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绯,邱建成
1.江苏省南通市第四人民医院血液透析中心,江苏 南通 222600;2.江苏省南通市第四人民医院精神科,江苏 南通 222600
糖尿病肾病是一种需要终身接受治疗的慢性、损耗性疾病,如果患者未能有效控制自身病情,则会导致患者血糖水平处于升高状态,使患者诱发多种并发症,这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安全[1-2]。当前临床对糖尿病肾病的治疗,主要采用血液透析方式,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但受各类并发症等因素影响,极易增加患者痛苦,使患者在心理与精神层面出现消极、负面情绪,这对患者的后续治疗极为不利[3-4]。出于改善患者负面情绪、提升患者病情控制效果目的,对患者实施一定临床护理极为关键。系统化护理是基于现代护理理念,以患者为中心,向患者提供系统化护理措施,通过向患者提供心理疏导、用药指导、合理膳食等措施,提升患者病情控制效果[5]。因此,该文将选自该院2018年1月—2021年4月收治的72例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实施系统化护理,现就患者护理后不良反应与生活质量影响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选自该院收治的72例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依据数字表法实施临床分组,对照组(n=36)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n=36)接受系统化护理。对照组:36例患者中男女比例为2∶1;年龄52~67岁,平均(60.76±3.41)岁;病程2~7年,平均(4.87±1.04)年;透析时间2~23个月,平均透析时间(8.34±0.87)个月。观察组:36例患者中男女比例为3∶1;年龄为58~79岁,平均(60.24±3.64)岁;病程1~8年,平均(4.24±1.23)年;透析时间4~25个月,平均透析时间(8.53±0.94)个月。两组透析时间、病程等指标经临床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组间对比。患者均自愿入组,且在知情同意下参与该研究。医院伦理委员会经深入探讨,审核、通过了该研究。
纳入标准:72例患者均为终末期肾衰竭疾病患者,均在该院接受血液透析治疗;患者透析时间均在3个月以上。排除标准:患有免疫疾病、恶性肿瘤及其他器官器质性疾病患者;伴随感知障碍、精神障碍患者;临床病历资料不全、难以配合临床护理患者。
向对照组提供常规护理服务,指导对照组患者有效检测自身血糖、血压等指标,密切关注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如有异常,立即上报医师,按医嘱用药,引导患者保持合理饮食。观察组患者接受系统护理措施,具体如下。
1.2.1 提供环境护理 将病房温度、湿度调整为适宜度数,定时开窗,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定期打扫病房,保持室内整洁与干净,给患者营造一个光线柔和、噪音小的病房环境。为美化病房环境,可增设一些绿植或鲜花,促进患者改善自身消极情绪。为提升患者及家属对糖尿病肾病、透析知识的了解,可给患者提供一些这方面的医疗杂志或书刊,让患者通过阅读,提升患者对疾病与透析治疗的认知水平。
1.2.2 实施心理护理、健康教育 护理人员接待患者时,应保持温柔态度,与患者进行主动且积极的交流,和患者建立融洽的护患关系积极鼓励患者应对自身疾病,耐心解答患者疑问,对患者自身心理状态进行评估,并对其实施具有针对性的护理服务。以面对面、一对一方式,对患者进行沟通与交流,认真倾听患者疑虑,并提供具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措施,鼓励患者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今后的治疗与护理。针对重度焦虑患者,邀请专业心理医师,配合药物对患者实施治疗,促使患者积极改善自身情绪。针对患者自身实际病情,结合患者自身体质特点,给患者制定适宜的护理方案,增强患者自身糖尿病肾病的认知与自我护理能力。按患者不同年龄与理解能力,向患者介绍护理方案,以面对面方式向患者介绍疾病知识,包括疾病发病原因、临床症状、治疗方案与自我保健等方面,旨在给患者树立一个健康的保健意识,确保患者提升自我护理能力。定期组织患者参加健康知识讲座,向患者普及疾病知识、发病机制及危害,鼓励患者积极分享自身经验,从而提升疾病治疗信心。
