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青田籍华侨与侨乡文化的互动与变迁

2022-01-12 06:32韦丹辉
八桂侨刊 2021年4期
关键词:青田侨乡华侨

韦丹辉

(丽水学院,浙江 丽水 323000)

侨乡文化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产物,侨乡社会最重要内涵特征就是侨乡文化。侨乡文化的形成是一个包含动态过程的概念,一般来说,海外华侨华人与家乡(侨乡)始终会保持持续互动的状态,在侨乡与海外华侨华人持续互动的过程中,贯穿着侨乡文化的形成、演化、强化过程。侨乡在向海外不断地输出地域文化和中华传统文化的同时,也不断地接受由华侨、归侨传入的海外文化元素,这些“内输”的文化因素逐渐形成特有的侨乡文化①林勇主编:《华侨华人研究报告2013—2014》,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5年版,第52页。。近年来,有关华侨与侨乡文化的研究不少,特别是针对福建闽南、广东潮汕、五邑等中国传统侨乡的研究,探讨了侨乡文化的当代价值,体现了华侨与侨乡经济关系的重要联系②相关研究有:李玉茹:《试论涉侨文化的当代价值——以闽粤侨乡为案例的研究》,《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17年第1期;张应龙:《输入与输出:广东侨乡文化特征散论——以五邑与潮汕侨乡建筑文化为中心》,《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6年第3期;章志诚:《温州历史上对外开放与温州人走向世界》,《八桂侨刊》2013年第2期。。但就侨乡与华侨之间互动发展探讨不多。特别是缺乏一种对侨乡不同阶段侨乡文化的比较研究,本文以浙江省青田侨乡为例,探讨不同时期青田籍华侨与侨乡文化之间发展与变化特征,试对当代华侨与侨乡文化新变化进行总结。

青田县是浙江省著名侨乡,已有300多年的跨国移民历史,经历了三次不同时期的移民高潮。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青田人移居海外步伐加快,使青田成为知名的新移民侨乡。统计显示,自1986—2008年间,青田县共批准出国290 649人③夏凤珍:《互动视野下的海外新移民研究:以浙江侨乡发展为例》,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年版,第35页。。其中超80%分布在欧洲,分布最多的是在欧洲的法国、西班牙等国家。2008年法国华侨华人有60多万,其中浙江省约占60~70%④中国评论新闻网:“社团致信法总统萨科齐吁革新无证华人政策”,http://news.hexun.com/2008-01-26/103282485.html。2011年意大利华侨华人约为21万,以自1990年代从浙江来的新华侨华人占据主体地位①《世界侨情报告》编委会编:《世界侨情报告2011—2012》,暨南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67页。。2016年西班牙旅西青田籍华侨华人有11万余人,约占旅西华人总数的35%②世界浙商网:“天了噜,有11万青田人在西班牙闯天下,新年要有新突破!”,http://www.zjsr.com/zshw/201601/t20160113_155671.shtml。数据显示了改革开放以来青田人移民欧洲的集聚现象。青田人移居海外,对青田侨乡文化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尤其体现在青田经济、文化以及对外交流等方面。侨乡与移民两者是不可或缺、彼此联结的关系,体现在不同阶段移民流出与华侨带入外部文化的动态历程当中。

一、单向式流出/流入的侨乡文化(1949年以前)

青田人出国最早可以追溯到17、18世纪,青田人从西伯利亚前往欧洲贩卖青田石。民国时期是青田人出国的第一次高潮期。据统计,民国时期旅居欧洲的青田人达1.7万左右③《青田华侨史》编纂委员会:《青田华侨史》,浙江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15页,第17页,第7页。。这一时期,青田人以远赴异国谋求生计为主,侨乡文化特征主要是远在他国的青田人不断地将谋生所得运送回乡,支援故乡亲人生计。

