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香,程会芳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0)
食管癌临床常行手术治疗,但术后易造成患者营养不良,影响患者康复。本研究回顾性收集127例食管癌术后患者临床资料,观察多元化营养宣教在其居家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1.1一般资料 患者127例,均为2018年3月—2020年3月于本院行食管癌手术者。排除标准:①临床资料不完整者;②意识障碍者;③伴甲状腺功能亢进及其他消化道疾病者;④精神类疾病者。依据出院时营养宣教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62例,其中男40例,女22例;年龄40~65岁,平均(52.46±2.15)岁;食管癌部位:上段19例,中段22例,下段21例。观察组:65例,其中男42例,女性23例;年龄41~68岁,平均(52.18±2.14)岁;食管癌部位:上段20例,中段24例,下段21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予以常规营养宣教,出院前1 d对患者及家属进行营养指导,嘱患者定期复查;出院后每2周由责任护士对患者进行电话随访,解答病人相关疑问。观察组:予以多元化营养宣教,具体如下:①由护理人员制定食管癌术后营养健康手册,包括营养知识、营养态度等,出院前统一发放,同时向患者讲解术后营养健康的重要性。②建立线上公众号与营养宣教群。出院当天,由护理人员协助患者关注公众号并加入营养宣教小组群聊,指导患者熟悉操作流程,患者如遇任何问题,可随时与护理人员展开私聊。本科护理人员采取轮流制,每周由1名护理人员负责编写食管癌术后营养健康相关文章、拍摄相关视频,交由护士长审核后上传至公众号。③举行病友交流会。每月由护理人员组织患者于群聊中开展病友交流会,选出1名表现优异者分享居家自我营养护理经验,调动其他患者的积极性,同时可让其他患者学习借鉴。④定期随访:由护理人员采用线上私聊(1次/周)、电话随访(2次/周)等方式监督患者居家营养护理,嘱患者定期复查。
1.3指标评定 出院时及出院6个月后行指标评定。①营养知识-态度-行为问卷(DCKAPQ)[1]:该问卷从营养态度、行为、知识3个维度展开,共25个条目,共69分,该问卷Cronbach,s α系数为0.822,重测信度为0.79。②营养状况:采用主观全面评价分析法(SGA)评估[2],共2个维度,8个条目,3级评分法,共24分,分级:2分≤SGA-A≤8分,表示营养状况优;9分≤SGA-B≤12分,表示营养状况不良,13分≤SGA-C≤17分,为严重营养状况不良。③其他营养指标:血红蛋白(HGB)、前白蛋白(PA)水平。
2.1两组营养状况比较 与出院时比较,两组出院6个月后的营养状况均有明显改善(P<0.05),但观察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Z=2.381,P=0.017)。见表1。
表1 两组营养状况比较[n(%)]
2.2两组DCKAPQ评分及相关指标比较 与出院时比较,两组出院6个月后的DCKAPQ评分、HGB、PA水平均有明显升高(P<0.01),但观察组升高幅度大于对照组。见表2。
表2 两组营养指标比较
食管癌术后患者因迷走神经被切断,胸胃容积减小,消化功能受到影响,使机体无法适应原饮食模式,多数患者出现厌食、反流等情况,摄食量进一步减少,进而出现营养不良[2]。有研究表明,食管癌术后患者营养状态与其缺乏术后营养护理知识相关[3],机体行为受限于认知水平,随着学习相关知识与技能,可出现相应的信念、态度与行为[4]。本研究对术后居家患者实施多元化营养宣教,结果显示:观察组干预后DCKAPQ评分及营养状况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表明多元化营养宣教可提高患者营养知识水平,改变其营养态度、营养行为,改善其营养状况。究其原因:通过发放宣传健康手册、实施健康教育可以提升患者护理依从性;通过家属沟通及举办病友交流会,为患者提供社会支持,提高患者心理舒适度与对抗疾病自信心;建立线上公众号与群聊,多方面提升患者食管癌术后营养知识水平,缓解其紧张、焦虑心理,从而改变其营养态度,提升居家营养护理行为,逐渐形成主动进行营养干预,自觉选择合理食物,搭配膳食,有利于机体恢复。
综上所述,多元化营养宣教可提升食管癌术后患者居家营养护理知识水平,改变其营养态度、行为,改善机体营养状态,促进疾病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