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叶 张美岭 李婷
“以学生为中心”本质是基于大学生需求进行教学设计和实践。党和政府历来重视劳动素养的培育,作为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的劳动教育状况更需重视。通过收集和整理大学生的需求表达,发现大学生对“劳动教育”的需求表现为理论需求、实践需求和文化需求,并据此展开理论育人、实践育人和思政育人的教学设计和实践,有利于大学生劳动素质的提升,在一定意义上实现了教学相长。
一、引言
劳动是人类重要的实践活动,直接决定人类精神世界丰富与否。《平凡的世界》中这样写道:“一个人精神是否充实,或者说活得有无意义,主要取决于他对劳动的态度。”劳动对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而劳动教育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对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党和政府历来重视劳动素养的培育,“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党和国家始终坚持的教育方针。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9月10日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指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充分肯定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为我国劳动教育培育方式指明了方向。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从理论认知和实践促进两个层面对劳动教育如何开展做出重要阐释,为我国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顺利开展绘制了清晰蓝图。
作为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的劳动教育状况更需重视。在党和政府的推动下,我国大中院校分步骤、分批次地推进并开展“劳动教育”课程的建设工作,在教材编写、学术研讨和政策解读上均取得丰硕成果。作为河北省重点建设的骨干大学,河北经贸大学于2020-2021年第二学期(春季学期)首次在全校开设“劳动教育”课程,重点针对2020级大一学生进行素质教育,聘请业内专家进行线上指导和线下研讨、讲座,发掘并引进国内优质教材,构建“理论+实践”双向互动评价机制,为“劳动教育”课程的纵深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过主动报名,笔者成为了“劳动教育”首期授课团队中的一员,直接参与了第一期“劳动教育”课程的线下授课工作。
二、大学生对“劳动教育”课程教学的需求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将人类需求分为七个层次: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知的需要、美的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基于该理论,大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源于其对知识的个体需求。为了提高大学生学习“劳动教育”的主观能动性,在“劳动教育”开课之时,笔者就对172名河北经贸大学2020级学生以“结合自身及周围同学的事例,谈谈高校该如何开展劳动教育”进行了线上需求调研。其中,共有165人进行了需求表达,仅7人未作任何说明,共收集文字资料28957个字,为明确大学生“劳动教育”的需求指明了方向。这些学生对“劳动教育”课程的需求主要聚焦于三个方面。
1.对劳动教育理论知识的需求。
当前,我国各大高校对“劳动教育”的教学尚处于起步阶段,课程体系不完整,劳动教育相关理论课程较少,缺乏系统性、针对性与有效性,大学生无法实现对“劳动教育”理论知识的系统学习。在调研过程中,一位学生直言,“高校应该在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上齐头并进,首先要对学生们进行理论上和思想上的教育,让学生们对劳动有着根深蒂固的认识,明白劳动的必要性。然后应该让学生亲自体验劳动,多开展一些能让学生体验劳动的活动,不能只停留在理论知识上”。
目前,河北经贸大学2020级大学生对劳动教育理论知识的需求主要包括三个方面:①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提高劳动教育课程权重,以实现树立大学生劳动观念,深化劳动重要性的目标;②开设劳动教育系列讲座,让大学生从不同视角来了解劳动相关的知识;③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合理配备师资,探索课程教学方法,做好课程管理工作。
2.对劳动教育实践机会的需求。
劳动教育离不开劳动实践,丰富劳动教育内容与类型有利于大学生快乐劳动。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参与劳动教育实践让大学生收获良多。例如,一位学生坦言:“寒假期间,我积极响应老师号召,积极参加河北省沧州市新华区疫情防控志愿者活动,主要负责全民核酸检测信息录入,电话问询,信息登记,社区巡逻等工作。每日服务从早上八点到晚上八点,总服务登记信息用户每天六百余次。这次劳动让我深刻认识了劳动的重要性,增强了我的集体意识和爱国情怀”。
目前,河北经贸大学2020级大学生对劳动教育实践机会的需求主要包括两个维度: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其中,校内实践应基于高校场域,定期组织集体劳动,让同学们得到了潜移默化的劳动教育,通过自己的实际劳动切身体会到了劳动的价值;拓展线下劳动课,让同学们有机地融入其中,加强同学们对劳动的认识。校外实践包括家庭和社会两个场域,可推进大学生寒暑假家庭实践、假期调研、就地實习、志愿活动参与等活动,让大学生将劳动实践和自身生活密切结合在一起,从而乐劳、爱劳、敬劳。
3.对劳动教育文化建设的需求。
校园文化是劳动教育的重要载体,对于高校开展劳动教育具有重大意义。因此,劳动教育文化建设的立足点是校园文化,重点也是校园文化。通过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和劳动教育融合起来,不仅有利于丰富校园文化的内涵,而且有利于提升劳动教育的知名度。
河北经贸大学2020级大学生对劳动教育文化建设的需求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高校可逐步建设劳动文化育人机制,让劳动风气在校园中弥漫。例如,推动劳动实践活动。另一方面,推进劳动教育与学习教育相结合。考虑到长期以来河北地区都极为重视学习方面的教育,导致忽视了其它方面的教育,所以大学生应该在抓学习的同时,将劳动也抓起来,实现“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三、基于大学生需求的“劳动教育”课程教学设计与实践