(一)移民特征:华工、“图书客”及青田石

这一时期,青田人出国无外乎小贩、华工这两种类型。青田石和青田籍华侨之间有着特别的联系,李明欢教授认为“青田石雕”的象征意义在当时社会产生极大的影响④李明欢:《战关中国人移民西欧历史考察》,《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9年第3期。。有关青田人在欧洲贩卖青田石致富的传闻刺激了当时生活困苦的青田人,催生他们追随前辈乡亲出国淘金的想法,“于是大家想发洋财,一个个都冒险出洋了,不到十年,青田人便布满了全欧。”⑤乔琪:《海外的青田人》,《侨声》,第四卷第九期,第63—64页。带着青田石出洋的青田人被称为“图书客”,即背着青田石雕远涉重洋贩卖石雕工艺品的青田人。在欧洲,行商小贩成为他们最主要的谋生手段,主要兜售儿童玩具、卖领带、卖皮夹,这些小东西充斥着浓重的东方色彩以吸引欧洲人的目光⑥李星可:《青田小贩》,《大风旬刊》,第二十四期,第752页。。无疑,在欧洲各地充当小贩的青田人生活是极端艰辛的,但正是他们极其耐苦坚忍的精神使他们在国外生存下来,得以留居欧洲各国。青田石成为青田人出国的资本和输出海外的最重要物资,据当时留学生陈里特对1927—1933年在莫斯科、德国、荷兰、法国的276位青田籍华侨的调查,其中石雕艺人占11.2%⑦《青田华侨史》编纂委员会:《青田华侨史》,浙江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15页,第17页,第7页。。

赴欧华工是青田人出洋的另一主要原因。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英、法、俄等国相继在中国招募华工担任战场上的后勤工作。1917年浙江省招募了赴欧华工2 000余人,其中绝大多数是青田人,他们被分到法国修建工事,战争结束后,幸存的劳工大部分定居法国以及德、荷、意等欧洲各国。他们开始了在异国谋生,从事拎卖小商品、进工厂务工、当餐馆服务员等职业,完成他们从华工向华侨的转变。除了一战华工,还有一些青田人冒险来到欧洲以后,没有更可靠的求生手段,只能从事“采矿、伐木、铁路、码头之搬夫、清道夫及少数工厂中之机器等工作”⑧陈里特:《欧洲华侨生活》,海外月刊社,民国二十六年(1937),第72页。诸类的劳工工作。

民国前期有超4 000名的青田人奔波于海外19个国家⑨《青田华侨史》编纂委员会:《青田华侨史》,浙江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15页,第17页,第7页。。有关他们在国外的种种传闻以及海外归来带回的“番邦银”和洋货更激活了县人出国谋生的念头。青田人凭借自己在海外独特的生存方式,充当小商贩和个体劳动者,完成他们在国外的华侨资本的原始积累。职业也由行商小贩发展到坐商,其后,更成功的青田籍华侨甚至在国外开设了杂货店、批发店、中式餐馆以及面粉厂、皮革厂等小企业。

综上,该时期青田侨乡对海外的输出包括人的输出(小贩、劳工)与物的输出(青田石)。青田石充当了青田人移民的物资基础,行商小贩与劳工是青田人早期在海外奋斗的最主要方式。

( 二)侨乡文化输入特征:洋房、洋货、洋媳妇

1912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的这段时间是青田人移民海外的第一次高潮期,光是前往欧洲的青田人就达1.7万人之多。早期青田人带着海外淘金的强烈愿望出国,根据青田县侨联1992年对全县17个乡镇161名老归侨的调查,他们在国外创业拼搏的时间大多为6—15年①《青田华侨史》编纂委员会:《青田华侨史》,浙江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21页,第160页,第162页。。这些在欧洲各国充当苦力和行商小贩的青田人,虽然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但仍然凭借自身顽强的意志和善于捕捉商机的经营手段,逐步从小商小贩转化为坐商并做起进出口贸易,有些成为皮件皮具业制造商,由青田人开办的水手馆、栈房、理发店、中餐馆等服务行业也迅速兴起。积累了个人财富的青田移民没有忘记故乡,绝大部分华侨仍把自己看作是异国他乡的“过客”,落叶归根仍然是大部分华侨最终的选择,正是这批老侨给青田输入了第一批洋文化。

