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波
(西北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陕西西安710122)
为应对“新时代英语专业教育面临的挑战”[1],贯彻落实《外国语言文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教育部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于2020年出台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南(试行)》,其中包含《英语专业教学指南》(以下简称《指南》)。
《指南》对今后一段时期英语专业教育教学改革提出了明确要求:在课程体系上,要致力于体现中国特色,融入中国文化元素,探索英语专业课程思政,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在教学内容上,要着力改变传统以语言技能为驱动的理念,强调将专业技能培养与人文知识传授紧密结合;在教学方法上,要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重视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发现式和研究式教学方法的使用,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思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和研究能力;在教学手段上,要注重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灵活融入信息元素,打造智慧课堂;在学习评价上,要从以了解学生英语水平为主要目的的终结性评价模式向以促进学生学习为导向的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模式转变[2]。
《指南》的出台标志着新一轮英语专业教育改革探索的开始[3]。《指南》提出的教育教学改革目标能否实现,关键在于教师,核心是教师信念能否转变。正如Fullan[4]所言,教育变革的成功有赖于三个因素的转变,即教材的转变、教学行为的转变和教师信念的转变。在三个转变中,起决定因素的最终是教师信念,因为只有教师信念的转变才能引发教学行为的转变,进而引发课堂教学的改革。鉴于此,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研究,考察《指南》视域下高校英语专业教师信念现状以及英语专业教师对于新教改理念的接受程度,并在研究结果的基础上,为高校英语专业教师如何进一步更新传统信念,重塑与《指南》要求相适应的现代、包容、开放的教学信念提出具体建议。
教师信念原属于教育心理学范畴。20世纪90年代,国外研究人员将其引入二语/外语教学研究领域,并逐渐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研究课题。教师信念,简言之,就是教师对教学生态的一种判断和评价,是教师基于个人教学经验的主观意识[5]。具体而言,教师信念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形成并持有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学生学习、教师发展等与教学相关因素的态度、观点和心理倾向,是教师教学实践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6]。
关于教师信念的构成,国内外学者基于不同研究视角提出了不同构想。Burns[7]将英语教师信念归纳为7个子信念,包括语言本质、口语与书面语关系、课堂、学习者、学习者学习能力、学习策略、教师角色信念。Calderhead[8]将教师信念分为5个子信念,即学科、教学、学习者、学习和教师角色信念。Richards &Lockhart[9]提出的教师信念体系由语言、课程、教学、学习、语言教学职业5个维度构成。Borg[10]认为,语言教师信念的基本构件应包括语言观、课程观、学生观、学习观、教学观和教师观。国内学者陈红[11]提出,大学英语教师信念应至少涵盖语言文化、教材、教学方法、学习者及学习方法、教学效果评价、课堂+多媒体网络教学环境以及师生角色7个子信念。而徐泉[12]则表示,构成高校英语教师信念系统应该是语言文化、学习、教学环境、教学专业、课堂师生角色5个核心维度。丁仁仑[13]认为在“互联网+”环境下,大学英语教师信念应包括网络、教材、课程、学生、教学方法、教学评估、教师发展等维度。
鉴于研究讨论的是《指南》视域下的高校英语专业教师信念现状问题,因此,综合考虑《指南》倡导的新时代教育教学改革理念和国内外学者关于教师信念结构的研究结果,将我国高校英语专业教师信念的构成设定为课程信念、教学信念、学生学习信念和教师发展信念4个维度。
首先,依据学校类型和所处地理位置等因素在陕西选取7所高校179名英语专业教师作为初步受试进行问卷调查,以便从整体上考察高校英语专业教师信念取向现状。然后,根据问卷的有效性最终确定167名教师作为本研究受试。其中,53名受试来自2所位于省会城市的“一流大学”建设高校,46名受试来自2所位于省会城市的普通高校,68名受试来自3所位于省会城市以外的普通高校。受试基本信息见表1。
表1 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1)心理测验法。研究主要以《指南》提出的新时代英语专业教学改革核心理念为基础,结合国内外有关教师信念调查研究框架,围绕课程信念、教学信念、学生学习信念和教师发展信念4个维度编制问卷。编制问卷时还参照了朱苑瑜、叶玉珠[14]的教师信念量表,将部分问题按照“传统”教学信念取向和“开放”教学信念取向进行了编制。
调查问卷的设计采用Likert(李克特)5级量表制问卷调查,选项包括完全不同意、不太同意、不确定、基本同意、完全同意,相应赋值为1-5。统计时,对传统教学信念问题进行了反向取值。问卷由4个部分36个问题构成。其中,课程信念9项(A1-A9);教学信念11项(B1-B11);学生学习信念10项(C1-C10);教师发展信念6项(D1-D6)。
(2)数理统计法。利用SPSS 20.0进行问卷信度检验。问卷整体Cronbach’s Alpha系数为0.926,课程信念、教学信念、学生学习信念、教师发展信念4个维度对应的Cronbach’s Alpha系数介于0.855至0.938之间,说明问卷及各维度具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和稳定性,问卷信度总体较好。
