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诗记(十九)

2022-01-09 06:56刘向东
海燕 2022年1期
关键词:果园诗人爸爸

文 刘向东

用心灵歌唱

20世纪80年代初,果园女工傅天琳带着她写果园的诗歌进入诗坛,人们称其为“果园诗人”。然而最初打动我的,却不是她写果园的诗,而是她写给孩子的诗,如《梦话》:

你睡着了你不知道

妈妈坐在身旁守候你的梦话

妈妈小时候也讲梦话

但妈妈讲梦话时身旁没有妈妈

你在梦中呼唤我

孩子你是要我和你一起到公园去

我守候你从滑梯一次次摔下

一次次摔下你一次次长高

如果有一天你梦中不再呼唤妈妈

而呼唤一个陌生的年轻的名字

那是妈妈的期待

妈妈的期待是惊喜和忧伤

读这首诗的时候,我已经当了爸爸,有时我也在孩子睡着的时候守在她身边,没有听到孩子的梦话,却体味出这首诗的苦心。

这是一首朴素的诗,没有新锐语言,没有奇拔意象,没有警句,也说不上有多大张力,只是一些自言自语的倾诉。诗的第一节,只说出了简单的事实:孩子睡着了;妈妈守护在身边;妈妈小的时候,妈妈的妈妈不在身边。句中并无一字涉及妈妈童年的悲苦,却读得出妈妈童年的悲苦及此时的感伤。同时也没一字说到孩子的幸福,但能读到孩子的幸福。妙的是,这一切,孩子并不知道。因为她睡着了。其实,即使孩子没睡着,也不一定知道,就因为那是一个孩子。诗的第二节中,孩子要妈妈“一起到公园去”,是孩子的梦,也是现实生活;而孩子就在亦梦亦真的滑梯中,也在妈妈的守候中长大了。这一节中,诗人将梦与现实生活糅合到一起,轻描淡写孩子的成长历程与妈妈的辛劳,点到为止。诗的第三节,是写妈妈守在孩子的床边,憧憬着孩子长大时的矛盾心绪,诗人也着笔很轻,却道尽了慈母之心。

傅天琳另一首写给孩子的《母爱》,我也喜欢:

我是你黑皮肤的妈妈

白皮肤的妈妈

黄皮肤的妈妈

我的爱黑得像炭

白得像雪

黄得像泥土

我的爱没有边界

没有边界我对你的爱

你是白雪覆盖的种子

你是黄土长出的树

你是煤炭燃烧的火

你是生命你是力量你是希望你是我

孩子啊你是我的孩子

说来我喜欢此诗的原因很特别,不是因为读,而是因为听,听诗人自己的朗诵。那年吉狄·马加找几位诗人去青海卫视搞一台母亲节诗歌朗诵会,自称“花甲女生”的诗人傅天琳带去这首诗,临上台的时候,她还在为“怎么读”发愁,等到她上台读出来,掌声四起。道理很简单,她把她的全部母爱注入其中了。更令人叫绝是她的读法,她能把诗中的一些单字读成完整的四川口音的句子。

傅天琳当了外婆之后,又写过许多给孩子的诗,写隔代人的感觉,写对孩童生存状态的诗意发现,融入了更多的痴迷和无以复加的爱意。她写道:孩子把小写字板涂成黑黑一片,称她画的是电视机;孩子给小熊玩具洗澡、过生日,说她自己是妈妈;孩子看见被雪压断的树枝,一边用手刨雪一边把树枝扶起来,说想让这些树枝重新回到树上;孩子看到雪地上两只小麻雀,肚子瘪瘪的,想着给它们带吃的,就一晚上不敢睡觉……

随后,傅天琳重写果园,写出了《悼念一棵树》《折了》《柠檬叶子》等具有大家风范的作品。有人问她为什么老了老了,诗越写越干净了,她说她和妹妹(指外孙女)一起去了生命源头作洗礼,那水质无比清澈、纯粹,对于诗歌,也起净化作用。

诗人面对一棵笔直死去的树,充满了伤痛和悲切:

你死的笔直。却让我真真切切地

感觉到痛。让挽歌低头来

捂住胸口。让我的命跟着断了一次。

诗人听了果园姐妹的诉说,随手写下《断了》:

老姐妹告诉我,断了

四十年枝枝叶叶

在一个下午嘎吱一声断了

被两万块钱买断了

大额两万块

区区两万块

果园姐妹与果园没有任何关系了

我听见我挂满鸟鸣与雨水的天空断了

骨头,根,断了

我的芬芳,我的气息断了

如果换成别人,说是为一棵树的死亡要痛得“捂住胸口”,甚至连命也“跟着断了一次”,听说园丁买断了工龄,就觉得“天空断了/骨头,根,断了/我的芬芳,我的气息断了”,或许显得有些虚假,唯独在傅天琳这里,因为诗与其生活的完全融合,显得异常真实。树死了,种树人的工龄被买断了,与果园再没任何关系了,种树的人还有什么可以向生活交代?这哪里是写一棵树的死亡,哪里是写被买断工龄,这是诗人淌着血泪的深度悲哀,是一棵树的虔诚崇拜者与守护者自己的一次死亡经历。

回头再看她当年写果园的诗,感受也不一样了。

当年的名字叫知识青年

其实并没有多少知识

一辈子谦逊地向果树学习

渐渐地变得像个哲人

懂得该开花就开花,该落叶就落叶

它谢幕的姿态

多么从容,镇定,优雅

历经万紫千红的旅行

就要静静地到达

就这样柠檬黄了

一枚带蒂的玉

以祈愿的姿态一步步接近天堂

它娓娓道来的黄,绵绵持久的黄

拥有自己的审美和语言。

从中我们明显可以看清傅天琳诗的来路,那是点点滴滴沿着叶脉走向果实的精血。再看她的所有诗作,哪怕是一些行吟之作,我们都能深切感受到她的深深扎在果园的诗歌之根。面对那些与她的生命痛切相关的事物,她总能很快调动出自己真切的感情和思索,如《和田的无花果树》:

我捡起一片地上的叶子,一片箴言

我想我首先应该学会

珍藏一些,扔掉一些

至腐烂一些

傅天琳的诗集《柠檬叶子》出版后不久,我去重庆出差,冒着大雨去拜望她,她说果园老姐妹把她的诗都抄出来了,挂在满山的柑橘树、枇杷树、柠檬树上,想让我帮着她去念念。我知道那是连着果树根须的诗篇,是花朵和果实一样具有生命力的诗篇。但因一个很特殊的原因,我建议天琳大姐取消了果园朗读活动,只在心里默念那些诗,以避炒作之嫌。谁想,当晚诗人李元胜请一群诗人到长江边喝茶,当着傅天琳的面,我背诵了她的《梦话》,在场的诗人争先恐后都背诵她的诗,直背得一个个泪流满面,直背得她趴在茶桌上连连求饶“别背啦,别背啦!”

在许多人用头脑歌唱的时候,傅天琳用心灵歌唱,因而她的诗在引人深思的同时,也令人感动。

大诗人自成一体

20世纪50年代,诗人公刘的诗在全国影响巨大。大诗人自创诗体,他当年一些出类拔萃的八行诗被称为“公刘体”,当时的年轻人广为传颂。

1955年5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最隆重地庆祝过的国际劳动节,世界上半数以上国家和地区的贵宾云集北京,共度佳节。当夜的焰火晚会,千姿百态,最能体现开国后的升平与进取的气象。5月6日,公刘追记了一首《五月一日的夜晚》,为那晚的空前盛况摄取了有声有色、令人难忘的历史性画面,具有史诗的意义:

天安门前,焰火像一千只孔雀开屏,

空中是朵朵云烟,地上是人海灯山,

数不尽的衣衫发辫,

被歌声吹得团团旋转……

整个世界站在阳台上观看,

中国在笑!中国在舞!中国在狂欢!

羡慕吧,生活多么美好,多么令人爱恋,

为了享受这一夜,我们战斗了一生!

