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民族大学体育学院 杨焱荔 朱 欢 宋 娜 胥元林
湖北民族大学作为中国主要的民族院校之一,学校极为注重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以及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并努力打造具有民院特色与民院风格的“教学+竞赛+社会服务”的民族体育品牌。基于此,本研究通过对湖北民族大学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的现状进行研究,明确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湖北民族大学校园传承中的优势不足,并针对实际存在的问题进行对策研究,以更好的推动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湖北民族大学中的传承与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化,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程度不断降低。此外,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的文化生态环境正在遭受着冲击,文化的生存环境也随之受到影响,因此,党的十六大提出要从对国家和历史负责的高度和维护国家安全的高度来保护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推广力度不断加强,传承是文化遗产发展的基本特点,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传递着和承载者,因此高校要重视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和保护,重视本民族、本地区体育文化的教育和传承[1,2]。湖北民族大学作为中国主要的民族院校之一,学校极为重视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并努力打造具有民族特色和民族风格的“教学+竞赛+社会服务”的民族体育品牌,经过多年发展,该校体育发展已经趋于成熟,对少数民族的体育起到了很好的推广作用[3,4]。基于此,本研究通过对湖北民族大学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的现状进行研究,明确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湖北民族大学校园传承中的优势不足,并针对实际存在的问题进行对策研究,以更好的推动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湖北民族大学中的传承与发展。
竞赛传承是湖北民族大学体育非遗传承的重要方式,在备战各项比赛的过程中,运动员和教练员参与到体育非遗传承的实践当中,不仅推广和传承了体育项目,且通过优异竞赛成绩的获得提高了对体育非遗的关注度,让更多的人关注和参与到体育非遗的传承和保护当中。在备战比赛中,湖北民族大学主要以省级和全国的民运会为主,且竞赛成绩优异。
从表1中可以看出,湖北民族学大学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达到省一级参赛资格的有八个,达到国家参赛资格的项目有六个,表明湖北民族大学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项目态势比较良好,也说明湖北民族大学对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重视。此外,湖北民族大学的体育非遗项目有竞技类与传统舞蹈类以及传统体育游艺杂技类,充分体现了其学校办学的特点,并结合当地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力发展民族体育。
表1 各项目所能竞赛任务的分类
通过对2018湖北省少数民族运动会湖北民族大学的参赛调查,发现竞赛对湖北民族大学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通过对其参赛队与参赛人数以及取得的成绩得出湖北民族大学体育非遗良好的发展态势,见表2。
表2 2018年省民运会竞赛成绩
湖北民族大学在2018年省民运会中参赛人数之多,参赛人员不仅仅有学生运动员,还有教师运动员,可以看出少数民族体育运动在河北民族大学开展情况涉及了每个层次的人员,发展态势好。在此次赛事中取得优异的成绩,这与湖北民族大学这种办学特点以及学校整体民族体育活动的学习分不开,学校的大力支持以及专业教师队伍的教学促进着湖北民族大学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稳步发展。
(1)项目课程开设现状。湖北民族大学开设少数民族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课程一共有7个,以下是对湖北民族大学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开展的调查。开设课程分为两种,一是对体育专业类学生开设的课程,二是对公体类学生开设的课程。总体上,湖北民族大学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开设科目较为齐全,体育专业开设了所有的课程,但公体类学生只开了一门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显而易见,课程的开设具有不均衡性,为了更好的促进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所设科目应对更多地对学生开放,让工体学生选择性的学习课程,促进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均衡发展。此外,湖北民族大学体育类非物质文化体育课教学目的是要使少数民族文化得到有效的保护与传承,民族精神得到传承,并将其作为体育课教学融入学校,凸显民族特色。湖北民族大学体育类非物质文化课程传承目的有丰富体育课程及教学内容、活跃校园文化、传递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锻炼身心提高素质等内容。
表3 各项目课程开设性质
(2)各项目具体开课情况。通过对湖北民族大学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开课的时间、课时、课程形式调查,并对体育专业类学生课程与公体类学生授课进行对比,得出湖北民族大学体育非遗课程的开课时间、课时及课程形式都比较合理,见表4。
表4 各项目具体开课情况
(1)湖北民族大学体育学院举办2018肉连响进校园,聘请传承人刘守红为体育学院肉连响指导老师。民族传统体育作为湖北民族大学体育学院的主要学科,一直以来在民族体育竞赛和民族体育传承等方面走在同类院校的前列。近年来,体育学院积极将恩施州一些优秀民族体育文化引入到校园中,尤其是一些高级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体育学院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为主旨,对来凤县的摆手舞和利川市的肉连响两个项目的校园传承做了大量工作。在传承人与体育学院的多次交流后,肉连响的多位传承人在走进了湖北民族大学,进行肉连响的推广[5,6]。2018年6月,湖北民族大学体育学院筹备开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肉连响进校园活动,活动在大学生广场隆重举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刘守红携部分传承人来到湖北民族大学,学校、学院以及文体局的部分领导和体育学院的学生参加了此次活动。活动在精彩的肉连响表演中拉开序幕,紧接着湖北民族大学领导和文体局领导分别发表重要讲话。紧接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刘守红发言并向在场各位介绍了肉连响的艺术发展、表演形式。最后,由体育学院学生宣读倡议书,呼吁我们弘扬民族精神,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开幕仪式结束后,刘守红对现场的学生和老师进行现场教学,气氛十分活跃。活动中,体育学院聘请刘守红为湖北民族大学体育学院肉连响指导老师,并颁发聘书。通过这次肉连响进校园活动的举行,对肉连响在湖北民族大学的推广和传承有着重要的作用。
