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晓辉
(开封大学 人文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4)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产业集群效应日益明显,相应的,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高职院校是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主要培养基地。2019年2月出台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启动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建设一批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等职业学校和骨干专业(群)。到2022年,建设50所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和150个骨干专业(群)。”“双高计划”等一系列相关政策的出台,推动了高职教育的大变革、大发展。专业群建设是推动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发力点,高水平专业群就是一所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
当前,结合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和自身优势建设特色专业群,是高职院校面对的重要任务。河南省正在推进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打造新的产业格局,推动新业态的产生。在这一背景下,河南省高职院校应加强校企合作,将人才培养目标对接文旅融合发展需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文化旅游类专业群,打造层次化的课程体系,组建高水平教师团队,优化实训教学环境,努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提高社会服务能力,促进区域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
20世纪90年代中期,学术界开始对专业群进行研究。1994年,刘祁涛提出调整专业结构,以增强办学活力,并介绍了辽宁大学的基础专业群、轻型高科技工科专业群、外向型专业群和复合型专业群[1]。1997年,贾宝勤首次提出专业群的概念,将那种以基础专业为主、基础共用、分支较细但又联系紧密的专业体系称为专业群[2]。20世纪90年代末期,对专业群建设的研究延伸到如何打破专业壁垒,实现资源共享。2006年,《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出台,促进了专业群研究以及专业建设整体水平的提升。
专业群中“群”的概念主要来源于经济学的产业集群理论,也就是说,专业群的概念是从产业集群理论引申而来的,专业群组建的外部依据是产业集群。100多年前,英国著名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认为,企业为追求外部规模经济而集聚,形成了“集群”。这是对“集群”现象的最早的认知。1990年,经济学家迈克·波特提出了产业集群的概念。他指出,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区域中大量企业及相关机构的集聚,它是基于专业化分工、以群集为特征的一种经济社会现象,是在市场竞争中不断演进的、有效率的中间体组织,是全球化背景下发展区域经济的新的思维方法和发展模式[3]。关于专业群,至今还未形成统一的学术定义。有学者认为,专业群是应对产业集群需求中产生的高校组织形态,它是“在政府对区域职业教育发展的宏观统筹、调控、规划与引导下,以区域内某一特色或优势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集群为服务对象,紧密围绕区域产业集群经济发展而形成的以区域内高职教育专业或专业群为核心,相关专业和专业群在空间上的集聚”[4]。综合各种观点,笔者认为,专业群是指以重点或特色(优势)专业为核心,将若干个技术基础、工程对象或行业基础相同或相近的专业充分融合而形成的专业集合。专业群是面向某一技术或服务领域打造的。专业群建设能够充分发挥专业集聚效应和专业服务功能,实现人才培养和产业人才需求无缝对接。
专业群构建所依据的外部逻辑,一个是产业逻辑,即专业与专业群之间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专业群是若干相关专业的有机集成,各专业要根据产业发展需求来设置,充分考虑产业结构、产业布局和产业链状况,并根据产业变革和转型升级进行动态调整和优化;另一个是岗位逻辑,即依据职业岗位(群)的人才需求设置专业群,并随时调整。专业群建设是贯彻落实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的具体举措。
开封大学文化旅游类专业群是依托该校“国家级优质高等职业院校建设项目”的骨干专业——旅游管理专业,联合酒店管理、艺术设计、视觉传播设计与制作、新闻采编与制作、文化创意与策划等五个专业而打造的专业群。该专业群组建所对应的产业逻辑是:近年来,河南省产业格局不断发生变化,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这种融合包括业态融合、产品融合等。市场需求的变化要求传统旅游城市充分发挥当地文化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催生一批有特色的品牌文旅项目,让文化为旅游赋能,把发展文化旅游作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文化旅游产业具有产业链长、涉及面广的特征。河南省高职院校文化旅游类专业群的构建,能够促进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为河南建设文化和旅游强省、提升文化软实力和旅游影响力提供人才支持。开封大学文化旅游类专业群的组建逻辑如图1所示。