八行诗,分为两节:第一节诗人从宏观的角度,描绘了一个绚丽多彩的场面,把读者带回到天安门前,共同赞叹当时焰火晚会的盛况。第二节诗人从微观的角度,写来自五大洲的国际友人争相观看陶醉在欢乐中的中国人民精神状态:庞大的人海,狂欢的波涛。这是“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一句话的最形象、最生动的表达。

诗人完全让形象说话。首先以“焰火像一千只孔雀开屏”破题,展示当时焰火晚会的宏伟场景。接着写“孔雀”腾飞后上下交错的色彩,“空中是朵朵云烟,地上是人海灯山”。要是诗人仅仅到此为止,也不失为一首风景诗。但是,正如王国维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人间词话》)景而无情,难动人心。既然写了“人海灯山”,景中有人,人必有情,诗人就应当写出人的形象、人的感受来。于是,“数不尽的衣衫发辫,/被歌声吹得团团旋转……”便显示了恰到好处的锦上添花,以生动的立体感,给读者开拓了想象的空间。

这首诗是简短的,容量却是巨大的,将整个世界凝固在“阳台上”,将整个中国凝缩在“广场上”,诗的结句尤为出色:“为了享受这一夜,我们战斗了一生!”这一句诗,穿透了时间和空间的阻隔,将中国人民近百年来的浴血奋战、炮火硝烟、波澜壮阔的斗争史都概括了,不必叙述那么多,只七个字“我们战斗了一生”,便可引人深思、联想。

《运杨柳的骆驼》也是八行:

大路上走过来一队骆驼,

骆驼骆驼背上驮的什么?

青绿青绿的是杨柳条儿吗?

千枝万枝要把春天插遍沙漠。

明年骆驼再从这条大路经过,

一路之上把柳絮杨花抖落,

没有风沙,也没有苦涩的气味,

人们会相信:跟着它走准能把春天追着。

此诗写于1956年6月,是公刘的组诗《在北方》中的一首。这首诗的意旨,看起来虽然浅显,不过是对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边疆建设者的褒扬,但因构思和表达精巧,诗味是浓郁的。

诗人敏锐的审美感触,在柳条和沙漠上跳跃;诗人以质朴但却生动的口语,仿佛随口吟诵,自问自答,寥寥数语即营造出一种美。“骆驼骆驼”“青绿青绿”“千枝万枝”,带着春天和人们的欢快、喜悦之情,伴着风沙的欢呼、跳跃,踏出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意流动画。对赶着骆驼的人——那些不畏艰苦、长途跋涉的建设者们的含蓄歌颂,则更是增添了诗的生机勃勃的意蕴。第二节把未来生活的内蕴和美好,清晰地展现在读者眼前,产生感染力。特别是最后一行“跟着它走准能把春天追着”,一个“追”字体现了骆驼与春天之间的动态关系,一个“准”字表达了人们绿化祖国、迎接春天的坚定信心。同时,此句与“千枝万枝要把春天插遍沙漠”相呼应,形成了全诗完整和谐的意境,深化和升华了诗意。

公刘先生的另一首短诗《上海夜歌》也被广为传唱:

上海关。钟楼。时针和分针

像一把巨剪,

一圈,又一圈,

搅碎了白天。

夜晚从二十四层高楼上挂下来,

如同一幅垂帘;

上海立刻打开她的百宝箱,

到处珠光闪闪。

灯的峡谷,灯的河流,灯的高山,

六百万人民写下了壮丽的诗篇:

纵横的街道是诗行,

灯是标点。

诗一开头,“上海关”三字交代所咏之地,“钟楼”,指当时上海的二十四层国际饭店,是上海标志。接下来,“时针和分针/像一把巨剪”这是一个形象的发现,很准确、有动态,“一圈,又一圈,/搅碎了白天”,这是巨剪形象后顺理成章的交代。第二节,承前,“夜色从二十四层高楼上挂下来”,用诗家语言交代夜的开始是“夜色挂下来”,一个“挂”字仿佛夜有飘动感,像是什么?“如同一幅垂帘”,“挂”于“垂帘”相承相立,飘动妙曼自然。以上句写夜至,下句写上海夜色“上海立刻打开她的百宝箱,/到处珠光闪闪”,一幅上海夜市画呈现在我们眼前。一二节写“境”,第三节写“意”,“灯的峡谷,灯的河流,灯的高山”是“六百万人民写下了壮丽的诗篇:纵横的街道是诗行,/灯是标点”。

