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世峰
(安庆市宜秀水利局,安徽 安庆 246052)
安庆市宜秀区大多处沿江丘陵岗地,属省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水土流失以面蚀和沟蚀为主,分轻度、中度、强烈3个等级。根据水土保持敏感程度和水土流失影响程度,境内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标准执行南方红壤区一级防治标准。近年来,受工农业生产建设项目影响,造成坡耕地、园地、经济林地等不同程度水土流失,通过现场调查,一些生产建设项目设计水平年6项指标值基本能达到目标值,但施工期是主要水土流失产生时段,渣土防护率、表土保护率与目标值相差较大。水土流失现状直接影响生态修复和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强化水土保持防治和监管工作时不我待。
该区为典型的南方红壤丘陵区,地形起伏较大,地貌多变,局部地势较为陡峭,以5°~35°坡地为主,岩石解体、碎裂、石砾化、砂化速度快,区内丘陵地带土壤裸露比高,植被覆盖度低;地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年均降雨量1380mm,特殊年份达 2000mm,特别是梅雨期和台风时降雨强度大、雨量集中,在含水量饱和时易发生崩塌、堕岩等现象,加剧了水土流失,是安庆市水土流失严重的区域之一。
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主要影响因素,由于项目建设与区域规划之间的矛盾,短期经济发展与可持续发展不相协调,往往用牺牲环境带动经济的发展。一是生产建设项目造成原有生态和水系改变,植被的破坏造成地表径流改向,导致水土流失的加剧;二是项目建设的弃土、弃渣,地表松疏裸露,遇暴雨和地面径流冲刷,造成水土流失;三是乱采滥伐,挖取土石方和伐木等活动,加剧山体扰动、岩体风化和植被减少,加速了小规模水土流失;四是土地流转过度开垦开荒,致使25°以上陡坡被开荒种植经济作物,导致林木资源减少和破坏,种植业结构规划性不强,水土保持措施跟不上,水土流失日趋严重。
根据《2019年安徽省水土保持监测公报》,宜秀区总面积414.39km2,其中水土流失面积102.10km2,水土流失率达24.64%,主要分布在大龙山、罗岭、杨桥、五横等生产建设项目集中区,水土流失分布及严重程度如表1所列。通过近年来现场调查,一些生产建设项目设计水平年6项指标值基本能达到目标值,但施工期是主要水土流失产生时段,渣土防护率、表土保护率与目标值相差较大。
表1 宜秀区各乡镇水土流失面积统计表
针对区域水土流失的现状,水土流失宜采取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进行综合治理。
(1)积极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水土保持林草措施可以使小流域的治理与开发融为一体。在小流域中,建设乔、灌、草相结合的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水土保持林体系),实现小流域可持续治理与开发。在山坡水土保持工程中实施梯田、坡面蓄水工程(水窖、涝池)、山坡截流沟等,在山沟治理工程中建设谷坊、拦沙坝、沉沙池、沟道蓄水工程及山洪、泥石流排导工程等。在小流域治理中建成以生态农业为基础,以高效、优质、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的农林复合型的复合生态经济系统。
(2)大力推进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内容主要包括综合治理、生态自然修复、垃圾处置、村庄人居环境改善、沟(河)道和湖库周边整治、生态农业建设和面源污染治理等,各项措施的布局要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并与周边景观相协调。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要突出5个内容,①河道综合整治。实施河道清理、河岸带建设、湿地恢复、防洪减灾措施。②水土流失生态治理。实施封禁措施、坡面坡地水土流失治理(截、引、排、蓄)和建设小型水保工程。③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实施畜禽粪污染控制、垃圾无害化处理、污水处理和新农村建设。④生态农业建设。在科学先进耕作技术基础上,推广绿色无公害技术、集约化经营、生物有机肥料或其他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的技术。⑤面源污染治理。构建沟渠塘净化系统、植被缓冲带措施及人工湿地净化措施等。
(1)加强宣传教育。结合绿水青山和美好乡村建设为主题的宣传教育,广泛发动群众深入开展水土保持宣讲活动,教育和引导群众保护好水土资源是享受美好生活基本,让人民群众自觉遵纪守法,严厉打击违反水土保持的法律法规行为,对群众反映的违法行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教育一片,从源头防范水土流失事件发生。
(2)落实主体责任。坚持党的统一领导,党政融合的管理体制,利用河(湖)长等管理平台,综合实施区域水系管理和水土流失防治工作,将水土流失防治纳入本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统筹区域水土保持工作绩效考核,实行“一票否决”制。
(3)强化项目监管。利用“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信用监管”平台,生产建设单位未依法履行水土流失防治义务即纳入信用监管“黑名单”;对未编制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方案或未通过审查审批的施工项目,除了依法进行处罚外,还及时推送到全国及省级水利建设市场监管服务平台,按照《水利建设市场主体信用信息管理办法》的监管措施实施信用惩戒,依法强化水土保持市场主体自觉履职的责任。
(4)搭建信息平台。在人员、办公场所、工作经费、取证设备装备“四到位”的前提条件下,充分利用“互联网+水土保持”管理平台,依托水利部、省级水土保持信息化监管系统,协调河(湖)长等现有体制,建立本区水土保持信息化管理系统APP,满足水土保持事中事后动态监管需求,不断提高水土保持监督管理能力。
水土保持是实现绿水青山的基础性工作,是保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党政齐抓共管,群防群治,综合采取工程防治措施和非工程监管措施,才能取得良好的生态效果和社会综合效益,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总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