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兵 马晓霞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政策”)的出台,对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家庭校外培训负担提出了严格要求。日常作业的完成情况客观、持续地反映了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依据。多年以来,作业的批改、分析和指导一直由教师完成,其中作业的分析及指导由于每位教师经验和偏好的不同,在形式及效果上存在较大个体差异。“双减”之后,作业布置的质量显得尤为重要。如何通过作业的布置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升教师教学质量,是摆在每位教师面前的问题。
作业质量提升一方面可以减少学生的“海量刷题”的作业负担,从根源上缓解家长送孩子参加校外培训的焦虑;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教师在工作总量增加的同时,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保持合理的工作生活节奏。语文课外作业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延续,是课内知识的向外扩展。质量高的语文课外作业,不仅有助于学生较深刻地理解教材、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及培养技能技巧,还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强化分层意识
1.学校层面:强化分层作业研究。在学科校本教研中,各教研组应加入有效作业的研究,学科干部、教研組长组织教师开发有针对性、层次性的思维训练作业,让作业切实为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能力服务。教师把做题研题作为自己专业发展的主要途径,只有教师跳进题海,学生才能走出题海。作业教研的主要内容为学生的易错点,教师有了自己的解题实践,才会知道学生哪儿容易卡壳,哪儿容易出错,可能会有哪些解法,解题的指导才会更有针对性、实效性。
2.教师层面:加强对学生的分类指导。教师一方面通过教研组活动、学生座谈进一步了解自己布置作业的情况,包括学生完成作业的效率及效果,尤其是完成的时间以及学生对作业的态度和兴趣;另一方面,在班级学情分析上,教师应精准分析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通过家长会、微信群、调查问卷调研学生作业情况,了解家长和学生的实际需求,准确把握学生情况。
二、强化作业形式
“双减”政策指出,教师应当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发挥作业诊断、巩固、学情分析等功能,将作业设计纳入教研体系,系统设计符合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体现素质教育导向的基础性作业。“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所以,老师在布置语文作业时,要充分地注意到语文学习过程中的实践性,开发学生的实践行为,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
在日常教学中,仍不难发现这样的作业设计:重复抄写,机械的死记硬背,枯燥的题海苦练,呆板的知识仿效等,试想,这样的作业设计学生怎能会主动积极、心情愉悦地完成?答案当然是“不”。常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习是枯燥的。一个有责任感的语文老师会把作业的设计与布置当作一份计划书、一个值得研究探索的课题。因此,我们在布置作业时,既要注意学生的差异,满足不同程度学生的需求,更要注意形式的开发,激发不同类型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享受学习的快乐。
1.情境型作业。通过设计真实、复杂和具有挑战性的学习环境或问题情境,诱发、驱动并支撑学习者的探索、思考与问题解决这种积极的学习活动,帮助学习者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我将过去单一的文本作业尝试改进为多种情境支撑下的作业,包括自我选择创作性作业、实践操作应用性作业、趣味诵读表演性作业等,让学生做作业时进入规定情境,鼓励以看、听、摸和想象等多种感官感受知识的存在、进行学问的探讨,以画图、剪报、查资料,甚至是手工制作等方式来完成生动活泼、精彩纷呈的作业。
2.项目型作业。基于已有相关经验,从个人经验、知识背景出发而推出合于逻辑的假设,把真实的任务和学习领域内的一些日常活动或实践改设为项目作业,这有助于学生用真实的方式来应用所学的知识,也有助于学生意识到他们所学知识的相关性和有意义性。这样就把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在项目化作业完成中,一般3-5个人为一个小组,设立一个小组长负责组织工作。如名著导读《西游记》后,可以设置拍摄《西游记》微电影的项目作业,分为剧本组、演员组、道具组、配音组等,各组成员尊重原著,解读作品,学习那些真正需要知道的东西,思考、调动已有条件并用自己的方式完成相应任务。各组之间需要合作,给出答案或解决方案,创造高质量的成果并展示出来。项目型作业可以使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记忆更长久和深刻,也正因为如此,学生可以更好地将项目化作业中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其他场景中。
三、强化批改方式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要求: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因此,作业的批改方式应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体现学生发展中的需求,明确是否已经达到阶段目标,便于找出存在问题以及今后的努力方向,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以起到强化学习活动的作用。
1.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自我评价。自我评价是指个人自我观察后按照自我确定的行为标准评判自己的行为。只有学生才能真正了解自己,让学生自己和自己比,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超越自我。在传统作业形式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在每周设立一个反思周记,思考这一周来自己在各方面的得失与进步,“吾日三省吾身”,在自我反思与同学互评、教师指导的基础上,学生可以对自己有更加清晰的评价,从而取得点滴进步。
2.体现学生思维方式的分层评价。学生的分层评价可以采取自改、同桌互改、小组互改作业等形式。在批改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各方面水平的高低,进行好差结合、男女结合,确保各组实力均衡,保证作业批改的质量。同时发挥学生之间的“传、帮、带”的作用,特别是听写、抄写作业,通过互相批改、自改,使学生对词语的掌握更加牢固。在批改的过程中,学生也会主动思考对方写错词的原因,从而更好地帮助同学,自己也能避免类似的错误。学生在互批作文的过程中也能做到转换角色,思考作为读者时对文章的评判,思维方式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3.体现学生发展情况的过程评价。纸笔测试的量性评价应和全面深入的质性评价相结合。评价中应包括学生行为观察和记录,同时学生档案夹、学习日记及过程作品集等也是常规评估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我们应当关注的不仅是哪一个学生更聪明,而更应是一个学生在哪些方面更聪明。“多一把尺子,就多一批好学生”。在评价学生的时候,我们不妨转换视角,带着一种欣赏的眼光,发现学生身上存在的闪光点。纵然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身上出现的一些问题常常会反复,甚至让人感到绝望,但只要我们用一种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他们,教师职业的幸福感会大有提升。
4.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关注结果的终结性评价是面向“过去”的评价;关注过程的形成性评价,则是面向“未来”重在发展的评价。只有关注过程,评价才可能深入学生发展的进程,及时了解学生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所做出的努力以及获得的进步。这种评价重心的转移才能对学生的持续发展和提高进行指导,让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真正发挥作用。
2021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加强五项管理,作业首当其冲。双减背景下,丰富语文课外作业内涵,让完成作业成为真正有意义的学习过程,真正成为作为课堂教育的有效延申,作为每一个语文老师都应注意到作业的重要性,树立良好的作业设计优化观,使每个学生都能看到自身的价值,真正做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一新课标要求,从而为我们培养高素质的人才而努力。
(作者单位:苏州高新区第一初级中学校)
(本栏目文章除标明出处外,均来源《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