图1 开封大学文化旅游类专业群的组建逻辑
专业群构建的内部逻辑是知识逻辑,即:将知识关系作为专业关系的核心。专业是知识生产和传递的载体。根据知识关系组建专业群,其重点是开发共享课程、建立共享实训室、完善课程体系、构建产教融合机制。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专业群建设的目标,推动专业群持续健康发展。
2019年是河南省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起步之年。在2019年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工作会议上,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副厅长宋丽萍指出,河南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要紧紧围绕理念融合、职能融合、产业融合、市场融合、服务融合、交流融合来推进,梳理实践经验,探索河南特色的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道路。据《2020年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0年全省共接待海内外游客55064.37万人次,旅游总收入4812.85亿元。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0年各项统计数据较前两年都有所下降。但当年国庆和中秋假期的统计数据显示,在中部六省中,河南省接待游客数量是最多的,旅游收入次于江西,在全国位居第四。河南省文旅产业展现出较强的实力和竞争力,文化旅游的吸引力不断增强。当前,河南省文旅融合发展中还存在着整体谋划不足、产业规模较小、深度融合不够、转型动能缺乏等问题,亟待破解。人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宋丽萍副厅长提出:“要加强与大专院校、社科部门联系,通过‘借智’‘借脑’,让更多人才为河南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献计助力。”[5]面对产业转型升级,高职院校应以创新思维推进文化旅游类专业群建设,通过专业群建设,优化教育资源结构与布局,增强特色专业的竞争力和凝聚力,解决“小专业”设置与“大产业”建设之间的矛盾,实现高质量发展,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建设。
产业集群理论强调,集群建设的核心在于整合各类资源并加以利用[6]。资源是专业群建设的基础要素。专业群的人才培养目标确定后,首先要开展的工作就是整合、优化内部资源(包括课程、师资力量、实验实训基地等),实现共享。
课程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决定性因素,课程体系建设是高职院校实施教育的关键。文化旅游类专业群课程体系的构建要遵循多元化、层次化的原则,根据专业群所对接的产业服务领域,依据核心专业与非核心专业的划分以及各专业之间的依存关系,紧紧围绕企业核心岗位的工作内容、工作流程来搭建课程架构和设置课程内容,打造课程体系(由公共平台课程与多专业方向课程构成),加强各门课程之间的联系和互相渗透,实现课程的开放共享。
开封大学遵照“按行业要求设置内容、按就业要求突出能力、按专业要求突出特色、按企业要求培养素质”的原则,构建起“基础课程共享、专业课程分立、拓展课程互选”的层次化的文化旅游类专业群课程体系。“基础课程共享”中的“基础课程”主要包括公共英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大学生创新创业通识教育、形势与政策、体育等课程,其教学目标是多方位培养学生的基础素养和基础能力。“专业课程分立”是指专业群内的各专业依据不同岗位的能力需求设置相对独立的课程体系,引导学生围绕岗位分工、工作流程进行递进式学习,培养岗位关键技能。例如,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专业的酒店管理概论、企业财务管理、旅游礼仪等课程,文化创意与策划、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影视画面编辑、非线性编辑等课程,艺术设计、视觉传播设计与制作专业的标志设计、招贴设计、包装设计、陶瓷艺术、装饰雕塑、刺绣工艺等课程,均属于此类课程。“拓展课程互选”中的“拓展课程”主要是为了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而设立的。在按照专业人才规格进行标准化培养的同时,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和职业生涯规划进行选修,以实现其职业能力的纵向与横向拓展。
在专业群课程体系构建上,还要考虑到市场对复合型人才之所需,这是一个趋势。职业教育不能局限于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还要锤炼学生的心智,训练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树立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使学生掌握生存策略、掌握硬能力与软能力,能够更好更快地适应信息时代快速发展的现实需要。
