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翔,张延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第五研究所,广东 广州 511370)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随着制造强国、质量强国战略的实施,对工业产品质量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检测仪器设备是保障国家质量基础、产业技术基础的重要支撑载体,被广泛地应用于机械、电子、信息、食品和环保等多个领域。然而,我国检测仪器设备行业发展缓慢,与我国庞大的工业体系不相适配,高端设备长年依赖进口,中低端设备在质量、性能和数字化改造程度等方面也与国外存在显著的差距。作为新经济学的重要分支,新李斯特经济学派提出,国家财富来源于价值链的高端环节,因此要实现高端产业的自主生产。借鉴最新的经济发展理论,研究我国检测仪器设备产业发展现状,对于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创造更多国民财富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在检测行业产业链中,上游是检测仪器设备制造,中下游是检测及其相关延伸服务。近年来,我国检测服务业规模快速地扩张,2019年我国共有检验检测机构44 007家,实现营业收入3 225.1亿元,同比增长14.8%,下游的业务扩张为检测仪器设备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曾多次强调国家质量基础设施NQI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而检测仪器设备正是国家质量基础设施的重要载体,承担工业质量检测任务的各类机构均需配备精密复杂的检测仪器设备,而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对食品安全、环境保护等领域的检测需求也日益旺盛,检测仪器设备已融入国民经济生产、质量安全监督等各个环节中。
我国检测仪器设备产业起步晚、技术积累不足,掌握生产工艺的资深工匠数量少,用于制造的核心元器件严重短缺,高端设备主要依赖进口或是外资企业生产。半导体测试机市场上,泰瑞达、爱德万占据超80%的市场份额,其设备在电流、电压和时间量等参数的测量上达到了极高的精度,远胜于国产产品。液相色谱仪市场上,安捷伦、沃特世、岛津和赛默飞等企业的市场占有率高达90%以上,国产品牌功能单一、操作复杂、智能化程度低、耐用性差。电子测量仪器市场上,高端设备90%以上依赖进口。工业智能化的关键路径是通过对多样化的涌流数据进行持续的采集、整合、深度分析,开发其商业价值,而高端检测仪器设备在数据挖掘和处理方面具备优势,能发现更多的优化机会,我国高性能设备的缺失会影响产品的技术升级和更新换代。
近年来检测仪器设备国产化不断地取得新的进展,同时设备大量出口,但由于技术发展不足,产品主要集中在中低端层面。以三相电子式电度表为例,2019年我国出口数量为707.3万个,进口数量为12.5万个,国产电度表基本上能够满足国内使用,但出口平均价格为258元/台,进口平均价格为534元/台,国产设备始终处于价值链的中低端。我国检测仪器设备行业集中度低,企业规模较小[1],而设备的研发需要投入大量的科研经费和人力、时间成本,中小型企业不具备这样的实力,只能在中低端市场上参与同质竞争,企业收入、利润率低,一旦资金周转出现问题就很容易被市场淘汰。
国产检测仪器设备与国外相比差距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主要技术指标如设备稳定性、精密度和准确度不足,加大了设备使用的难度,也降低了检测结果的可靠性;2)在自动化、智能化和成套性方面也与国际同类产品存在显著的差距。国外先进设备采用了新材料、新技术,实现了高灵敏度、高适应性、高可靠性,并不断地向嵌入式、微型化和网络化方向发展,而国产设备的技术含量不高,发展受困于中低端,核心设备严重地依赖进口。检测仪器设备具有技术密集型特征,想要突破行业发展瓶颈,科技创新是必经之路,目前我国检测仪器设备的自主创新机制存在一些问题,如:研发投入低,高精尖人才供应不足,高校相关专业招生不足、培养体系不完善,同时行业薪酬与信息行业相比差距大,毕业生入行率低[2]。
国产设备除了在质量、性能和应用配套上与国外先进品牌存在差距,应用端也存在一些制约因素。首先,招投标对国产设备引导不足,国内缺少明确的政策导向,很多科研院所、三甲医院的仪器招标备注中明确地允许进口,在采购资金充足的情况下,稳定可靠、功能齐全的进口设备显然更受青睐;其次,在长期使用进口设备的过程中付出了高昂的技术咨询、培训等费用,逐渐地形成了路径依赖,转换成本高,企业没有动力购买国产设备;再者,国内检测仪器设备厂商的品牌宣传力度不够,用户并不了解国产品牌及其功能服务;最后,设备的出口也面临隐形技术壁垒,国外出于安全等因素考虑,会严苛检测认可的技术标准,某些类别产品的检测须由国外指定机构完成,长此以往竞争格局进一步地失衡。