1.2.3 做好用药指导、病情观察工作 给患者建立健康档案,对患者体质量、血压、血糖等指标进行有效记录,每月随访患者1~2次,观察患者是否遵医嘱合理用药。为增加患者糖尿病肾病的重视程度,应通过发放糖尿病肾病相关资料、开展糖尿病专题讲座方式,向患者普及疾病知识与危害。由于糖尿病肾病患者需要接受长期治疗,使患者难以提升自身护理依从性。为保障患者临床疗效,应向患者介绍临床用药重要性,提升患者用药依从性。向患者提供胰岛素药物治疗时,将胰岛素类型、注射时间及相关注意事项告知患者,嘱咐患者注射胰岛素后,切忌进行剧烈运动。同时,将低血糖等表现告知患者与家属,让其做好预防工作。针对记忆力差、年龄较大患者,需将用药事项告知家属,使家属督促患者正确用药。严密观察患者降糖治疗过程中,是否存在心慌、出汗、脉速、乏力等症状,提前告知患者随身携带糖果、饼干等含糖量高的食物,避免患者出现低血糖情况,情况紧急时,可静脉滴注10%葡萄糖溶液。认真观察患者是否存在酮症酸中毒情况,如果患者存在多尿、口渴、烦躁不安、食欲减退等症状,需立即检测患者血糖水平,并将血糖监测结果上报给医师,由医师给患者制定良好的治疗方案。
1.2.4 引导患者合理膳食与运动 从患者喜好出发,建议患者保持均衡饮食,充分摄取营养,尽量增加低盐、低脂、低蛋白食物摄入量。选择主食时,应尽量选用血糖生成指数较低的食物,如常见的燕麦、玉米及荞麦等复合糖类食物。增加虾、鱼肉、鸡肉、牛奶等富含蛋白食物,尽量减少绿豆、黄豆等蛋白摄入量。当患者肌酐清除率<25 mL/min,热量控制在100 kJ/kg,蛋白摄入量控制在0.6 g/kg;当患者肌酐清除率<55 mL/min,热量摄入应超过100 kJ/kg,蛋白摄入量应超过0.6 g/kg,此外,血浆蛋白应>40 g/L。为避免患者夜间出现低血糖情况,建议患者睡前进食少量点心。全面评估患者自身病情,并根据患者身体状态评估结果,指导患者开展太极拳、散步、慢跑等简单运动。运动过程中,嘱咐患者以循序渐进为原则,切忌急功冒进,保持适宜运动量,增强自身体质,改善自身体能,促进患者病情恢复。嘱咐患者保持规律作息,确保睡眠质量提升。
1.2.5 开展透析及并发症护理 为确保一次穿刺成功,护理人员应明确患者血管分布与走向,做好置管工作。整个穿刺与置管过程中,应处于无菌状态,要求护理人员按相关操作规范开展无菌操作步骤。穿刺开始前,应对患者穿刺皮肤进行清洁与消毒,为预防感染,穿刺完成后,应加以无菌敷料覆盖。由于糖尿病肾病血透患者面临较高并发症风险,为有效提升患者预后效果,应密切观察患者治疗过程中体征变化,做好并发症预防与处理工作。
1.2.6 提供皮肤护理 糖尿病肾病患者透析过程中极易出现皮肤感染,所以,应密切关注患者皮肤情况,嘱咐患者保持皮肤干燥,切忌抓挠皮肤,定时清洁患者皮肤,使其始终处于整洁、干净状态。
1.2.7 做好血管通路护理工作 为确保血液透析顺利进行,需开放患者血管通路。如果患者伴随高血压等疾病,为避免反复穿刺,给患者带来较大痛苦与伤害,应尽早给患者建立静脉内瘘,整个操作过程,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范。完成内瘘术后,为减少患者内瘘堵塞情况,应适当给患者提供抗凝剂。此外,为促进患者早日恢复自身静脉功能,应指导患者加强手部运动,同时,叮嘱患者选择宽松衣物。
1.3.1 评估患者护理前后心理情绪变化 运用焦虑自评(SAS)量表对患者干预前后焦虑情绪进行评估,如果患者分值逐渐变小,表示患者焦虑情绪得到有效改善;运用抑郁自评(SDS)量表对患者干预前后抑郁情绪进行评估,如果患者分值逐渐变小,表示患者抑郁情绪得到有效改善。
1.3.2 统计患者不良反应情况 查看患者护理后是否出现低血糖、低血压、感染、发烧、心律失常等不良反应,如有异常,需立即通知临床医师处理。
1.3.3 对比患者护理后生活质量(GQOL-74)评分 从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物质生活、社会功能及总分5个方面,运用生活质量(GQOL-74)量表对患者护理后的生活水平进行评估,各维度满分均为100分,总分介于0~400分之间,分值如果有所提升,表示患者护理后生活质量得到了大幅提升。
两组护理前患者SAS焦虑评分、SDS抑郁评分较为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后,患者SAS焦虑评分(43.23±3.42)分、SDS抑郁评分(45.84±4.65)分,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427、3.925,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心理情绪变化对比[(±s),分]
组别SAS焦虑评分护理前 护理后SDS抑郁评分护理前 护理后对照组(n=36)观察组(n=36)t值P值55.23±4.35 54.81±4.28 0.413 0.681 48.67±2.76 43.23±3.42 7.427<0.001 55.95±2.87 55.46±2.68 0.749 0.457 50.24±4.86 45.84±4.65 3.925<0.001
观察组经护理,发生低血压、低血糖等不良反应患者共5例,发生率13.89%,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41,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统计结果对比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生活质量(GQOL-74)评分,从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物质生活及总分得到有效改善,明显更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护理后生活质量(GQOL-74)评分对比[(±s),分]