其一,中西合璧的民居文化。传统的“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这种故土情节在华侨心底根深蒂固,加之早期华侨多为家庭男性独自出洋,妻儿父母留守家乡。因此,他们行走海外各国,稍有收获立刻返回,将所挣外币换成银圆,携带积蓄衣锦还乡,或买地购房,或回乡办实业。如雅林村的吴某和山炮村的高某回国后在温州开办钱庄,置办房产,举家迁往温州②《青田华侨史》编纂委员会:《青田华侨史》,浙江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21页,第160页,第162页。。更有华侨回乡建造起侨资楼,它们的一大特征就是中西合璧,虽然民居还是传统中式为主,但代表海外文化的建筑元素在民居中得到普遍运用。青田方山乡龙现村的“延陵旧家”是吴乾奎故居。吴乾奎,名仲奇(1873—1937),字乾奎,方山乡龙现村人,当地知名华侨先驱。1905年,他贩茶到比利时布鲁塞尔,后赴美国经营石雕。他在海外奔波22年之久,1927年回国,相继在瑞安、平阳、永嘉三地购置300余亩田地,并在家乡龙现建造了这座737平方米的“延陵旧家”③中国侨网:“青田华侨先驱吴乾奎:身在海外心在家乡”,http://www.chinaqw.com/gqqj/2017/06-09/146416.shtml。此建筑建于1930年,为三合院式,由照壁、门楼、宅楼和厢房等部分组成。这幢老房子的门楼设计成三角顶,顶部中雕有“地球”,门柱可见“花旗”图案,门楼两侧各设一个冲天铁栅窗。主楼有白色的罗马柱,正中设醒目的“海外观光”牌匾,房中处处可见西洋元素。整座房子外形按照欧美建筑风格设计,内部结构则采用传统建筑结构,使新居成为中西合璧的欧美式小“洋房”。19世纪末从欧洲回乡的青田籍华侨把在欧洲看到的建筑样式引进家乡,并与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相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西合璧的建筑群,如红富垟村“裕堂别墅”、山口村“花旗街”,这些建筑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成果,成为侨乡最独特的华侨文化。

其二,教堂与基督教文化流传。基督教在19世纪传入浙南各地,青田县因为有众多海外移民分布在欧洲基督教国家,这些华侨早期生活艰辛困苦,为更好地适应欧洲社会,对基督教宣扬的平等、博爱、自由的教义更容易接受,不少人都成为虔诚的基督徒。这些华侨平安回到家乡后,延续笃信基督教的宗教信仰,纷纷慷慨解囊,为扩大家乡教会规模和新建教堂出力。现在,青田乡间仍散布有多处西式教堂建筑,也成为西方文化跨区域的典型景观。

其三,洋货、洋钱、洋媳妇。旅居海外的青田人省吃俭用,从不敢忘记在家乡留守的父母、妻儿,很多华侨想方设法从国外给家乡父老寄带财物,回乡的华侨更是尽量地带回在海外挣下的财产。在青田可寻觅到诸如各国的旧币、使用过的邮票、明信片、照片、老式电话机、皮箱、西式服装等洋货。这些生活物品,还原了老华侨给家乡带回的异乡文化。除此,洋媳妇的出现可称为青田人东西方文化交流中最典型的文化现象。老华侨与国外女子结婚的案例常有出现,如青田胡车村的胡进林娶了意大利妻子,并生有两个混血儿子。阜山乡周宅村周炳仁早年在德国时娶了德国科隆的犹太人为妻,并生了三个孩子。甚至20世纪三四十年代青田还有很多在国内国外各有妻子、儿女的“双边”家庭情况④林明江主编:《钱江侨杰数风流:浙江归侨口述录》,中国华侨出版社,2009年版,第57页。。据统计,1946—1947年,随夫来青田的外籍妇女达112人⑤《青田华侨史》编纂委员会:《青田华侨史》,浙江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21页,第160页,第162页。。在山城青田出现那么多的异国婚姻家庭,这在中国其他侨乡还是很罕见的。

二、双向式流动初期的侨乡文化(1979—2000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半个多世纪里,受国内外形势变化影响,青田人移居海外曾一度锐减。直到中国改革开放之后,至20世纪90年代,青田人移居海外进入第二次小高潮。据统计,2000年全县获准出国的人数达29 980人,是前30年年均的1 199倍。1991—2000年,共批准出国117 476人①《青田华侨史》编纂委员会:《青田华侨史》,浙江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83页,第115—116页,第120页,第122页。。这一阶段,青田人往返于国内外的频率更加频繁,华侨与侨乡之间的联系也开始发展成为双向式流动的形式,青田人从家乡输出艰苦创业的手工艺、小商品,同时也把更多的国际资源引回到故乡,发展家乡建设。

