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则梁
永泰县总医院嵩口分院消化内科,福建福州 350706
慢性胃炎伴糖尿病(DM)属于常见疾病之一[1],患者受到两种疾病相互影响,前者为常见消化系统疾病,致病因素为药物、刺激性物质及幽门螺杆菌感染等引起,导致胃黏膜出现慢性病变。其中DM为终身性的代谢疾病,患者机体内胰岛素水平分泌异常或生物作用受到损伤,导致血糖数值增高,易出现机体各类组织、器官及神经、血管等慢性损伤,而引发血糖水平持续性增高[2]。该疾病呈迁延不愈、反复发作的特点,当胃黏膜损伤严重时会导致上腹部疼痛,导致胃出血、胃穿孔等出现,对患者生活和工作造成影响。因此,针对该类患者给予及时、科学和有效的治疗尤为重要,在治疗慢性胃炎伴DM时,需控制好血糖,还要配合正确的护胃方案。其中二甲双胍属于常见双胍类型的降糖药物[3],其作用机制在于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SK3β)在细胞中过度活化,可促进细胞凋亡,通过肠壁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产生抑制,并对胆固醇生物的存储和合成产生抑制作用,使胆固醇和三酰甘油得以降低,并对胰岛素产生依赖的组织;利于葡萄糖的利用和介导得到增加,使肝糖原产生抑制作用,进而降低肝糖的输出量;奥美拉唑属于一种能够有效抑制胃酸分泌的质子泵抑制剂[4],进而减缓胃内药物的排空速率,能对胃黏膜起到保护作用,还可以有效发挥药物效果,但单一使用效果存在局限性[5]。奥美拉唑联合黄连素药物在加上二甲双胍药物治疗慢性胃炎伴DM效果显著,主要用于胃炎疾病治疗,可起到明显降低血糖作用,联合用药效果倍增,可提高疗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6]。现以该院2019年1月—2021年1月收治的180例慢性胃炎伴DM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奥美拉唑结合黄连素、二甲双胍药物治疗该病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选取经该院门诊所检出的180例慢性胃炎伴DM患者作研究对象加以分析,遵循随机分组原则分作对照组(n=90)及观察组(n=90),对照组男42例、女48例;年龄21~73岁,平均(45.37±3.21)岁;慢性胃炎病程1~12年,平均(6.23±1.58)年;DM病程5个月~7年,平均(3.65±1.72)年。观察组男39例、女51例;年龄24~76岁,平均(46.12±3.24)岁;慢性胃炎病程1~10年,平均(5.92±1.22)年;DM病程6个月~6年,平均(3.27±1.15)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研究经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纳入标准:均符合DM及慢性胃炎诊断标准;精神意识正常;患者、家属对该研究内容知晓且同意。
排除标准:患有恶性肿瘤疾病者;血液系统疾病者;精神意识模糊者;患有肝、肾等器官功能障碍者;对该研究药物存在过敏情况者;患有其他消化道器质性病变者;因个人信息资料丢失无法进行统计者。
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血糖、血脂控制,给予水电解质和饮食控制等治疗方式。对照组采取奥美拉唑(国药准字H20030412) 联合米格列奈钙片 (国药准字H20080572)进行口服治疗,前者为20 mg/次,2次/d,后者为1次/d,5 mg,服药治疗15 d;观察组则采取奥美拉唑结合黄连素(国药准字Z420222029)口服治疗,4片/次,3次/d,并给予二甲双胍(国药准字H20023370)进行治疗,开始剂量1次/d,500 mg/次,根据血糖进行剂量调整,≤2 000 mg/d,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避免其他的胃酸抑制剂,以清淡饮食为主,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避免喝酒和抽烟。
对患者进行抽取静脉血进行化验,比较两组FPG和餐后2 hPG水平;统计两组临床疗效;对比两组治疗不良反应,其包括反酸、腹痛、嗜睡、恶心、头晕和皮疹。
对患者疗效进行比较,若慢性胃炎症状消失,治疗后患者体内FPG下降≥3.3 mmol/L为显效;慢性胃炎症状症状有所改善,治疗后FPG下降1.1~3.2 mmol/L为好转;若患者未达到上述指标的话,症状和胃黏膜出血等情况无明显改善或加重为无效,FPG<1.1 mmol/L下降。总有效率为显效率和好转率之和。
干预后,两组患者FPG、2 hPG血糖数值均有所下降,观察组以上两项血糖数值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血糖情况进行对比(±s)
表1 两组血糖情况进行对比(±s)
注:与对照组进行比较,①P<0.05
组别 时间 FPG(mmol/L) 2 hPG(mmol/L)观察组(n=90)治疗前治疗后t值P值对照组(n=90)治疗前治疗后t值P值8.12±0.07(6.32±0.13)①13.657<0.001 7.92±1.08 6.68±0.34 10.389<0.001 10.23±0.31(7.81±0.96)①22.757<0.001 10.25±0.19 8.31±0.85 21.131<0.001