为体现高校英语专业教师信念取向的基本态势,基于SPSS 20.0进行描述性统计,按照降序排列的方法反映教师信念取向的均值(M)分布情况,即将每一个维度中的子信念从均值最高项至最低项排列(如图1所示)。
图1 陕西7所高校167名英语专业教师信念状态的方差分析
课程信念是指教师在课程价值、课程体系、课程内容、课程思政等方面持有的信念。
表2表明,教师对英语专业课程的工具性(M=4.57)和人文性(M=3.92)认同度很高,但对英语专业课程的育人性(M=3.05)认同度一般。说明教师对英语专业课程的育人价值信念尚未得到充分发展,这可能与教师长期形成的对英语专业课程的认知有一定的关系,认为语言课程很难发挥育人作用。
表2同时显示,在课程体系方面,多数教师认为应设置中国文化课程以提升学生的中国文化意识(M=
表2 英语专业教师关于课程信念的取向
3.85),但对英语专业教材中要不要增加中国文化内容以及如何增加不太确定(M=3.06),将中国文化经典作品纳入英语专业学生课外阅读书目中的信念不太坚定(M=3.02);在课程内容方面,绝大多数教师认为,英语专业课程内容的设计应将专业知识的传授、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和语言技能的训练有机融合起来(M=4.11);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教师基本具备了参与课程思政改革的意识(M=3.87),但尚缺乏课程思政建设的能力,对如何从教材中挖掘思政元素、如何将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融合在一起没有深入的思考(M=3.03)。
教学信念是指教师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资源等方面持有的观念和态度。
表3显示,在教学模式方面,教师高度认同《指南》提倡的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M=4.01),对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也持有较高信念(M=3.89),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仍然经常采用“教材+白板”或“教材+PPT”的传统教学模式(M=2.36)。由于研究人员将二级维度B3看作是传统教学信念并将统计结果作了反向取值,因而平均值(M=2.36)表明不少教师对该变量持肯定态度。这一研究结果充分表明,许多教师一方面认识到在新时代教育教学改革环境下,特别是在“互联网+教育”背景下,采用现代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和必然性,但另一方面在教学实践中仍然坚持惯用的传统教学模式,反映出教师在该变量上信念和行为的不一致性。究其原因,可能与教师不愿意主动求变有关,认为混合式教学模式费时费力;也可能与教师认为传统教学模式有其自身优势(如对教学环境要求低,有利于教学组织和管理),因而不应该被完全摈弃有关。
表3表明,在教学方法上,多数教师认为,教师的教学应因人而异、因材施教(M=3.79),因为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促进每一名学生的学习,帮助每一名学生成长和进步(M=4.76)。但另一方面,教师在了解和学习现代教育教学方法方面意愿性不很强(M=3.10),在采用现代教育教学方法方面持有的信念不太高(M=3.18)。许多教师只注重专业知识的讲授和语言技能的训练(M=2.29)(该二级维度作了反向取值),却很少通过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和研究式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表3 英语专业教师关于教学信念的取向
在教学资源上,教师高度认同语言实验室(M=4.23)以及网络自主学习中心和网络课程资源库(M=3.91)对学生英语学习的帮助作用,但对图书资料的认同度较低(M=2.91)。其原因可能是教师认为在当前“互联网+教育”环境下,学生查找学习资源的途径非常多元,纸质图书的重要性有所下降。
学生学习信念主要指教师对学生应该如何学习以及学生的学习结果应该如何评价等方面持有的观点和看法。
表4表明,教师非常认同学生应该着力提高学习自主性(M=4.15),并认为学生学会如何学习非常重要(M=3.61)。首先,学生应该掌握元认知策略,学会制订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M=3.92),自主管理和评价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M=3.88);其次,应该学会如何使用认知策略,针对不同类型的课程和学习内容采用不同的学习策略(M=3.82);再次,应该恰当使用社会情感策略,要敢于并善于提出问题,学会和教师、同伴合作,经常性地自我激励(M=3.77)。然而,调查结果同时显示,尽管教师普遍认识到学习策略的重要性,但很少针对学生实际需求实施学习策略培训(M=2.81)。
表4 英语专业教师关于学生学习信念的取向
在学习评价方面,教师基本认同《指南》提倡的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方式(M=3.79),但同时认为,考试比日常课堂评价和阶段性评价对检测学生的学习结果更为有效(M=2.87),而且评价的主要目的是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而不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M=2.93)。需要说明的是,C8和C10两个变量被视为传统信念作了反向取值。故,M=2.93和M=2.87说明教师对相应的两个二级维度持传统取向的信念。
教师发展信念是指教师对如何提升自身专业发展的态度和看法。
表5表明,教师认可度最高的专业发展途径是国内外脱产进修(M=4.32),其次是参加在职培训(M=3.81)以及参加学术讲座和学术会议(M=3.58)。教师同时认为,通过自学专业领域的前沿知识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M=3.52)。
表5 英语专业教师关于教师发展信念的取向
