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团助老志愿服务研究

2022-01-08 07:52:05康华江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2年1期
关键词:助老社团志愿

康华江

[摘           要]  大学生社团是我国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是我国高校第二课堂的引领者,志愿服务活动则是强化公民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的有效途径。通过对学校老年康乐社团开展的志愿服务活动进行调查研究,梳理出广受老年人欢迎的形式,供更多的助老志愿服务组织进行活动策划借鉴,鼓励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到助老志愿服务一线,在老龄化的背景下真正关注今天的老人、关爱明天的自己。

[关    键   词]  社团;志愿服务;老龄化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01-0178-03

我国自1999年步入老龄社会以来,老年人口规模巨大,数量和增长速度均明显与现阶段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相称,典型的“未富先老”,极大地影响了老年人自身的生存质量,也影响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和资源分配等诸多方面。我校康乐社团作为全校牵头负责面向老年人的志愿服务活动的策划者和组织者,主要由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教育部《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中已改名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学生组成,弥补传统助老志愿服务流于形式、覆盖面窄、老年参与度低等不足,致力于在新时代大学生中牢固树立并弘扬“尊老、敬老、爱老”的意识,通盘考虑老年人的基本生活照护、精神娱乐文化、情感心理慰藉的需求等,切实让助老志愿服务深入老年人内心,使老年人共享社会发展成果、感受年轻一代的关爱,更有助于在青年人中培育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助于在全社会树立尊老爱老、共建共享等发展理念,促进社会发展与文明进步。

一、我校助老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情况

依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我国60岁以上人口为26402万人,占总人口数的18.7%,远远大于10%的老龄化社会标准。我校康乐社团建立之初就面向离退休老教师及其家属,综合老年人心理特点,考虑到受众群体文化水平较高、经济收入较好、社会保障较健全、既往健康状况较好、儿女多数工作忙碌等特点,通过调查问卷、走访座谈、查阅以往活动记录和反馈的形式,梳理出广受好评的助老志愿服务活动。

(一)个人健康监测及指导

随着年龄的逐渐增长,人体各个机能都会发生老化、退化,从而导致疾病增加。因此,对老年人进行定期的个人健康监测能够有效预防疾病的发生,达到早发现、早干预、早诊断的目的。社团由一批具有基本健康照护知识和基本健康评估能力的学生组成,定期组织活动,为老年人进行常规项目的监测,提出合理的饮食和运动建议,特别是针对老年群体多发的如“三高”人群日常饮食和运动指导,老年人晨起“三个半分钟”、每天“三个‘半’小时”的意义和重要性,初始高危高血压不自知的人群的重点防护措施等,建议通俗易懂、便于实践,家门口的助老志愿服务活动能够在轻松、愉悦的状态下反馈出老年人身体最真实的情况,深受欢迎;对于老年人普遍关注的食品安全问题,社团内的食品加工与检测专业的学生也进行了“掺假乳品的快速检验”“松花蛋中重金属铅的快速检验”“染色黑米的鉴别”以及“蔬菜中农药残留的快速检验”等现场演示和讲解,分享了日常蔬菜挑选和鉴别、有效去除蔬果农药残留知识,大大提高了老年人的科学素养。

(二)康养知识普及和用药提醒

有数据表明老年人平均患有6种疾病,常常多药合用,平均用药约9.1种,多者可达36种。药物的过多使用不仅增加了老年人的经济负担,降低服药的依从性,还增加了药物发生相互作用的风险。因此,对于合并多种慢性病、习惯随意停药、孤寡独居和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普及合理用药意义重大。康乐社团通过引用生活中的实例逐个讲解老年人用药原则,破除了老年群体普遍存在的“滥用补药”、注射“保健针”、中药“无毒无害”等误区,消除了老年人的用药疑虑;同时针对老年人起病隐匿的特点,结合中医“治未病”和辨证施治思想,提倡药补与食补相结合、因人施补的原则,达到了非常好的康养知识普及的效果。

(三)特定节日慰问和新技术学習

我校康乐社团针对离退休教师及家属多、进城帮忙带孩子的老年人居住集中的特点,研究老年人心理,关注他们常见的孤独、怀旧、抑郁、焦虑等问题,关心“离退休综合征”“空巢综合征”“城市高楼综合征”等的原因和处理措施,借助中国传统节日,比如清明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节等,借助制作粽子、香囊、梅子酒、饺子和手工艺品,虚心求教老年人,激发老年人的兴趣和倾诉情绪,在热闹、欢愉的气氛中回顾一生、感悟过去,同时更在与年轻人的交流中发掘自我的价值,真正的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特殊时期,我校的志愿服务团队从实际出发,教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机,通过视频电话、修图软件、拍照软件、扫码支付等的使用,更使老年人享受到了科技发展的成果,紧紧跟上时代的步伐。