(一)移民的阶段特征:三把刀、义乌商品出口

从业多样化是改革开放以来青田人移民海外最重要的变化。海外的青田人从之前贩销石雕和行商小贩型经济逐渐转变为服务业、商业和实业的多样性经济。20世纪80年代对6 604位华侨进行调查,发现从事餐馆服务业占39.7%,皮革业4.8%,行商小贩占0.39%,科教文卫业0.89%,在校生13.3%;而在1992年对约3万海外青田人的职业抽样调查,从事餐馆业的占到70%,从事经贸业占12%,杂工4%,皮革业3.6%,服装业3.3%,科教文卫占0.96%②张秀明:《改革开放以来青田人的跨国迁移活动及海外青田人对青田的影响》,《东南亚研究》2005年第3期。。数据展示了海外青田人在改革开放初期职业变化的情况,餐馆业一直是海外青田人最容易进入的职业,1990年以后,从事经贸业的青田人有所提升,皮革、服装等传统加工业比例下降。

1.“三把刀”闯天涯的青田人

改革开放以来,出国的青田人已不再是往昔以农民、手工业者为主的低文化人群,众多商人、工人、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等职业人员也加入出国行列,多元化职业身份结构群体汇聚各种不同领域的人才,使青田人在海外的创业更具竞争力。“三把刀”(菜刀、缝纫剪刀、理发刀)成为改革开放之初青田人走进欧洲市场的底气所在,特别是中餐业的发展,在20世纪90年代获得极快速的增长。早在民国时期,靠行商走贩与劳力积累了一定资金的青田人就开始投资兴办中餐馆,因为相对于其他行业,中餐馆投资成本较小,依靠自家人的辛苦劳动就可以经营。改革开放以后,青田人通过各种渠道大批涌向海外,中餐馆是这些新华侨就业的主要岗位。中餐馆对青田人有多重要,据调查显示,2003年旅荷青田籍华侨约1.2万人,75%从事的职业跟中餐业相关;2006年西班牙青田籍华侨约5万人,其中40%与中餐业相关;在葡萄牙,共有约300间中餐馆,大多为青田人所开。20世纪90年代青田人来到意大利后,中餐业更是遍地开花,整个意大利中餐馆达1 000家以上,其中更少不了青田人的踪迹③《青田华侨史》编纂委员会:《青田华侨史》,浙江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83页,第115—116页,第120页,第122页。。这些中餐馆成为青田人向欧洲人传递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窗口。

皮革业与服装业是青田人来到欧洲后加入的另一主要职业。意大利和法国是主要的皮革产品产地,皮革制造所需技术简单、资金投入小,很快吸引了青田籍华侨的进入。他们以制造人造革皮革产品为主,很快在意大利和法国的皮革业中占据一定份额,20世纪50年代青田籍华侨在意大利各城市开设的皮包批发公司、皮业工场、皮包店和皮包摊贩就达47家之多。到90年代,据称华人制作的精美皮包已占领法国皮革市场20%的份额④《青田华侨史》编纂委员会:《青田华侨史》,浙江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83页,第115—116页,第120页,第122页。。继皮革业之后,服装加工业发展较快。21世纪初,西班牙主要服装加工业城市桑达哥洛马、马达隆和桑巴德尔地区约有5—6千青田人从事服装加工业⑤《青田华侨史》编纂委员会:《青田华侨史》,浙江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83页,第115—116页,第120页,第122页。。此类加工业结合服装制造业构成新华侨到达欧洲的又一重要从业选择。

2.义乌小商品与商贸业发展

商贸业的发展得益于中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与义乌国际小商品城的发展息息相关。1990年前后,距离青田不算远的义乌已经发展成当时全国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青田人很快嗅到了小商品带来的商机,利用从国内运出的中国特色小商品,开设特色小超市。这类小店被称之为“百元店”,专门销售各种价廉物美的日用百货。在西班牙,这类由青田人经营的小店数以千计,遍及西班牙各大小城市,批零兼营,机动灵活,成为西班牙街头巷尾热门的购物小店。同样类似的还有葡萄牙的“三百店”,巴西“礼品店”等,这些经营品种丰富、价格低廉、款式时尚的百货业成为青田人在海外职业转变和经营范围拓展的新领域。