在供给端,高端设备的研发和产业化投入很大,而我国研发机构体量小,行业集中度低。据电子科技集团第41研究所统计,检测仪器设备行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0亿元的企业只有11家,国内企业无论是研发能力还是企业治理都无法与全球行业巨头比拟,受限的融资渠道也难以支撑起长期的研发经费开支。国家各部委在推动行业发展上着力点有所不同,科技主管部门侧重于研发支持,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侧重于应用推广,市场监管部门侧重于认证标准制定,资源投入过度分散、碎片化,很难产生规模经济效应。在需求侧,我国检测机构和实验室建设、工业技改工程、重大科技专项和新药研制项目等长期采购大量进口设备,导致检测数据、工艺参数等信息容易被国外大量掌握,既对信息安全不利,又影响工业积累,无法形成基础资源支撑技术沉淀进而推动产品更新的升级路径。
新李斯特主义经济学是新经济学的分支,诞生于新自由主义经济学之后,其核心观点是创造竞争优势,各类产业政策的制定应以技术赶超为目标,在价值链的高端环节取得竞争优势,摆脱低端发展的境况[3],其核心观点更加契合当前我国检测仪器设备产业高质量发展思路。不同经济学视域下的检测仪器设备产业发展思路对比如表1所示。
表1 不同经济学视域下的检测仪器设备产业发展思路对比
新李斯特经济学的核心思想就是高端产业构成国民财富的基础。在当前的全球竞争格局下,发展中国家围绕比较优势重点发展的制造业创收能力不足,仅仅出口工业制成品无法实现国民富裕和经济增长,只有大力发展高端产业部门,集中优势资源进行先进技术的赶超,才能从国际贸易中受益,促进国民财富的积累,避免本国发展成果被其他国家掠夺[4]。我国检测仪器设备产业有大量的低端产品出口,在许多国家保护主义的政策下,行业发展的利润被严重地削损,国民财富来源极其不稳定,想要改善贸易条件,实现财富积累,就必须通过加大自主创新力度发展高端高附加值产品,建立竞争优势。
新李斯特经济学提出提高创新收益需要加强本土保护。要保护在竞争上处于弱势的产业,只能在国内为其创造市场。在全球要素流通的背景下,国外产品输入和外商投资办厂都加剧了不平等竞争,本土企业难以守住本土市场份额[5]。我国检测仪器设备产业起步晚,技术积累不足,通常只能利用价格优势将产品出口到其他发展中国家,尽管看起来部分设备的贸易顺差很大,但利润却十分微薄。同时由于技术差距巨大,科研经费的边际收益非常低,资金回报不明显,致使企业将技术创新的重心由研发新功能、改善设备性能转移到降低设备生产成本方面,始终无法突破国际巨头的技术壁垒。为发展自主产业,需要国家采取适当的保护措施,如进行关税改革探索、加强自主设备采购等。
战略性工业化是新李斯特经济理论的一种观点,其主张对不同的产业要制定差异化发展政策,同时国家应把有限资源集中投入到实现国家利益最大化的产业中[6]。战略性工业化综合了政治、军事要素,同时考虑到了资源的投入对整个产业体系技术升级的作用。检测仪器设备产业是典型的战略性工业。首先,检验检测是保障工业产品质量的重要一环,对增强“中国制造”产品国际竞争力意义重大;其次,检测仪器设备作为制造数据获取的基本感知、测量载体,是推动产业技术基础能力再造、产业基础高级化的核心支撑;最后,设备国产化关系国家安全,关乎国计民生,是制造强国、质量强国建设的关键环节。因此,检测仪器设备产业符合新李斯特经济学视角下国家利益相关产业的特征,集中国家优势资源推动检测仪器设备产业发展至关重要。
我国检测仪器设备产业要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必须改变传统发展思路,运用新经济学思维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a)要加大关键领域的投入,布局一批科技专项,建立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技术中心,精研制造工艺,提高关键零部件精加工能力,开展软件攻关;并不断地增强我国在全球检测认证标准制定中的话语权。
b)要牢牢地把握质量这条主线,遵从先进质量观的指引,不断地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重点解决可靠性、稳定性和精密度等基础共性问题[7];并在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上加强自主研发设备的综合验证与应用评价。
c)要引导龙头企业寻求规模的快速扩张,通过并购等方式整合资源,提高行业集中度,形成良性发展生态,补齐我国高端市场不足的短板。国家要统筹协调资源、建立联合机制全力推动检测仪器设备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