二、老年人对助老志愿服务的选择倾向

通过梳理我校社团开展的助老志愿活动,我们发现,老年人年龄分度、知识背景、经济条件、家庭结构、个人性格的差异对志愿活动的热情和参与度有着明显差异。

年龄上,随着年岁的增长,老年人参与志愿活动的意愿有所下降,集中表现在低龄老人由于刚退休,依旧保有饱满的热情,他们更倾向于自己参与感强、动手能力强的志愿服务活动,例如和志愿者一起制作手工艺品,不仅能够提升老年人脑-眼-手的协调能力,且在表现自我价值的同时还丰富了生活乐趣;高龄老人由于肌肉萎缩、骨质疏松等生理变化并不能承受高强度的脑力和体力运动,所以他们更倾向于选择动作缓慢而有节奏,使全身心得以锻炼的活动,比如手指操、养生保健按摩等,达到祛病健身治未病的目的;同时高龄老人对健康知识的普及和饮食指导、用药提醒的参与感更强。

从知识背景上看,因家属院老年人普遍受教育水平较高,对于愉悦身心的志愿活动例如包粽子、化妆拍照、棋牌类活动更有兴趣。此外,这部分老年人由于定期进行身体检查,更容易接受科学养生,因此传统中医养生保健知识讲座受到该群体老年人欢迎;对于文化水平较低的乡村养老院老年群体来说,受限于科学素养和知识背景较低,经常“有病而不知,知病而不治”,基础医疗知识的匮乏使该老年群体更多关注免费送医送药以及体格检查和居住环境的清洁打扫。

经济状况是决定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就农村老年人来讲,老年农民最大的收入来源是土地,加上缺乏健全的养老和医疗保障,特别是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老年人,普遍面临着儿女打工不在身边、自己日常生活无人照料的局面,因此志愿服务者提供的聊天解闷、清洗床单、晾晒被褥、端水喂药、测量血压、按摩拔罐等活动能够切实给予农村老年人生理与心理上的关怀与帮助;相对应的城市老年人退休后多数有退休金和健全的医疗保障,有条件、有能力选择更好的养生保健方法,有意愿、有热情与志愿者互动,能够更好地参与日常用药指导、健康状况普查、中医药养生保健知识教育活动。

同时,家庭结构的差异也影响老年人对助老志愿活动的选择。多子女家庭和城市坚持贯彻独生子女家庭的老年人由于家庭成员的多寡不同,平时子女探望次数少、关心不多的老年人更希望被关注,也有热情和时间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子女较多、家庭负担较重的老年人则面临着儿女买房、隔代养孩子的困境,个人时间比较少,对于志愿活动往往表现出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态势。

最后,老年人不同的性格特点对是否愿意接受志愿者服务以及接受哪种志愿服务也有影响。老年期性格一般有如下分类:内向保守型、热情奋发型、娇弱多病型、易怒型、自责型等。比如面对内向保守型性格的老年人,因其不愿与人多交流,不愿主动与其他人打交道,不愿外出接触新鲜事物,且缺乏关心,容易抑郁和焦虑,所以在接受志愿者帮助的时候刚开始会比较抗拒,因此更需要志愿者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足够的耐心才能真正与该性格特点老年人有更多的交流。

综合各种信息分析来看,我国目前城乡发展的不均衡也是制约大学生社团助老志愿服务开展的重要因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越高,老年群体居住越集中,对信息和各种资讯越了解,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越强,相应的大学生社团助老志愿服务的受益面就越广,老年人的参与热情也就越高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则多数老年人更关心自身的基本衣、食、住、行等需求,对助老志愿活动的参与感不强,特别是如果居住较为分散的话。

学生在家可以自己开展的志愿活动,多数是对孤寡老人进行健康卫生习惯的宣传普及,号召大家“不传谣、不信谣”;全国的疫情防控形势明显好转后,我校组织志愿者走出校门到养老福利院对老年人进行了基本体格检查、日常用药指导、养生知识普及等志愿项目,并利用专业知识依据老人健康状况进行针对性的传统灸法保健。城乡流动导致农村青壮年流失、空巢家庭增加,致使城乡之间志愿服务模式的互相借鉴较为困难,也不容易在农村地区建立稳定的涉老志愿服务组织和工作队伍,因此需要因地制宜地开展助老志愿服务,缩小城乡助老志愿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差距,使不同区域的老年人能够均等地享受到较高水平的助老志愿服务。