然而,表5显示,教师对通过参与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促进专业发展持保留态度(M=3.07),许多教师在反思教学方面做得不够好(M=3.09)。说明教师对通过教学反思、教学研究以及参与教学改革等途径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和课程建设能力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研究考察了《指南》视域下陕西7所高校167名英语专业教师信念现状及其对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接受程度。结果发现:
(1)在课程信念方面。教师对英语专业课程的工具价值和人文价值认同度较高,但对课程的育人价值认同度一般;对英语专业课程体系中设置中国文化课程持肯定态度,但对英语专业教材中是否增加中国文化内容以及要不要将中国文化经典作品纳入学生课外阅读书目中表现出一定的疑虑;对课程思政改革的重要性有一定的认识,但对如何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如何搞好课程思政建设信心不足。
(2)在教学信念方面。教师对《指南》提倡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基本持肯定态度,但不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依然采用“教材+PPT”,甚至是“教材+白板”的传统教学模式;多数教师认为应针对不同学生采用不同教学方法以促进每一名学生的学习,但也有部分教师只注重专业知识的讲授和语言技能的训练,而忽视通过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和研究式等现代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3)在学生学习信念方面。教师普遍认为学生应该学会自主学习,并且在学习过程中应该善于使用元认知、认知和社会情感策略以提高其学习效率,然而多数教师缺乏针对学生需求实施学习策略训练的意识;教师对多元学习评价基本持肯定态度,但同时认为在检测学生学习结果和促进学习学习方面,终结性评价比形成性评级对更为有效。
(4)在教师发展信念方面。教师对通过国内外脱产进修、在职培训、参加学术会议和自学提高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持有较高信念,但对教学反思、教学研究以及教学改革能否促进教师发展表现出一定的怀疑态度。
总之,在新时代英语专业教学改革的影响下,高校英语专业教师信念产生了积极变化,其结构取向与《指南》提出的课程改革理念基本趋于一致,整体上呈现进取性、开放性和包容性的特点。但研究同时表明,英语专业教师的教学信念仍然处于转变和发展过程之中,许多教师在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学习策略、评价方式、反思教学等多个二级维度中仍然持有传统信念。
针对发现的问题,就如何帮助教师进一步转变信念,建构与《指南》提出的新时代英语专业教学改革理念同向同行的教学信念提出以下建议:
(1)认真学习、领会新时代教育教学改革文件精神。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立德树人的重要性并就如何落实立德树人提出具体要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15]明确提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指南》也旗帜鲜明地提出,在英语专业课程体系上要致力于体现中国特色,在教学过程中要贯穿立德树人理念。只有解决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才能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英语专业教育体系,也才能培养出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的英语专业人才。由此可见,如何通过课程思政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已成教师顺应新时代教育教学改革的应然之举,也是教师必须探索和实践的重要课题。
作为英语专业教师,①应该认真学习、领会新时代教育教学改革文件精神和《指南》核心要义,不断提高英语专业课程育人价值的认同度,着力增强课程思政建设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识;②把中国文化作为英语专业课程思政的基点,在教学内容设计中融入中国文化元素,在学生课外阅读书目中将中国文化经典著作列入其中,从而培养学生的中国文化意识;③根据课程思政的要求,重构课程教学大纲,将能力、知识和思政目标有机统一起来;④依据课程教学大纲,深度挖掘能力点和知识点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并将思政元素融入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之中;⑤主动观摩课程思政示范课,积极参加课程思政大赛,从而不断提高课程思政建设的水平。
(2)迎接“互联网+教育”新时代,创新课堂教学新模式。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教育信息化步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基于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互联网+教育”新时代已然来临。2017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16]提出,要积极发展、支持“互联网+教育”教学新模式,发展“互联网+教育”服务新业态。2018年教育部印发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17]强调,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技术为基础,积极开展智慧教育创新研究和示范,推动新技术支持下教育的模式变革和生态重构,打造智慧课堂。在此背景下,教师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要随之发生变革,以适应人工智能开启的“互联网+教育”新模式。
