈、黄颡鱼、罗氏沼虾技术进步,养殖范围、养殖量和养殖密度逐步扩大,苗种异地转运频度增加,苗种产地检疫工作亟待加强。
做好草鱼出血病、鲫造血器官坏死症、鳜虹彩病毒、斑点叉尾鮰病毒病等重大疾病的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尤其是小龙虾白斑综合征、皮下及造血器官坏死病、肝肠胞虫病监测,做好预防信息服务,为“稻渔综合种养百千万工程”实施筑牢生物安全基础。
建设省级规模企业的渔业环境、养殖生产、投入品质量、病害监测诊断结果等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发布平台,将养殖生产各环节链接起来,进行病害防治资源共享、信息共用。利用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病害远程诊断服务网省级平台,做好养殖水生动物病害综合防治的信息发布、预警预报、诊断咨询和治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