(二)侨乡文化发展特征:外汇、侨资、欧式生活

改革开放以来,青田人国内外的往来变得更加频繁,侨乡因为这些遍布全世界120多个国家的华侨华人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1.山区里的外汇大县

青田人趁着时代的机遇,创造了国际贸易和经商的奇迹。到2009年,全县至少有5万多人从事国际贸易,国内还有近10万的青田商人。庞大的贸易军团为青田县带来可观的“华侨经济”。据报道,青田这个山区小城的侨汇1980年是428万元,1986年增至989万元①青田县志编纂委员会:《青田县志》,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655页,第653页。,到2000年,已达到2.27亿美元②新华网:“认为国外挣钱容易福建青田人走出国门赌明天”,http://news.sina.com.cn/o/2006-08-22/11269817946s.shtml。这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小县,以往被人称为“浙江的‘西藏’”,一直到1997年才脱贫,但因华侨经济而被人们改叫“小香港”“小欧洲”。侨汇不仅带来经济收入的快速增长,生活方式也产生了较大变化。在这个小城的咖啡馆、酒吧里,使用欧元消费,人人司空见惯,甚至在普通菜市场里,也会见到来自各国的硬币。

2.侨乡慈善事业发展

富裕起来的青田籍华侨永远惦记着家乡父老,他们乐于回乡捐资兴办家乡教育、卫生、交通事业及其他公益事业。据统计,青田籍华侨回乡捐资数额1960—1966年共5.8万元,1967—1976年增至33.17万元,1981—1987年共捐资218.5万元③青田县志编纂委员会:《青田县志》,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655页,第653页。。青田小城中许多标志性的建筑,如县侨联大楼、山汤公路、太鹤公园、华侨饭店、青田中学“三渔礼堂”、方山中学教学大楼等都获得过华侨的捐助。从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从青田县城到农村的交通、通信、教育、卫生、基础设施、旅游景点等皆因华侨的捐赠而大为改善。1999年,青田县慈善总会成立后,海外青田籍华侨更是普献爱心,积极捐赠。这些华侨捐赠的善款被用于救助遭遇洪水的受灾群众、资助贫困学生、设立敬老基金、捐赠福利院、成立助学基金会等公益项目。

3.回乡投资热情高涨

华侨回乡投资创业由来已久。早期出国的华侨在国外获得成功之后,就有一些华侨尝试回乡投资。如新中国成立初期,归侨、侨眷在青田创办的青田籍华侨造纸厂、华侨餐馆、华侨洗染公司等企业,但数量不多,经营效益有限。20世纪90年代以前,青田籍华侨大多倾向于以捐赠形式为家乡建设出力,直至2000年前后,青田对侨资的利用才开始向投资创业转变。1998—2002年5年间,青田籍华侨在家乡的投资达到15亿元之多,比重最大的是旅店饮食、金融保险、邮电运输和旅游业等服务性行业。此外,参与青田城市建设,投资兴建新城区项目,如新世纪大厦、辰光大厦、江南大厦、华光大厦等项目。更多的华侨乐于回乡创办加工企业,与自己在海外的商贸生意形成联动经营,至2003年,大约创立了60多家加工企业,以做出口产品为主。也有一些华侨看到了兴建小水电站的资源优势,投资小水电,共建造了72座小水电站④任幸芳:《论侨资与侨乡青田经济的发展》,《丽水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可以说,21世纪初期是青田籍华侨回乡投资创业的启动期,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以及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侨资与华侨创业开始成为青田县经济增长的一个新亮点。

三、双向互动型阶段的侨乡文化(2001年以来)

2001年以来,青田人每年移居海外的步伐有所减缓。但青田人在海外的拼搏进入新的阶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青田籍华侨华人抓住机遇,在海外各地艰苦创业,建立了包括餐馆业、加工业、服装百货业和国际贸易等多元化的产业体系。更多的青田籍华侨意识到依托国内经济快速发展的契机,回乡参与国内经济建设,以获得新的发展的机会。

