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巧月 潘 莹 许云清 郭志旺
乡村医生队伍是我国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三级网的“网底”,更是贫困人口的健康“守门人”[1],在加快补齐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短板,守卫广大农村居民身体健康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我国乡村医生队伍建设成效显著,但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日益深化和“健康中国”行动的持续推进,乡村医生的职业水平已经不能满足农村居民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乡村医生队伍存在数量不足、年龄结构老化、学历偏低、服务水平不高、职业认同感低下、继续教育有待加强、执业(助理)医生少、后继乏人等问题[2-3],乡村医生队伍建设亟待提高,提升乡村医生岗位吸引力变得尤为重要。
根据《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2020》公布的数据,截至2019年年底,全国村卫生室人员144.55万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43.55万人、乡村医生79.21万人,平均每村乡村医生和卫生员数1.58人,每千农村人口乡村医生和卫生员数0.91;截至2015年年底,全国村卫生室人员144.77万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30.99万人、乡村医生96.25万人,平均每村乡村医生和卫生员数1.78人,每千农村人口乡村医生和卫生员数1.07。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2019年执业(助理)医师人员只占到村卫生室人员总数的30.1%;2019年相比2015年全国村卫生室人员数减少0.22万人,人员数量少且呈下降趋势;2019年相比2015年全国乡村医生数减少17.04万人,乡村医生流失严重。此外,截至2019年年底,乡村医生35岁以下的仅占4.9%、55岁以上占比37.7%,人员老龄化严重;学历为大专及以上的仅为7.0%,学历偏低。这与《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中要求的“到2020年,每千常住人口基层卫生人员数达到3.5人以上,原则上按照每千服务人口不少于1名的标准配备乡村医生,每所村卫生室至少有1名乡村医生执业”和《全国乡村医生教育规划(2011-2020年)》中要求的“到2020年,大多数乡村医生具有中职(中专)及以上学历,其中高职(专科)及以上学历者占相当比例;乡村医生力争总体具有执业(助理)医师资格,基本实现乡村医生队伍向执业(助理)医师转化”的目标相差甚远。
乡村医生的地位随着医改的深入不断提高,国家相继发布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基层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完善,乡村医生的待遇和保障也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促进了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的发展。目前国家出台的有关乡村医生的政策文本,多围绕加大乡村医生培养培训力度、提高乡村医生福利待遇、保障乡村医生合法权益、拓宽乡村医生发展空间等方面增强乡村医生的岗位吸引力(详见表1)。
12 2019年7月解决贫困人口基本医疗有保障突出问题工作方案卫生健康委、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医保局、中医药局、国务院扶贫办国卫扶贫发〔2019〕45号规定落实好乡镇卫生院及乡村医生补助经费。持续对乡村医生开展实用技能和适宜技术培训,提高乡村医生常见病、多发病诊治和中医药服务能力13 2020年7月关于允许医学专业高校毕业生免试申请乡村医生执业注册的意见卫生健康委国卫基层发〔2020〕11号关于允许医学专业高校毕业生免试申请乡村医生执业注册的意见14 2021年2月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完善乡村基层卫生健康人才激励机制、加强在岗培训和继续教育、逐步提高乡村医生收入待遇、做好乡村医生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工作15 2021年8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医师法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国家采取措施,通过信息化、智能化手段帮助乡村医生提高医学技术能力和水平,进一步完善对乡村医生的服务收入多渠道补助机制和养老等政策
在高等院校临床医学专业中设置乡村医生培养方向,以乡村医生岗位需要为引领,重构课程体系[4],签订服务协议,对工作期满、表现优异的乡村医生优先聘用到乡镇卫生院或县、市级医院,消除乡村医生执业障碍,打通职业通道。明确乡村医生的人事管理,形成“县管、乡聘、村用”的用人制度,不断充实乡村医生队伍,健全晋升机制,职称晋升政策进一步倾斜,完善职业规划,建立乡村医生成长成材长效发展机制,提升乡村医生的工作满意度和积极性。
依托医科院校及省、市、县级医院的师资力量,全面推进产教融合和校院合作,对乡村医生采取线上线下培训、临床进修、病例研讨、对口支援、驻村帮扶等多种方式,持续提升乡村医生的执业能力和服务水平,帮助乡村医生顺利通过执业助理医师和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培养“小病善治、大病善识、重病善管、慢病善管”的乡村全科医学人才[4],提升乡村医生的价值感和成就感。
对乡村医生培养和聘用提供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依托乡村卫生一体化,强化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供给县乡村统筹,实现城乡公共资源配置标准统一、制度并轨的政策目标[5],加大资金支持力度,配齐基本医疗所需相关设备,加强顶层设计,形成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激励机制,完善乡村医生待遇保障制度和补偿机制,参考大学生村官或乡村教师的工资水平,调整乡村医生的薪酬结构,提高乡村医生的工资收入、社会保险、养老保险、公积金等各种福利保障水平,建立健全乡村医生医疗风险保障机制,提升乡村医生的幸福感和满足感。
加大对乡村医生的表彰力度和政策支持,大力弘扬乡村医生扎根基层、服务基层的奉献精神,完善医学生思想教育体系,将扎根基层、服务基层的精神融入到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培养中,加强其职业认同教育,强化其服务基层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增强本土化培养学生扎根基层、服务农村的自觉性和坚定性[6],增强医学生奉献基层的使命感,提高医学生毕业后从事乡村医生工作的稳定性,形成全社会关心、尊重乡村医生的良好风尚,增强乡村医生的职业认同感和荣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