然而,目前还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尚未完全从传统教学模式中走出来,在实际教学中依然采用“教材+白板”或“教材+PPT”的传统教学模式。这与“互联网+教育”新模式是相悖。因此,教师应积极转变观念,与时俱进,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以顺应新时代背景下的教学新要求。①构建基于“互联网+”在线开放式学习平台。平台应包括课前预习、课后练习和交流学习等板块。教师通过课前预习板块布置预习任务,通过课后练习板块布置作业,通过交流学习板块与学生互动交流、答疑解惑。②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学生在学习平台上进行线上预习;教师线下进行课堂讲解,组织讨论,解答问题;接着,学生利用学习平台上的各种习题、辅助学习材料和视频进一步强化所学内容。③在线下课堂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学生个体差异和学习风格,积极采用《指南》要求的启发式、讨论式和参与式等多元教学方法,帮助学生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3)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学习策略的有效使用不仅有助于学生提高英语学习效率和学习自主性,也有助于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然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很少训练学生的学习策略。因此,教师应提高对学习策略培训重要性的认识,将提高学生学习策略的能力纳入课程计划和教学内容;在充分了解和分析学生学情和策略需求的基础上,确定需要训练或加强的学习策略并制定详细的策略训练计划;最后在实际教学中,根据学习任务、学习目标,分阶段、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的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社会情感策略,培养学生使用学习策略的能力,进而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4)改进学习评价方式,完善学业评价体系。学习评价是检验学生学业质量的重要手段,也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途径。《指南》明确要求,教学评价应注重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18]也指出,要完善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有机结合的学业考评制度。因此,英语专业教师应摈弃传统的以终结性评价为主的学习评价信念,通过采用灵活、多元的过程性评价方式,如听写、背诵、即兴演讲、课堂表现、书面作业、单元测试等,适时检测学生的学习结果并及时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学生,从而发挥评价和测试对学生学习的导向、激励和诊断作用,指导学生更有效地学习。
(5)积极开展教学反思,主动参与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教学反思是教师对教学过程和教学行为的再认识和再思考,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也是构成促进教师信念发展和变化的最重要内因。教师信念的转变绝不是一个完全放弃已有信念的过程,而是一个通过反思性实践,用更加相关的信念替代已有信念的过程[19]。因此,英语专业教师应通过记教学日记、回看教学视频等方式经常性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和教学行为,总结教学成败、得失的原因;同时,应通过听课、评课、集体备课、教研活动等集体反思教学的方式,获得大量间接经验,在潜移默化中促进信念的变革。此外,教师还应该积极构建教师发展共同体,经常讨论教学新方法、新模式、新策略、新技术,开展合作学习的行动研究,进而提升和重塑教学信念。
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也是教师发展的重要手段和转变信念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应积极投身于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通过教学研究,反思自己的教学信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发现并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而促进教师信念系统的更新与完善;通过参与教学改革,了解英语专业教学改革的方向和目标以及英语专业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的新要求,从而增强课程改革的意识,提升创新课堂教学的能力。
《英语专业教学指南》对新时代英语专业教育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同时也对高校英语专业教师的教学提出了全新要求。教师只有积极转变传统信念,主动顺应《指南》提出的课程改革新理念,扎实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创新“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的教学新模式,不断改进和完善教学方法和学业评价体系,着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同时通过教学反思、教学研究、教学改革等途径促进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的提升,才能引发课堂教学的变革,进而促进新时代英语专业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