(一)青田人移民新特点:多元经济结构、华侨回流

青田人海外移民的传统侨居地是欧洲,其次是亚洲和美洲。改革开放以来,非洲和大洋洲也成为青田人海外发展新的热门地区。青田海外移民形成了以欧洲为轴心,向全球124个国家(地区)辐射的分布新特点(见表1)。欧洲仍然是青田籍华侨华人最集中、最稳固的侨居地。最新的数据显示,全欧洲汇集了超20万的青田籍华侨华人,其中,居住在西班牙的青田籍华侨华人达11万余人①世界浙商网:“天了噜,有11万青田人在西班牙闯天下,新年要有新突破”,http://www.zjsr.com/zshw/201601/t20160113_155671.shtml,居住在意大利约8万人②欧洲中文网:“意大利青田同乡总会罗马举办2019新年团拜会”,http://www.europacn.com/news/detail/id/1924/cate_id/49.html,居住在法国的超过1万人③搜狐网:“法国总统携第一夫人访华,翻译员竟是这个青田94年女孩!”,https://www.sohu.com/a/216553506_699278,另有分布在德国、奥地利、荷兰等国家,以及“一带一路”沿线诸如匈牙利、保加利亚、塞尔维亚、斯洛伐克等国家④刘淑芳,叶礼标:《中东欧的“青田现象”》,《丽水日报》,2018年6月21日,第A06版。。这一时期,青田人出国目的十分明确,就是为了赚钱致富、扎根外国。

表1 各大洲青田籍华侨华人分布情况一览表

1.多元经济结构的形成

新时期青田籍华侨华人基本上都是在中国改革开放时期长大的年轻人,文化水平普遍有所提高,且出国前职业多样化,这种年龄、文化、职业上的优势更有利于他们在海外开展创业。并且从目前青田籍华侨华人在海外的职业分布来看,多元化职业身份结构使他们得以更快速地找到适合自己的创业项目,得以创造出更好的生存空间和快速地融入当地社会。这正是2001年以来青田籍海外华侨华人涌现出越来越多精英的重要原因所在。当前,青田籍华侨华人在海外的职业结构已经形成了多样化的格局,传统的中餐业、皮革与服装加工业虽然仍是海外华侨华人重要的职业类型,另外,现代商贸业,以及一些新型的行业,如房地产、建筑装修、旅游等产业,特别是国际贸易业兴起,使青田籍华侨华人的经济发展进入了快车道,新兴行业已经在青田籍华侨经济总量中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

新时期青田籍华侨华人在经济发展中所体现出来的最重要的特征是华侨经济与中国经济的联系愈加密切。改革开放时期出国的青田籍华侨,他们的创业历程很多时候都与中国有着紧密的关系。以皮革及服装加工业为例,很多华侨都借助国内招商引资的契机,回国投资设厂,在国内建立自己的生产基地,利用中国的原料及劳力,生产布料服装出口。遍布青田人旅居地的“百元店”“礼品店”等零售商店,绝大部分都是依靠从国内特别是义乌小商品批发市场进口的中国产品。据称,一年平均有近10万人次海外侨商与义乌有经贸往来,侨商年采购贸易额约占义乌市场出口额的六成以上①搜狐网:“义乌外贸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情况?”,http://www.sohu.com/a/85295560_372753。青田往来义乌十分便利,青田籍侨商更是充分利用义乌这个出口大市场来打造自己在海外的贸易业。据报道,2010年前后,青田籍华侨专门从事国际贸易就达5万余人,年贸易额超过100亿美元②浙江省归国华侨联合会:“青田县委书记徐光文:侨乡青田有个‘世界梦’”,http://www.zjsql.com.cn/index.php?m=content&c=index&a=show&catid=33&id=15573。

2.传统中国文化在海外的交流与传播

青田人拼搏奋斗在海外,仍难忘家乡传统文化,在创业之余,还组建专门队伍开展对青田传统文化的交流。2009年在西班牙巴塞罗那,青田籍华侨组成了“欧洲青田鱼灯队”,参加“中西建交30周年暨青田民间艺术大展演”,还邀请意大利利伟松武术馆率11名意大利学员,专程到青田学习青田鱼灯舞表演技艺。此后,青田鱼灯舞得以在2011年远东国际电影节、2014年“中意文化年”、意大利米兰世博会中国馆日等舞台表演③徐啸放,王丽:《青田鱼灯舞天下第一“鱼”》,《今日浙江》2015年第15期。。在西班牙,越来越多与中国有关的各种节日被引进,尤其是中国春节,更是作为一个极具异域魅力的节庆活动,吸引着西班牙当地人的参与,这种庆贺中国新年的活动大多是由当地华人团体与政府及使馆方面共同促成的,是最具体的多样性文化交流的象征。