此次肉连响进湖北民族大学是肉连响第一次正式走进湖北民族大学校园,是推进肉连响六进+传承模式的重要一步。这次活动也让湖北民族大学师生第一次零距离接触非遗文化,了解非遗文化的内涵,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通过活动让让更多当代大学生广泛参与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让更多人喜爱非遗文化。利川市民宗局通过指间利川、微信公众平台发布“肉连响”教学视频,湖北省民宗委做了题为肉连响“六进+传承模式”走进大学校园的报道。
(2)湖北民族大学聘请传承人刘守红被湖北民族大学聘为研究员和导师。2019年3月39日,由湖北民族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恩施州民间文艺家协会联合主办,湖北民族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习学社承办的2019非物质文化进校园在湖北民族大学大学生广场拉开序幕。在首期活动中特邀国家级项目肉连响代表传承人刘守红、土家织锦国家级传承人刘代娥及其弟子谭艳华、谭艳宾进步性示范教学。活动中,文学与传媒学院党委书记致欢迎词,著名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专家、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民俗学博导林继富教授等专家学者出席开幕式。开幕式后,国家级非遗项目《肉连响》代表性传承人刘守红在文传学院新闻演播厅向师生讲解、示范了肉连响舞蹈的基本动作和表演技艺,所有同学分批现场实践,氛围十分热烈。来自不同院系现场体验的100余名同学获得由刘守红导师颁发的学员证书。湖北民族大学还将刘守红聘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研究员,并同时聘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习学社的导师。这次次活动目的是使大学生在参与、体验的过程中接触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增强对恩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肉连响的认知与理解,推动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传承。活动中刘守宏表示,愿意通过我们不懈努力与来自全国各地的民大学子一道将恩施州众多的非遗项目传播至全国乃至世界各地,使每一位民大人都成为恩施州的非遗使者及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民族文化传播者。肉连响进湖北民族大学校园活动受到了恩施州社会各级的关注,恩施州州委统战部、恩施州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恩施州文化和旅游局、湖北民族大学等分别进行了题为利川市文化使者刘守宏被湖北民族大学聘为研究员和导师的报道。
与当地相关部门联系与合作,因为各级政府部门是政策的制定者与推行者,能更好的推进学校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起着不可替代地作用。高校管理部门是推进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的中坚力量,是践行者与传播者。地方政府要与学校积极合作,共同协作推进校园文化的传承工作的推进,双方优势互补,协同共建,资源共享,使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在高校发挥出最大的职能。
在高校建立较好的传承基础环境有利于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发展。高校大力建设举办传承与发展的活动,是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重要形式,能很好的提升校园文化氛围。首先,可开展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文化知识讲座以及举办文化街,大幅度提升学生的知晓度,也能让学生真真切切的参与进来。此外,还可以进行专场表演,冲击学生的视野,使其能更多地深入去了解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族魂,增强其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促使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其次,学校可以设立一个专职部门,来组织建设及其进行更加系统化管理发展。学校图书馆以及校园信息网络平台是学生活动课外知识的宝库,要充分的应用好这一媒介,增加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藏书,更要加强数字化信息资源库的建设,便与师生学习吸收文化。此外,还要大力鼓励学生兴趣爱好的发展,进行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生社团的建设,促进学生自发的进行学习宣传与研究。因此,加强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氛围的建设,能很好的加强师生对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程度,有利于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的的传承与发展。
传统体育课程比较单一,教学模式陈旧,长期依旧学生会乏味,失去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在体育课程中增设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有利于加强课程的新颖性,刺激学生视觉,激发起对体育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此外,还可以在传统课程中穿插进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推动课堂课被动型,让学生积极主动起来去学习,能带动整体课程的氛围,有助于学习效果的提升。
学术研究是对校园体育类非物质文化文化传承的理论指导,在校园工作的开展中,传承路途复杂而坎坷,就会出现停滞不前的情况,因此学校应设立专门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创新发展基金课题,激励教师学生科研人员积极参与进来研,对学校的传承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一些棘手的问题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的课题开展,对建设科研型大学有着促进作用,同时也提升教师科研能力以及提升高校教师团队协作能力、提升学生的科研能力以及学习创新能力、加强学生对体育类非物资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与爱国热情等。此外,设立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金课题,有利于对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多方面、多层次、科学化技能与知识方面的研究,为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的传承与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目前湖北民族大学拥有的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有高脚竞速、陀螺、武术、摆手舞、肉连响、蹴球、押加、舞龙等9个项目,学校对于体育类非物质文化传承的方式主要包括竞赛传承、课程传承以及校园活动传承3个方面,学校对体育类非物质文化的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为了进一步促进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未来湖北民族大学应从构建相关管理部门与学校的合作机制、营造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氛围、体育课程中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增设、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基金课题的开设等方面进行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