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丽萍
王维的诗作“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被誉为“诗佛”,洋溢着浓浓的佛味。他的诗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占据重要地位。统编版教材也编选了一定比例的王维作品。要想体悟诗味、感受诗境、感知诗心,决不能以机械告知和灌输的方法展开。教师要遵循学生原始学情和认知规律,顺应学生的认知思维,逐步引领学生与诗歌对话。统编版五年级课文《山居秋暝》开篇一个“空”字展现了寂静空灵之感,是感受王维诗作佛味的集中地。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来谈谈自己的一些思考与尝试。
一、伸展认知线,在调整节奏中对话诗味
正所谓“文有文气,诗有诗味”。古典诗词蕴藏着鲜明的艺术风格和情感意蕴,加上语言表达也与当下语言习惯有所差异,因此教师不要急于加快教学节奏,而要遵循生态课堂的理念,尊重学生的慢热效应,如同一首优美乐曲的引子一般,缓缓徐来。
感知王维诗歌中的“空灵”之境,不能指望一步达成。教学伊始,教师可以从诗题和诗人两个维度展开:
首先,从诗题中“暝”字入手,依托字源字理,了解整个字由两个“日”组成,左边的“日”表示时间,右边的秃宝盖表示“山”,太阳落到山下,而“六”字表示居住的房屋,相机推理“暝”字是指傍晚时分。然后,再逐层扩展,“秋暝”“山秋暝”和“山居秋暝”——看似是简单的解题,了解大意,但复沓式、叠加式地逐层了解,帮助学生建构起了诗歌所描写的基础性环境,将学生的认知定位于“清凉”“僻静”“悠然”的状态之中,这就为学生理解诗歌“空灵”之境,奠定了物理环境的基础。
其次,从诗人生平资料入手,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在预习时所收集到的关于王维的生平资料。面对王维一生的经历,我们无需全盘关注,生态化教学理念要智慧选择相应的资源,聚焦其中一点进行“拉长”处理,因此教师可以聚焦“王维被誉为‘诗佛’”这一资源,一方面出示王维有名的画作,另一方面出示其他画家根据王维诗作所作的画,引导学生在直观形象性画面地冲击下,初步感受王维诗画之中的“佛”之意境和韵味。此时,教师再组织学生回顾自己所积累的王维的诗句,比如“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羡君栖隐处,遥望白云端”……诗歌中观画,画面中品诗,从而为学生搭建了初识王维的桥梁,感受王维远离尘世、热衷归隐的内在心情。
纵观这两个小板块的设计,看似没有真正走进诗歌,但诗歌的整体韵味以及诗人的内在情境已经在课堂中逐步形成,作品中的空灵之感也在此时慢慢扎根于课堂之中。
二、设置体验面,在统整分解中对话诗境
生态课堂倡导语文教学要追求多样性和整体性,即所要达成的目标决不能停留在单一化维度上,也不能始终局限在固有的层面中,必须要从高屋建瓴的角度提炼出课堂教学的统领抓手,在统整性的基础上,设计多样化的实践路径。
借助诗歌和诗人的生平资料,学生对于诗歌的空灵之境已经有所触及,但尚处于表面,深入地感知与探究,还需要借助诗歌的具体内容展开实践。教师需要从律诗的结构特质出发,引领学生对诗歌韵味展开多维、深入的品味。
首先,调动感官,感受意境之清新。学生结合生活感受,紧扣“新雨”,感受空中的朦胧感、清爽感,想象被雨水冲刷之后青翠欲滴的明亮色调。
其次,还原画面,感受意境之清幽。教师可以紧扣苏轼对王维诗歌的评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组织学生运用想象展现“松间照”“石上流”一静一动的画面感,并通过故意修改,着力引导学生辨析“当空照”和“松间照”一字之别所形成的表达差异,借机引导学生想象月光洒落在松林后斑驳、恍惚的清幽之美,然后再从一个动词“流”中,感受幽静之下的一股活泼之气,让原本静谧的画面变得更加灵动。
再次,辨析对比,感受意境之清纯。诗歌的五六两句用两个神来之笔的动词“喧”和“动”,展现了画面中洗衣服女子的清纯与楚楚动人。对于这两个动词,如果仅仅依靠生硬地告知与机械地讲解,学生根本就无法真正洞察文本的内核价值,为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采用换词的策略,相机引出“闹”“躁”“摇”“晃”等,与“喧”形成了同一个思维体系下的动词序列。而“动”字,学生则先后选择了“开”“颤”“摇”等动词,在脑海中展现出渔船触动荷叶,荷叶微微颤动的声音。换一个角度来看,学生所想到的这些替代性动词,正是他们对诗歌中“喧”和“动”两个动词理解的成果,同时也为自己提供了辨析性资源。学生在寻找动词、辨析動词的过程中,将自己的全部身心和思维浸润在诗歌语言之中,深切感受到山村人家的清纯与质朴。
最后,拓展背景,感受意境之清雅。针对诗作描写的秋景,教师不妨紧扣诗歌所描写的画面,引导学生在观察之中,与春天的景色对比,然后再借助于古诗句“我言秋日胜春朝”,相机走进古诗最后的“随意春芳歇”,也可以拓展《楚辞》中“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组织学生围绕着春景、秋日以及王维诗和《楚辞》语句之间的思辨和研讨,真正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体会王维想要过清雅生活的内在诉求。
纵观整个板块,教师将诗歌空灵之境的整体性目标,化解为清新、清幽、清纯、清雅等多样性的维度,不仅扩展了对诗歌的体悟维度和范畴,还让学生洞察了诗歌的内在意境,更走进了诗人的内在情感,继而逐步走进了诗歌的意境。
三、紧扣生发点,在聚焦突破中对话诗心
经历了第二板块的教学,对于王维诗歌“空灵”佛味的感知,可谓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学生的内在铺垫和蓄积,都已逐步形成。 鉴于此,教师就可以紧承上一环节,引导学生从整体理解上,将思维关注力聚焦在诗歌的第一个字“空”上,这就与教学伊始拓展诗人王维的生命资料形成了有效地呼应,但我们不能简单处理。如果蜻蜓点水,学生则无法真正融入到诗歌的真正内核之中。教师可以相机罗列出王维作品中含有“空”字的诗句:除了学生所熟知的“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还相机拓展了“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然后相机组织学生对诗句所描写的意思进行理解,并尝试与这首诗所表达的内容和意境进行异同辨析,深入感知作品的空灵之感。为了让学生有更加直观性的体验,教师还可以播放中央电视台《经典咏流传》栏目中根据《山居秋暝》所作的歌曲,欣赏音乐作品中歌声和旋律的空灵之美。教学至此,人、景、情高度融合,空灵之境中所包含的高雅、美好与自在之感,在课堂中和盘托出。
总而言之,生态课堂注重学生对文本解读的一般规律,倡导以学情视角来考量教学的实际。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小纪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