(二)互动型侨乡文化的形成:华侨回流、创业和山区里的洋世界

2001年以来,青田县经济增长中“华侨”因素益显亮眼。首先是体现在全县外汇持续增长上。2001—2009年间,青田县外汇收入呈快速增长趋势,截至2011年底,全县金融系统存款余额为238.02亿元,其中,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达165.28亿元,外币储蓄存款总额居于全国县级前列④浙江省归国华侨联合会:“青田县委书记徐光文:侨乡青田有个‘世界梦’”,http://www.zjsql.com.cn/index.php?m=content&c=index&a=show&catid=33&id=15573。在侨乡龙现村更是设立了一个村级外币代兑点,以方便这个全村近一半人在国外经商的农村进行个人外币兑换业务。“浙江青田县方山乡龙现村外币兑换点”成为中国第一家村级外币兑换点。仅2014年全年就发生2 900多笔交易,交易金额超过408万美元⑤许正中,王丕屹,徐蕾:《青田农妇也是炒汇高手》,《人民日报海外版》,2015年02月18日,第07版。。

(三)华侨回流与山里的进口商品贸易

“侨行天下”是青田最大的县情和重要的资源优势。青田县注重通过强化为创新服务,精心搭建平台推进华侨回流创业。近几年以来,青田县通过深入实施“华侨要素回流”工程和“青商回归工程”,吸引侨资、侨智回流,并在当地创造了令人瞩目的华侨经济。统计显示,目前,青田籍华侨回国投资人数已达10万人,投资与贸易资金规模达2 000多亿元,累计捐赠社会公益事业资金3亿多元⑥中国新闻网:“浙江青田10万华侨‘踏浪’返乡”,http://www.chinaqw.com/qx/2018/08-23/199680.shtml。其中“青田侨乡进口商品城”无疑是一张最亮眼的名片。开业以来的进口商品城成绩斐然,即2015年开业的侨乡进口商品城销售额从当年的2亿元已经增长到2017年的10亿元。2018年11月17日,汇聚了30多个国家750多名参展商和全国各地2 200多名采购商的“首届华侨进口商品博览会暨青田进口葡萄酒交易会”顺利召开,为期3天的展会共有来自欧美及大洋洲国家的404个酒庄前来参展,展出商品有1万多种进口葡萄酒、5万多种进口日化商品⑦搜狐网:“青田太震撼了!人山人海,火爆壮观,还有外滩美景……”,http://www.sohu.com/a/276195959_704537。青田县政府对进口商贸业的前景则更乐观,畅想把青田打造成中国进口红酒集散中心、世界红酒中心。现在在浙西南的这个侨乡小城中,可以体验到在进口商品城购“洋货”,在“侨家乐”品红酒咖啡、吃西餐,在小城中欣赏欧陆风情的侨情风貌。山沟沟里的青田县已经成为“青田洋货、世界超市”的特色旅游点。

新时期背景下青田籍华侨回流,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叶落归根,而是走进双向协同发展的共赢道路。现在回国投资的青田籍华侨,带着从国外拿到的国外品牌总代理回来投资创业。他们更像“两栖人”,兼顾着国内外两处的经营,一方面,借助于青田良好的营商环境和便利的涉侨服务,利用政府搭建的商贸平台来实现自身的事业转型;另一方面,通过兼顾进出口贸易,开拓自己在国内外双边的事业。在青田,有很多华侨老板,在青田经营西餐厅、国外经营中餐厅,在青田经营进口商品、国外批零中国出口商品。更多的青田籍华侨现在已经从青田起步,拓展向更广阔的国内各大城市的市场,实现事业上的腾飞。

四、结论

青田作为一个有着悠久海外移民历史的老侨乡,即保留着传统侨乡文化的特征,又具有新时期背景下新移民侨乡发生的新变化。青田县作为持续至今的新侨乡,经历了三次不同时期的移民高潮,华侨华人与侨乡的联系保持不断。在现今青田县唱响“华侨回流”的历史潮流中,新生代的海外华侨华人与家乡的往来更为密切,侨乡已经成为青田籍华侨华人寻求职业转型、开拓创业的新热土。概言之,青田籍华侨与侨乡文化之间的互动与变化包括以下几方面。