观察组血糖控制率为96.67%,高于对照组8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血糖数值控制率对比[n(%)]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78%,高于对照组9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效果对比[n(%)]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33%,低于对照组11.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n(%)]
该研究旨在探讨奥美拉唑结合黄连素、二甲双胍在慢性胃炎伴DM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结果显示联合用药疗效显著,有利于血糖数值的控制,减少不良反应发生情况。DM发病率较高,多与运动过少、饮食结构改变等有关[7],患者血糖数值过高,使得机体处于高血糖状态,其血液凝固性和粘性均有所升高,直接损伤患者血管内皮,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会使体内血流动力学发生改变,加重血管内皮损伤,使其形成动脉斑块和全身微血管病变出现[8]。当DM微血管触及胃肠道时患者出现腹部不适、嗳气和反酸等症状。中医学认为,慢性胃炎属于“呕吐”“反酸”范畴,治疗时必须以健胃、补脾和活血化瘀等治疗为主[9-10]。因此,对于慢性胃炎伴DM患者治疗中,二甲双胍可有效降低血糖[11-12],利于血糖的控制,达到稳定血糖,使其处于正常数值、加快身体血液流通;针对胃炎可采取奥美拉联合黄连素药物进行治疗[13],其疗效确切,安全性高,属于一种质子泵抑制类药物,可很好地保护胃黏膜,而黄连素药物适用于肠道感染、二甲双胍降糖作用明显[14-15],使患者血糖水平下降,治疗DM效果显著,以上药物联合治疗效果更好,可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帮助其恢复食欲,促使胃部功能快速恢复,降低不良反应发生,与褚玉超等[16]研究结果一致,给予积极有效的药物治疗可提高疗效,使患者早日康复。
该次研究中,干预后,两组患者两项血糖数值均有所下降,观察组血糖数值水平低于对照组,观察组血糖控制率、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6.67%、97.78%,高于对照组的87.78%、90.00%(P<0.05),可见观察组采取奥美拉唑结合黄连素、二甲双胍药物可有效降低血糖,降低患者体内血糖水平,提升血糖控制率,其中二甲双胍药物针对糖尿病可增加周围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15],抑制糖原异生,使糖酵解减少脂质沉积,降低肝糖输出,并抑制细胞摄取葡萄糖,使脂代谢紊乱得到改善,从而达到降糖降脂的作用,可促进其功能恢复,通过抑制游离脂肪酸和肿瘤坏死因子,改善胰岛素抵抗,可用于单纯饮食控制或体育锻炼治疗无效的2型DM,针对肥胖的2型DM,更可以与胰岛素联合使用效果更佳,可增加胰岛素的降血糖作用,联合用药治疗可有效控制血糖,黄连素药物降糖效果明显,主要是由黄连、黄柏和三棵针中所提取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小檗碱制成,该药可以起到降血压和血脂、血糖的作用,能够增强白细胞及网状内皮系统吞噬功能,具有广谱抗菌作用,特别是对某些病毒及真菌抑制作用明显[17],通过离子直流电导入,可直接作用于病变位置,加快血流速度,改善其局部血液循环,可有效吸收炎症及病理性产物[18]。黄连素药物通过促使胰岛素8细胞再生,可修复、升高血糖素的作用,改善临床症状,提高血糖控制率,与Gurung SB等[6]研究结果一致。在结合奥美拉唑药物可增加患者胃泌素分泌,并增强胃窦收缩力,减轻胃黏膜炎症损伤效果明显,有效促进胃功能的恢复,改善胃部指标水平,3者联合用药可显著降低患者血糖水平,促使其水平下降。
该研究中,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33%,低于对照组的11.11%(P<0.05),可见观察组采取奥美拉唑结合黄连素、二甲双胍治疗慢性胃炎伴DM疾病效果显著,二甲双胍为降糖药物,降糖疗效显著,通过抑制糖元异生和葡萄糖酵解而产生降糖作用,还可以起到抗升糖激素作用,使患者体内的胰岛素β细胞再生,加强细胞功能恢复,使糖酵解可减少脂质沉积,并改善患者体内代谢紊乱的情况,从而发挥降血糖的作用,而黄连素药物是从中药黄连中分离的一种季铵生物碱,为黄连抗菌有效成分,该药物降糖作用明显,还可以起到调节血脂作用,该药物中的小檗碱可治疗高胆固醇血症,可针对某些病毒及真菌起到抑制作用,以上药物联合使用具有协同性,通过奥美拉唑结合黄连素、二甲双胍药物治疗慢性胃炎伴糖尿病可起到降低血糖,促进患者微循环及胰岛素抵抗能力,能起到抗菌、抗病毒的作用,并有效保护患者心血管、降低血压,提高患者机体免疫力,还可以缓解西药带来的不良反应,使患者临床症状得以缓解,使患者病情快速康复,有效控制其体内血糖数值,与赵小漫等[19]研究结果一致,可有效降低其不良反应,提高治疗安全性和疗效,具有研究意义。
综上所述,针对慢性胃炎伴DM患者采取奥美拉唑结合黄连素、二甲双胍治疗效果显著,3种药物联合使用可起到很好的降糖效果,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利于DM的治疗,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