教师资源包括进行教学组织和实施的所有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教师是学校的核心资源,是教学活动得以正常开展的依靠和支撑,是激活其他有形与无形教学资源的关键要素。教师既能作为主体,去设置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引导教学活动,也能作为客体,即一种教学资源,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作用。教师本身所拥有的知识和技能可以物化为共享的教学资源。
开封大学不断优化教师资源,打造出“一引领三结合”的文化旅游类专业群师资队伍建设模式。“一引领”是指在专业群建设大框架和专业群带头人制度下,由一位专业带头人来引领整个专业群师资队伍建设,引领师资队伍结构的优化、引领教师资源共享、引领教学水平的提升。“三结合”,首先是指专业群带头人的结合,即校内教学能力突出、领导力和统筹力较强的骨干教师与行业领军人物和企业内有权威的技能大师的结合,二者形成合力;其次是专兼职教师的结合;第三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双师型”教师既能胜任理论教学,又能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即是科研人才,又是技术能手。在“一引领三结合”师资队伍建设模式下,开封大学文化旅游类专业群教师团队的教学能力、科研水平、技术创新与服务能力显著提高。目前,该专业群拥有国家旅游局技术技能大师工作室、河南省宋文化工艺品技能大师工作室。近两年中,每学年聘请的校外兼职教师数都在30人以上,兼职教师授课时数占专业课总时数的比例在15%以上。该专业群的“双师型”教师比例在85%以上。
校内外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的特色教学资源。校企结合是高职教育最具生命力的发展形式之一,所以,要全面深化产教融合,“引企入校、引企入群、引企入教”,与企业共建“技能大师工作室”,打造校内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职业生涯规划实训基地“三位一体”的专业群共享实训基地体系,促进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
开封大学文化旅游类专业群拥有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拥有旅游信息管理实训室、语音实训室、三维立体导游模拟实训室、印务设计实训室、陶艺实训室等校内实训室,实现了实训基地资源共享。该专业群的融媒体实训中心、智慧文旅产教融合示范中心、VR旅游虚拟仿真协同创新中心、数字内容生产实训中心等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已入选河南省高职教育项目库,这将为该专业群建设和高素质人才培养提供更加优质的教学资源和技术含量更高的教学手段。该专业群计划把相关的校内实训基地打造成集教学、实训、职业技能培训(鉴定)、文化传承与创新等诸多功能于一体,国内先进、省内一流的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大型文旅集团的人才需求具有多样性。开封大学文化旅游类专业群坚持服务地方优先的原则,按照辐射省内、面向发达地区、探索国际合作的要求,积极与本地知名文化旅游企业及国内外知名旅游集团、酒店集团、文化传媒企业、文创产品开发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设校外实训基地,探索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
满足区域经济发展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服务和支撑地方现代化建设是高职院校的历史使命。产业结构调整是为了区域经济发展质量的提升,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为河南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增添了一个新引擎。当前,河南正从文化旅游资源大省向文化旅游强省跨越。开封大学文化旅游类专业群建设与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需求紧密对接,定位精准,特色鲜明。在“互联网+”行动计划、“文化+”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下,在以人为本理念的引领下,高职院校文化旅游类专业群必须不断加强内涵建设,推进跨界融合,实施双创教育,促进科研创新,大力开展技术服务,提升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参与度,提升资源共享度,以实现高质量发展。2020年底,开封大学与开封市教育体育局、开封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共同发起成立了“开封文化旅游职业教育联盟”,旨在通过政校合作、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充分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推动开封市文化旅游产业和高职教育事业快速发展。这为充分发挥文化旅游类专业群的集聚力量指明了方向。
高职院校作为国家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在创新性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这场技术革命、产业革命与社会变革的浪潮中,为了与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相适应,高职院校也必然要进入专业结构调整阶段。高职院校在专业建设中,要转变思维方式,并拓宽思路,找准切入点,从原来的建造“小舢板”转变为集中资源建造“大舰艇”,也就是说,要挖掘专业红利,构建适应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专业群,提升发展质量。