“以学生为中心”本质上是以大学生的需求为中心。基于大学生对劳动教育的教学需求表现为理论需求、实践需求和文化需求三个方面,笔者在课程设计上做出了大胆尝试。
1.坚持理论育人,创新劳动教育理论教学内容与形式。
对于劳动教育课程而言,理论学习是重中之重。“劳动教育”教学上始终坚持理论育人,不断创新劳动教育理论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对于大学生转变劳动观念和培养劳动情怀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理论育人具体措施包括:①重视课程建设。河北经贸大学“劳动教育”教学团队通过多方对比选定由赵鑫全、张勇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于2020年出版的《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作为教材,该教材非常重视劳动教育理论知识的传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坚持以教材为蓝本,对大学生与劳动品德、大学生与劳动情怀,以及大学生与创造性劳动重点讲授,符合大学生加强理论学习的需求;②重视劳动教育资源学习与分享。借助学校在正式开课前邀请国内知名劳动教育专家进行“线上+线下”的培训机会,认真领悟劳动真谛,在授课过程中将其传递给莘莘学子,实现“学”与“教”的深度融合;利用课程平台优势,收集其他老师的备课素材,借助互联网渠道多方搜集相关资源,在授课过程中根据章节内容进行有针对性地资源分享,提高大学生的理解力;③重视教学素质的提升。2020年11月17日,河北经贸大学主页显著位置发布了《河北经贸大学关于选聘劳动教育理论课兼职教师的通知》,笔者先后经过“自主申请→学生处遴选→试讲→正式聘请”的流程加入课程教学团队,多次参与“劳动教育”的集体备课,有效提升了对教材的把握能力。
2.推进实践育人,“校内+校外”双渠道探索躬行机会。
对于劳动教育课程而言,实践机会是提升劳动素质的重要途径。河北经贸大学历来重视对大学生劳动能力的培养。这些劳动实践传统为劳动教育课程推进实践育人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实践育人的具体措施包括:①创造条件开展大学生课堂实践。立足于大学生爱好探索和富有好奇的心理特征,结合所在高校实际的教学条件,虽无法进行较大规模的实践活动,但胜在可以利用课堂进行灵活实践。在授课过程中,笔者在大学生与创造性劳动一章中首先引发学生思考“如果给你一张A4纸,你能叠成什么?”而后让学生们拿出一张白纸进行现场手工制作,通过QQ空间、微信朋友圈等多种社交媒体晒作业,最终评出最高人气奖、最佳创意奖和最具挑战奖各10人,丰富了课程内容。②引导大学生反思校内实践。2021年上半年,河北经贸大学实行封校式管理,校内实践成为劳动教育的主战场。河北经贸大学有宿舍文化节、主题团日活动和志愿服务活动等传统活动,“挑战杯”、“创青春”、“互联网+”、市场调查分析大赛、“调研河北”和科研助困等课题机会,为在校生提供了广阔的实践场地。在授课过程中,笔者一方面将知识点与大学生校内传统活动相融合,例如将劳动情怀和志愿服务活动结合起来;另一方面将知识点与大学生科研课题实践相融合,例如将创造性劳动与科研选题创新性结合起来。③鼓励大学生积极开展暑期社会实践。在新冠疫情防治阶段,我国鼓励就地原则,因此以往跨省跨区的大规模实践和专业实习的机会减少。不过,河北经贸大学每年暑假都会定期开展暑期社会实践项目,包括返乡实践故事、“三下乡”、社会实践心得感悟等多个系列。在授课过程中,笔者会分享以往学生参与暑期社会实践在学业和事业上获得的助力,推动大学生积极参与暑期社会实践。
3.强化思政育人,将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起来。
对于“劳动教育”课程而言,文化建设是培育劳动精神的必要条件。习近平指出,“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劳动教育有利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实效性、针对性、吸引力、获得感,落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思政教育则是劳动教育的重要战场。
思政育人的具体措施包括:①紧跟校园劳动文化建设。2021年,河北经贸大学先后举办了“光盘打卡行动”和“劳动文化节”等两项主题活动,通过学生主动参与的方式培育大学生的劳动精神。在授课过程中,笔者将这些劳动文化活动与劳动权益、集体劳动、劳动文化和专业技能进行了紧密结合,启发大学生发挥专业优势,全身心地投入到目标活动中来。②探索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路径。在授课过程中,笔者一方面会有目的地选择与劳动教育课程内容相关的大政方针,将思想政治教育穿插在劳动教育中,做到以思政教育助力劳动教育解读;另一方面,在讲授劳动教育内容的同时,溯源到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以思政教育支持劳动教育。
四、基于大学生需求的“劳动教育”课程效果与思考
通过收集和整理大学生需求,明确大学生对“劳动教育”需求表现为理论需求、实践需求和文化需求,并据此展开理论育人、实践育人和思政育人的教学设计和实践,从不同维度探索教学与科研、教学与实践、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交互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实现了教学相长。笔者认为,基于大学生需求进行教学设计和实践才是真正意義上的“以学生为中心”。
在授课过程中,借助河北经贸大学“劳动教育”授课团队的平台优势,基于大学生需求进行教学探索,笔者在讲授“劳动教育”的时候力求瞄准大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有针对性地设计,该课程获得了学生们的一致好评,实现了课程的主要授课目标。
在课程建设上,“劳动教育”课程纵深发展任重而道远,须在理念上、机制上和文化上进行有益尝试。具体的:在理念上,抱有开放的知识学习态度,勇于借鉴国内外劳动教育的优秀成果和成功经验;在机制上,坚持秉持团队合作的平台优势,创建愿分享、乐分享和勇分享的管理机制;在文化上,推动高校形成爱劳动的校园文化,紧密结合校内外实践机会锤炼大学生的实践能力。
(作者刘叶系河北经贸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社会学博士,研究方向:教育管理、社会政策。张美岭,李婷单位系河北经贸大学公共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