1.侨乡文化由以流入为主向互动型流动的变化

国内现存各地的老侨乡,基本上都面临着同样的一种情况,老一辈的海外华侨华人因为移居海外时间较长,个人层面与老侨乡的联系渐渐减弱,老侨与家乡的联系不那么密切了,海外的第二、三代华侨华人与老侨乡的联系就更少了。老侨乡的侨乡文化更多地保存在历史印记中,如分布于闽粤沿海及内陆客家地区,传统侨乡文化一般经历初始阶段靠家乡亲缘纽带谋生,略有所得后汇款回乡赡养家人、盖屋起楼,再到“发达”时投资兴业、回报故里①李明欢:《弘义融利:华侨华人与侨乡关系若干思考》,《八桂侨刊》2018年第2期。。传统侨乡的地方经济中带有很明显的华侨特色。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传统老侨乡与第二、三代新华侨的新联系已经较少发生,侨乡文化大多停留在历史时期。

青田作为以新移民为代表的侨乡,其侨乡文化有其独特的一面。可以说是经历了侨乡文化由以流入向互动型发展的新变化。青田同样经历过传统老侨乡早期的侨乡文化发展过程,但改革开放使华侨与侨乡的联系更进一步紧密,更甚于把华侨的事业发展也与侨乡经济发展牵连在一起,正是依托于侨乡为华侨创建的创业平台和便利的商贸政策环境,推动在海外拼搏的青田籍华侨得以实现自己事业的转型与创新发展。

2.由移民为主向回流的共赢模式转变

青田人海外移民的目的十分明确,从早期为谋出路到改革开放以后赚钱致富,青田人在海外谋生靠的是吃苦耐劳、勤劳肯干。创业初期阶段他们肯于从事极度艰辛的职业,谋求积累。初有成效后,他们灵活多变,积极创造机会寻求事业发展的多样化。青田人更热衷于寻求家里亲戚的帮助,以务工、探亲等目的取得签证前往亲戚所在的海外国家奋斗。这是青田人出现三次不同时期移民高潮的原因。改革开放以来,青田人的海外移民历程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国内经济快速发展及青田县为华侨回归建立的众多平台成为吸引海外华侨华人回归的动力,华侨回流成为近几年青田侨情新变化特征,这种“回流”并非是指海外华侨华人重新回国安居乐业,而是华侨们把他们在海外的事业带回到国内发展,并利用国内创业的平台来实现自己事业的转型,这种“回流”不同于老侨乡以汇款、捐赠、投资等公益方式对侨乡经济的影响,而是一种共创共赢的全新发展模式。

3.侨乡由依靠侨汇向创造财富的递进转变

侨汇一向是最能体现华侨与侨乡联系的方式。青田县因为拥有侨居在全球120余个国家及地区的34万青田人,一度成为外汇大县,汇款对青田县的经济力量做出了巨大贡献②中国新闻网:“外汇存款余额突破7亿美元浙江青田打造金融强县”,https://www.chinanews.com/qxcz/news/2009/11-23/1979029.shtml。随着2000年以来,青田县政府大力推进“华侨要素回流”工程,青田籍华侨通过“回流”转而实现其创造财富的新模式的转变,青田进口商品城、世界红酒中心等项目的打造为青田籍华侨拓展了更多的创业投资新模式,以青田为起航点和依托,青田籍华侨把自己创造财富的机会拓展向国内各大城市,同此实现自己事业的新突破。

新时代背景下,侨乡如何为华侨及华侨的回流提供更可靠的依托及发展机会,如何打好“侨牌”、做好侨资“回流”则成为现当代华侨与侨乡建设工作中的核心所在。

猜你喜欢
青田侨乡华侨
侨乡古村 夜赛龙舟
我的华侨老师
浙江青田:大山里的“小欧洲”
发挥新侨乡独特优势 助力南通高质量发展
青田有个李秋香
华侨华人贺祖国70华诞: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
海外华侨华人咏盛典
华侨作用下的侨乡建设研究
华侨华人庆“国庆”度“中秋”
“走基层·侨乡行”中央媒体江苏行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