在专业结构调整上,高职院校要学会“乘除法”。产业变革需要基础扎实、个性鲜明的综合性和实践性人才来支撑。做“乘法”,就是说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通识教育基础上,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多岗位技术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复合型跨界人才,推动专业与专业之间、研究与应用之间的碰撞和融合,形成更强的竞争力。做“除法”是指要聚焦产业链、创新链与人才链的有效衔接,把有限的教育资源集中起来,运用到专业群建设上,以增大“压强”,实现突破与创新。
专业数量再多,因实力分散,也无法从根本上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无法在这场产业革命与科技创新浪潮中站稳脚跟。就是说,那种通过不断设置新专业来实现专业数量和学生数量增长的发展模式已经过时,高职院校必须打破那种小而全的离散型专业结构,集中精力、集中资源打造专业大平台,并以此推动人才培养体制的系统性变革。
开封大学文化旅游类专业群就是按照“大舰艇”思路建设的。学校突破院部界限,将旅游学院、人文学院、艺术设计学院的相关力量整合在一起,以旅游管理这一骨干专业为核心打造文化旅游类专业群,实现优质资源集中配置,推动文化创意、休闲旅游等产业链所对应的若干专业协同发展。
要想使专业群这个“大舰艇”航行顺利,就必须建立配套的教学管理机制。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依然实行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即以专业为单位,按专业学生人数核定教师编制,按专业编组班级,按专业配备教师、实训室、图书资料等教学资源,专业是最基本的教学管理模块,专业教研室是最基本的教学管理单位。不难看出,在这种管理机制下,条块分明,层次清晰。这种模式利于日常管理,但缺乏变通,难以适应专业群建设的要求。在这种集中调控模式下,人员的调配、资源的整合都很困难,专业群结构松散,专业群负责人权力不足,专业群组织的活力很难被激发出来,合力难以形成,高职教育以专业的结构性调整来实现质量提升的目的难以达到。
专业群是一个更复杂的专业组织形式,从其构成上看,不仅包括集群内部的横向、纵向组织,也包括外部的支撑性和服务性组织[7]。基于此,一方面,高职院校在教学资源供给、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对接上应争取政策支持和保障;另外,要成立专业群建设指导委员会,由它负责统筹协调,其成员包括行业协会、校企合作单位、学校相关职能部门的负责人以及专业群带头人、骨干教师代表等,这样做,有利于实现校内外资源的互补与共享。另一方面,高职院校作为专业群建设与管理的主体,应该提供各种制度保障。可以打造“虚拟学院”,以打破院部与院部之间的壁垒,促进各类教学资源的整合与教学管理模式的创新。要建立健全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机制、校企合作与协同创新机制、技术创新与技术服务机制等,搭建高聚集度、高融合度、高共享度的校企合作平台,有效推进专业群建设。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人才和智力优势,提升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开封大学文化旅游类专业群是顺应产业转型升级的趋势、对接河南省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需要而建设的。目前,该专业群正加大旅游研究中心、宋文化研究所、文化传承创新研究中心等平台的建设力度,不断向外辐射能量,力争为河南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多做贡献。
在“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推动下,物联网、大数据、5G等现代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企业生产和管理。当前,文化与旅游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升级,新业态不断产生。专业群本身具有高扩展性、高可用性、高共享性等特征。文化旅游类专业群建设应以提升服务区域产业发展能力为目标,在理清组群逻辑的基础上,依托校企协同创新平台来开展。数字经济时代,高职院校文化旅游类专业群应在高水平、高质量、规范性、科学化建设思路的引导下,找准切入点,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构建“文化平台+旅游职业岗位”和“校企互嵌”人才培养模式,调动各方积极性,打造由共同需求、共同认知、共同责任、共同利益、共同文化驱动的人才培养共同体。要设置通识知识能力教学模块、专业技术技能教学模块、创新创业知识技能教学模块,建设知识内容有机衔接、知识难度依次递进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将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的培养贯穿教学全过程,实现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完美结合,提升核心竞争力。要建立健全管理机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实验实训设施,搭建共享科研平台,整合集聚教学资源,发挥人才和智力优势,提升社会服务能力,为河南省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培养更多具备一定创造力的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