公刘先生的短诗妙在凝练、含蓄,删繁就简,还在于诗的技术和单纯。诗,是需要删除那枝枝蔓蔓的,过多华丽的辞藻的堆砌会将诗意淹没。最复杂的思想,对人生的最深刻的体验,用最朴素、通俗简单的语言说出来,如“为了享受这一夜,我们战斗了一生”是最难为的诗。

只有真的才是善的

提起公木,人们最先想到的是“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脚踏着祖国的大地,背负着民族的希望,我们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的词作者,他是为新中国吹奏进军号的诗人,他的诗句激励着热爱真理、向往光明的所有人,激励着千千万万在祖国大地的前方和后方,为人民解放事业而流血苦战的士兵。其实,他还创作了电影《英雄儿女》的插曲《英雄赞歌》等优美和谐、传唱不衰的歌词。对家喻户晓的《东方红》歌词的修改定型,也是公木歌词创作的又一杰作。

除了常常想到这些,我念念不忘的还有他的《爬也是黑豆》:

爸爸和儿子一同来到谷场中,

谷场上有一片黑咕隆咚。

爸爸说:“那是黑豆豆。”

儿子说:“那是黑虫虫。”

爸爸和儿子发生了争论,

做爸爸的当然要理直气盛。

真理自然要一边倒在他手里,

这用不着证明就可以肯定。

可是,儿子忽然高兴地大吼:

“爬哩,爬哩!爸爸,你瞅,你瞅!”

爸爸不耐烦地勃然大怒:

“瞅什么?爬,爬!爬也是黑豆!”

1956年,公木写下一组讽刺诗,《爬也是黑豆》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首。

公木历来主张诗要有所为而作,因此他的诗力求积极反映和影响生活。他所创作的讽刺诗,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在讽刺诗中,诗人把深切的生活感受熔铸在诗篇中,把激情和理性结合在一起,运用想象和夸张的手法,辛辣地讽刺那些应该揭露和鞭笞的社会病态和丑恶的事物,热烈地表达自己的爱憎分明的感情和扶正压邪的大无畏精神。

《爬也是黑豆》一诗,采用了以小见大的写法,从一件生活小事中深刻揭示了一个社会问题。诗的起笔看似平淡,实则新颖别致。生活中平常的事件,父子之间常见的争论,却巧妙地引出诗的主旨。

儿子和爸爸发生争论,爸爸基于他的地位,他的尊严,当然是盛气凌人,理直气壮,“真理自然要一边倒在他手里,/这用不着证明就可以肯定”。可是,诗中描写的“儿子”,坚持真理,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儿子忽然高兴地大吼:/‘爬哩,爬哩!爸爸,你瞅,你瞅!’”而“爸爸不耐烦地勃然大怒:/‘瞅什么?爬,爬!爬也是黑豆!”’谁是谁非,一目了然。生活中像“爸爸”这样的人是大有人在的。由于“父道尊严”“官道尊严”“师道尊严”,他们刚愎自用,听不进去一点儿不同意见。他们无视事实,对正确意见和正当的批评根本听不进去。因此,他们只能背离真理越来越远。

诗中父子的对话,虽然十分简洁,但却生动传神,一两句对话,父子的个性、气质、神态就惟妙惟肖地映现在读者眼前。儿子的不畏强权、认真负责、坚持真理的精神,从他的喊声中,体现得很充分。而爸爸的答话一连用三个“爬”字,把一个十足的封建家长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来。

公木先生曾说:只有真的才能是善的。倾向性源于真实性。只有真的,又是善的,才能够是美的。美是真与善的形象显现。只有真的,又是善的,又是美的,才能够是诗。堪称为艺术的诗是真善美的完整融合,从内容论,是美的真与善;从形式论,是真与善的美。恶是假的妻,丑是他们的儿子,现实生活中的假恶丑,也可以摘取作诗的素材,但必须照耀以真善美的灵魂之光,让人从中更能观照到真善美,受到感染,得以提高。虚伪的歌颂是阿谀,恶意的揭发是诽谤,都不是诗。诗的本质是实践,具有改造现实的性能。作诗如此,做人亦然。首先是做人,然后才是作诗。

猜你喜欢
果园诗人爸爸
天、空、地一体化“未来果园”看一下
秋天的果园
呼噜猪的大果园
晒娃还要看诗人
诗人猫
我家果园丰收了
我和爸爸
诗人与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