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弃的铁路改建而成百禧公园。
上海是一座超大型城市,但居住其间的人却并没有因为城市的大而备受困扰。原因是什么?答案在上海一个个美好的角落里。
上海的城市空间有着舒适的底色,近年来的城市更新更是加强了城市服务于人的细节,让大家出门就能感受到便利与舒适。
城市也是家乡,家乡一定是温柔和体贴的。
长宁区新华路669弄睦邻微空间。
在长宁区新华路669弄门卫室旁边,有一处净宽不到1.1米的小建筑,曾是公共电话亭和小卖部,虽然空间小,却是小区的社交中心,居民们喜欢搬来自家椅子聚在一起聊天。
设计师与街道人员、热心居民商议,将这处狭小空间改造为“睦邻微空间”。改造之后,居民在此分享书籍和旧物。全新敞亮的落地式玻璃可变为座椅飘窗,让居民倍感温馨。
长宁区虹桥街道爱建小区,对垃圾箱房精品化改造。
长宁区虹桥街道爱建小区,原来的小型垃圾箱房规模小,也不美观。垃圾箱房旁边有几个黑色的大垃圾桶,影响车辆通行。
街道对老旧小区进行“精品化小区”改造。如今,位于小区公共绿地一角的大型垃圾箱房,分类明确,功能齐全。拉链门被巧妙利用,创作者在此绘制出可爱又精美的宣传画。
小区内的人车分离改造。
静安区临汾街道阳曲路760弄,当年建设时没有规划预留停车位。私家车不断增多后,小区里车位稀缺,也给居民通行造成困难,封闭的围墙看起来略显压抑。经过设计团队规划、实践,小区主要道路如今实现了人车分行。围墙拆除后,释放出的空间被改为健康绿色步道。在步道上,流线性设计又增添了趣味景观。
四平社区将绿化带升级为儿童乐园。
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联合杨浦区四平路街道,组织了“创生行动”,提升一些使用效率不高的空间。譬如,原本这里儿童玩乐的地方很少,“创生行动”对小区绿化带进行升级,让社区的孩子们拥有了全新的乐园。社区改造还有一大亮点——每个方案都实现了居民共同参与。
新华别墅“马爷爷花园”成为网红打卡点和引人注目的公共空间。
马爷爷成了小有名气的网红。
热爱园艺的马爷爷居住在长宁区新华别墅。此前多年他在弄堂里有自己的“小花园”,但因为有一些珍贵植物,小花园常常锁起来,没有公共性。2021年经过改造,这里成为新华别墅的打卡点——“马爷爷花园”。原本被栏杆围起来、有点凌乱的小花园,现在成为一个人人路过都会抬头注意到的公共空间。附近的居民也被这迷人的新设计所吸引,纷纷前去参观打卡,老人也成为了小有名气的网红,并结识了许多新朋友。
静安雕塑公园深处的公共厕所变得简洁明亮。
公共厕所内景。
在静安雕塑公园北侧最深处,有一个隐秘在茂盛植被当中的公共厕所。原先从外面看,公厕标识不明显,内部设施陈旧,饰面多用深色材料显得空间更压抑。经过设计团队改造,外立面整体提亮,加上外部灯带的运用,使得原本隐蔽的公共厕所明亮起来。在内部,空间优化后使用更方便,一些新标识也设计简洁明快,辨识度高。
曹杨新村街道百禧公园为青少年提供了活动场所。
上海首座、世界第三座高线公园——百禧公园,坐落在普陀区曹杨新村街道。该公园长880米,最窄处只有9 米,由废弃的铁路改建而成。2019年至2020年间,原来特殊的“废弃”线形空间迎来因地制宜的新生。公园北段设置了下沉0.9米的多功能场地,为青少年提供了运动场所。重新规划建设的百禧公园,最终通过斑斓的色彩与空间的巧妙利用,成为一座高颜值、多层级、复合型步行体验式社区公园。
望江驿使浦江东岸逐渐成为上海“世界会客厅”的一扇闪亮窗口。
在全长22公里的浦江东岸,每隔1公里,就有一座望江驿。每座望江驿主题不同,在功能设置中充分考虑文化表达,有党建主题、阅读主题、科技主题、亲子主题,运营主体采用赛马制、能者上,因此活动各有特色。一个个“活”的文化书房,使浦江东岸逐渐成为上海“世界會客厅”的一扇闪亮窗口。
小区内的居民休息设施。
普陀区真如镇街道聚焦民生,通过小区“微更新”、“微修缮”,结合数字化转型应用场景,为以绿洲公寓为代表的“老小区”居民带来有温度、有活力、有文化的品质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