表3 两组患者护理后生活质量(GQOL-74)评分对比[(±s),分]
组别对照组(n=36)观察组(n=36)t值P值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物质生活 总分64.03±1.87 75.05±4.18 14.439<0.001 69.06±3.72 78.11±3.78 10.239<0.001 63.22±2.53 75.34±5.86 11.393<0.001 63.54±3.68 72.86±6.34 7.628<0.001 256.34±3.87 299.34±4.63 42.755<0.001
糖尿病是一种对患者各系统、器官构成严重损害的疾病,受社会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其发病率近两年正持续升高[6]。糖尿病肾病作为糖尿病的一种合并症,通常是由高血压、高血糖、肾脏血流动力学异常、血管活性物质代谢异常及遗传等因素引起的,是导致患者出现终末期肾病的重要因素[7]。糖尿病肾病患者早期主要以合理膳食、控制血糖、血压水平为治疗原则,待病情进展至终末期,通常选用器官移植与血液透析方式,延长患者生存期限[8-9]。血液透析是一种有利于控制患者血糖水平、具有充分性特点的治疗方法,有助于缓解糖尿病肾病患者当前临床症状,但受长时间血液透析治疗,极易影响患者心理情绪,限制患者治疗依从性,使患者难以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10-11]。所以,针对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患者,实施一定临床护理,对延长患者生命、保障患者治疗安全性、改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系统化护理是一种以患者为出发点的护理服务,其指导思想为现代护理理念,通过系统化管理临床护理工作与护理管理环节,向患者提供用药指导、环境护理、心理疏导、合理膳食等服务措施,既有助于改善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患者的用药依从性,又能有效舒缓患者消极、不良情绪[12-14]。和常规护理服务措施相比,系统化护理始终贯彻“以人为本”思想,通过实施血管通路护理、皮肤护理及并发症预防等措施,有助于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风险,确保患者透析治疗安全[15]。
该研究表明,观察组护理后,患者SAS焦虑评分(43.23±3.42)分、SDS抑郁评分(45.84±4.65)分,均少于对照组(P<0.05)。表明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患者接受系统化护理,有助于缓解患者内心负面情绪。这与吴德雪[16]“观察组干预后,患者SAS焦虑评分(38.19±1.85)分、SDS抑郁评分(39.28±2.25)分,均少于对照组(P<0.05)”的研究结果相一致。在患者入院后,通过增加沟通机会方式,评估患者内心情绪状态,并根据患者心理状态评估结果,向患者实施心理疏导,这对舒缓患者不良情绪、缓解患者内心压力具有重要作用[17]。护理人员服务于患者时,通常根据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程度不同,给患者提供不同的疏导措施,从而有效提升临床护理效果[18]。观察组经护理,发生低血压、低血糖等不良反应患者共5例,发生率13.89%,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提示患者经系统化护理,大幅度降低了患者的不良反应。护理人员给患者提供的用药护理,给患者树立了良好的用药意识,使患者能够主动遵医嘱用药,从而有效提升患者用药效果[19]。此外,护理人员还向患者提供了透析护理与并发症预防护理,这对减少患者护理后不良反应、保障患者用药安全具有积极作用[20]。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生活质量(GQOL-74)评分中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物质生活及总分得到有效改善,明显更优(P<0.05)。这与梁连卿等[21]人“观察组干预后,生理功能(80.01±5.99)分、心理功能(81.23±6.47)分、社会功能(79.68±5.69)分、总体生活质量(81.06±6.32)分,均强于对照组(P<0.05)”的研究结果相符合。系统化护理中实施的合理膳食,对帮助患者建立正确、健康的饮食计划具有重要作用,通过鼓励家属参与,使其在患者合理饮食方面、用药方面起到监督作用,这有助于改善患者自身营养状况,促进患者病情及早恢复[22]。
综上所述,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患者接受系统护理化护理,对患者不良反应具有降低作用,有助于改善患者心理情绪及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