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综合
顾诵芬,1930年出生于江苏省苏州市。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是新中国飞机设计大师、飞机空气动力设计奠基人,获202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从无到有,顾诵芬主持建立我国飞机设计体系,推动我国航空工业体系建设;无私忘我,作为我国飞机空气动力设计奠基人,他志在蓝天,致力于推进我国航空科技事业发展;年逾九旬,干了一辈子航空工业依旧热情不减……
2021年11月3日,两院院士、歼-8及歼-8Ⅱ飞机总设计师顾诵芬作为202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在人民大会堂接过沉甸甸的奖章。人们的目光再次聚焦到了这位享有盛誉的新中国飞机设计大师身上。
儿时的航天梦
顾诵芬的父亲顾廷龙是著名的国学大家,“诵芬”二字就是父亲给他取的,除了按照中国传统家族排辈他是“誦”字辈外,父亲还取“咏世德之骏烈,诵先人之清芬”之意。
1935年,父亲前往燕京大学任职,顾诵芬随全家北迁。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时,年仅7岁的他目睹了日军飞机轰炸29军营地的场景。“虽然炸弹不是落在头顶上,但我能听到爆炸时的巨响,冲天火光和滚滚浓烟仿佛近在咫尺,人们都惊慌失措。”多年后,这些场景,顾诵芬仍历历在目。
正是日本侵略者的炸弹让幼小的顾诵芬立志投身航空事业。他说:“要造出自己的飞机,才能不再受欺负。”
10岁生日时,顾诵芬收到堂叔送的一份特别的礼物——一个木制的航模,爱不释手。由于航模是木头做的,飞了两次就摔坏了,父亲又给他买了一个更坚固的舱身型航模。之后,按照《小学生文库》的说明,他学会了做航模,也种下了航空梦。
上天给飞机“找病因”
1947年,顾诵芬如愿入读上海交通大学航空工程系。毕业那年正值抗美援朝的关键时期,新中国航空工业艰难起步,在中央“向科学进军”的号召下,他投身梦寐以求的航空事业。
1956年,新中国第一个飞机设计室在沈阳成立,飞机设计室的第一项任务就是自主设计一架喷气式教练机——歼教-1。顾诵芬负责气动布局设计任务,气动力是飞机设计的灵魂,而我国在这一领域的设计方法和手段完全是空白。面对困难,他毫不退缩,潜心学习研究国外资料,最终提出了亚音速飞机气动参数设计准则和气动力特性工程计算方法,出色地完成了歼教-1飞机的设计工作。
20世纪60年代中期,国际形势突变,别国已经拥有两倍声速战斗机,而我国却没有能与之抗衡的装备,自主研发一架比肩世界最先进水平的歼击机——歼-8是我们唯一的出路。歼-8总设计师黄志千在执行出国任务时因飞机失事遇难,顾诵芬临危受命,和同事们接过了总设计师的重担。
为解决歼-8飞机跨音速振动的问题,顾诵芬曾亲自乘坐歼教-6飞机升空观察歼-8飞机的飞行流线谱,两架飞机飞行时距离保持在5米左右甚至更近!从来没有接受过飞行训练、已年过半百的顾诵芬这样大胆地上天观察,不止一次。
1979年底,歼-8定型成功。此后的30多年,歼-8系列飞机成为我国国土防空作战的主力战斗机种,有力地捍卫了我国的领空安全。
以书为伴 心无旁骛
有人说,顾诵芬的办公室像一座“书的森林”,而他总能记住每本书的位置,记起每本书的内容。在家人眼中,他无疑是一个“工作狂”;在学生们眼中,他又是那个总能济困解危的“大先生”;同事和朋友们说他博闻强记,像个“书痴”。
“可以说,除了读书,顾教授对生活的要求极其简单,甚至吃饭也仅是对工作学习的一种保障。”一次亲眼所见,令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六〇一所)的王恩泉终生难忘。
1986年8月,王恩泉利用顾诵芬午休时间,赶至其家中汇报工作。“当时,写字台上有一本已翻开的英文专著,旁边放着一块已啃了几口的面包,没有菜,连杯水都没有,桌上堆放着许多书,有些还打开着,一看就是经常翻阅的。” 顾诵芬已是航空界公认的“大家”,学习还如此废寝忘食。这一幕深深触动了王恩泉的内心。
如今,年逾九旬的顾诵芬身患疾病,经过两次手术的折磨,仍不断思考中国航空工业的未来。他坚持学习,总是对大家说:“我现在能做的也就是看一点书,推荐给有关的同志,有时也翻译一些资料,尽可能给年轻人一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