三、大学生参与助老志愿服务的意义

中国青年志愿者活动已成为目前中国青年群体参与程度最高、参与面最广、具有极高社会知名度的群众性公益活动,它以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符合人民群众需要、符合当代青年特点等多种性质原因,表现出旺盛强大的生命力和光明广阔的发展前景,大学生社团作为青年人集中的地方,更需要关注时事、关心国家,尤其是对我国不断加深的“老龄化”趋势要有更清晰的认识,对数量巨大的老年群体生理、心理、社会角色和社会关系的改变应心有所系,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一)参与志愿活动可以检验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

志愿服务活动已不是简单的打扫卫生、植树、搬运物资等体力劳动。尤其是“00后”大学生群体,诸多优越的社会经济条件造就了学生具有性格鲜明、自信张扬的性格特点,他们渴望展现其自我价值,大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技能水平的高低在开展志愿服务工作的过程中很好地接受了检阅。

(二)志愿服务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责任感

普遍生活在“4+2+1”的家庭环境中,大学生的成长倍受呵护与关注,很多学生个体都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由此他们的责任意识呈现出明显的功利化和情绪化倾向,个人责任和社会责任出现明显错位。志愿服务活动强调奉献,需要有很强的责任心,特别是助老志愿服务活动,更是要全身心投入,对老年人情绪和情感感同身受,大学生参与这样的志愿活动,必将在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同时也完善自身,责任感也将得到很好的提升。

(三)助老志愿服务活动有助于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

当今因为互联网日新月异的发展,一些青年大学生沉迷于网络,似乎感觉只要有网络,足不出户便可以拥有一切,“宅男府女”已不鲜成为事实。所以如何鼓励大学生放下手机、脱离小屏幕、走向大世界就成为其人格完善过程中的重中之重。助老志愿服务活动要与来自不同年龄和背景的老年人建立良好的互信关系,在过程中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融洽发展。

四、结束语

2019年10月,中共中央、國务院印发的《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强调,“要弘扬雷锋精神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同时早在2017年也明确了高等学校、中等职业学校可以将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纳入时间学分管理,我校适时开展“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全面提升,将由学院组织或认可的,在常规课堂教学、实习、实验等以外所开展的有利于拓展学生素质的思想成长、劳动与志愿服务、社会实践、创新创业、团学工作、文体社团活动统统纳入量化管理给予赋分,鼓励学生走出传统的课堂,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际之中,修正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目标。特别是近年来大学生志愿者在各行业的“闪亮登场”已得到社会的普遍肯定与认可,我校康乐社团的助老志愿服务活动自开展以来受到了来自老年人的好评和赞誉既是对学生辛勤付出的最好酬谢,又是对志愿者的鼓励和鞭策,需认识到仅依靠一时的热情是不能够让助老志愿服务长久发展的,更需要社团管理完善的激励机制和参与者的专业性,如何才能更高效和贴心地为老年人提供志愿服务,这也是在老龄化社会背景下需要不断探索和研究的领域。

参考文献:

[1]王芳.老年护理学基础[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8:83-100.

[2]刘莉.参与志愿服务对大学生积极心理资本的影响研究[J].中外企业文化,2020,4(10):85-86.

[3]周清.“志愿+信用”模式下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建设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1(42):122-123.

[4]金正连.劳动教育素质养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0:224-230.

[5]河南省职业技术教育教学研究室.高等职业院校劳动教育指导书册[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20:64-66.

◎编辑 张 慧

猜你喜欢
助老社团志愿
高考志愿被篡改,考生该何去何从?
缤纷社团
我志愿……
“助老”多功能老人床的结构设计
一种家用助老吃药提醒装置的研究
用“八心八促”方法做好助老工作
中国民政(2019年12期)2020-01-02 09:12:08
“买菜叔”的21年无偿助老爱心路
今日农业(2019年16期)2019-09-10 08:01:54
最棒的健美操社团
军事文摘(2017年16期)2018-01-19 05:10:15
K-BOT拼插社团
中学生(2016年13期)2016-12-01 07:03:51
如何防止高考志愿再遭篡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