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中医药大学第四临床医学院
李雅茹 杨玉峰△ 郭梦圆 钟玲玲△ 刘少芬△ 颜丽满(深圳 518033)
提要 目的:研究木蓝祛疣方联合耳尖放血对面部泛发性扁平疣治疗的临床疗效影响。方法:将60例来我院就诊的面部泛发性扁平疣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使用木蓝祛疣方联合耳尖放血治疗,对照组单用耳尖放血治疗,治疗6周后,比较2组治疗前后皮损积分及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LQI)。结果:2组患者治疗后皮损积分及DLQI均较前显著下降(P<0.01),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0.0%)明显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73.3%),对比2组临床疗效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木蓝祛疣方联合耳尖放血疗法是治疗面部泛发性扁平疣的有效方法,且临床疗效显著。
扁平疣是由人乳头瘤病毒(HPV)引起的损容性皮肤病。本病具有病程时间较长、多发难治、复发率高等特点。现有西医治疗手段对面部泛发性扁平疣治疗有限,中药内外合治可以祛邪扶正,促进皮损消退,降低该病复发率。本研究以木蓝祛疣方联合耳尖放血治疗面部泛发性扁平疣,并与单用耳尖放血治疗对照,且通过对治疗前后皮损评分及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LQI)评分观察其临床疗效。
1.1 一般资料 将2019年4月至2020年5月就诊于深圳市中医院皮肤科门诊的60例面部泛发性扁平疣患者,按就诊顺序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30人,年龄(25.50±5.48)岁,病程(14.27±3.80)个月;对照组30人,年龄(24.53±5.32)岁,病程(13.20±4.50)个月。2组患者的年龄、病程基线特征基本一致,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临床皮肤病学》[1]:皮损为粟粒至绿豆大小扁平浅褐色或正常皮色的丘疹,呈圆形或椭圆形,表明光滑,质硬,偶可沿抓痕分布排列成条状(同形反应)。
1.2.2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皮肤科常见病诊疗指南》[2]:皮损多见于暴露部位,如面部、手臂、前臂。皮疹为粟粒大小淡黄色或正常皮色的扁平丘疹,表面光滑,孤立散在,有自体接种的特点。
1.3 纳入标准 (1)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仅累及面部,皮损数目≥10个;(2)近1月未使用相关抗病毒治疗药物者;(3)自愿参加本临床试验且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4 排除标准 (1)处于备孕期的妇女或孕妇;(2)肝肾功能严重不全及免疫功能低下者;(3)对本方中任意中药成分过敏者;(4)凝血功能障碍者;(5)耳部感染者。
1.5 剔除标准 (1)依从性差,不能遵医嘱定期复诊及服药者;(2)治疗期间使用其它药物治疗者;(3)因个人原因自动终止试验者。
2.1 治疗组 采用自拟木蓝祛疣方内服外擦联合耳尖放血治疗。
2.1.1 自拟木蓝祛疣方:木贼15 g,板蓝根30 g,香附15 g,薏苡仁30 g,野菊花15 g,甘草5 g。临床随证加减,并由我院康美药房代煎,每日1剂,水煎服,早晚饭后温服。同时,每日留取10 mL药液用于外擦,每日2次,使用时用纱布蘸取药汁稍用力外擦疣体,尽量使药液渗透至皮下,以疣体轻微发红、不出血为度,时间不小于10 min,外擦眼周皮损时,注意避免药液进入眼内。治疗6周。
2.1.2 耳尖放血:将耳尖部搓热搓红,用三棱针点刺出血,挤出3~5滴血即可,每周治疗2次,治疗6周。
2.2 对照组 采用耳尖放血治疗。将耳尖部搓热搓红,用三棱针点刺出血,挤出3~5滴血即可,每周治疗2次,治疗6周。
2.3 健康教育 治疗期间,患者应清淡饮食,忌食辛辣刺激油腻食物,规律作息,保持心情愉悦。
3.1 观察指标
3.1.1 皮损评分:目前无公认的扁平疣皮损评分标准,参照《中国临床皮肤病学》[1]及分别从皮损数目、皮损大小、皮损颜色、瘙痒程度、累及部位、同形反应6个方面进行治疗前后的疗效判定,具体评分标准详见表1。总积分=皮损数目评分+皮损大小评分+皮损颜色评分+瘙痒程度评分+累及部位评分+同形反应评分。
表1 扁平疣皮损评分表
3.1.2 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LQI)[3]:参照DLQI对2组治疗前后DLQI进行评定,总分为0~30分,分值越高说明影响程度越重。
3.2 疗效判定标准 依据患者皮损总积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4]制定的疗效标准进行评定:皮损消退率=[(治疗前皮损总积分-治疗后皮损总积分)/治疗前皮损总积分]×100%。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其中痊愈:皮损消退率>90%,显效:60%<皮损消退率≤90%,有效:30%<皮损消退率≤60%,无效:皮损消退率≤30%。
4.1 2组临床疗效情况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27/3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3%(22/30)。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详见表2。
表2 2组临床疗效情况 [例(%)]
4.2 2组患者治疗前后皮损评分情况比较 治疗前2组患者皮损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2组患者皮损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2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详见表3。
表3 2组治疗前后皮损评分比较 (分,
4.3 2组患者治疗前后DLQI评分情况比较 治疗前2组患者DLQI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2组DLQI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2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详见表4。
表4 2组治疗前后DLQI评分比较 (分,
4.4 安全性评价及随访复发情况 2组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随访6周,治疗组复发2例,复发率7.41%(2/27);对照组复发6例,复发率27.27%(6/22)。治疗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显著性。
扁平疣是由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引起的良性皮肤乳头状瘤,其中HPV3型和HPV10型是引起面部扁平疣最常见的2种类型[5]。现代医学多认为HPV病毒感染和肌体免疫力下降是扁平疣的主要发病原因。治疗上以口服抗病毒药物、免疫调节剂、外用维A酸药物、液氮冷冻、CO2激光、光动力治疗等为主要手段[6],疗效确切,但常出现皮肤干燥、瘙痒、脱屑、色素沉着、色素减退等不良反应[7-8]。
中医学将扁平疣称之为“扁瘊”,早在《五十二病方》中就有关于“疣”的记载。《诸病源候论》云:“是风邪搏于肌肉而变生也。”提出了风邪是疣的致病因素。明代薛己著《外科枢要》曰:“疣属肝胆少阳经, 风热血燥, 或怒动肝火, 或肝客淫气所致。”认识到本病属肝胆少阳经病变,多由于外感风热邪气或肝火上炎所致。综上所诉,其病邪不外乎“风、热、毒”,病机多由于外感风热毒邪,湿毒搏结肌肤或肝旺血燥,气血失和,治疗当以疏风清热,解毒凉血。
自拟木蓝祛疣方中,木贼疏散风热、解肌,板蓝根清热解毒、凉血,二者相伍为君药;薏苡仁、野菊花为臣药,合用以清热祛湿、解毒散结;佐以香附行气解郁,调和气血;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共奏疏风清热,解毒凉血之功,此正切扁平疣病因病机,故为治疗扁平疣之良方。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木贼中富含咖啡酸[9],咖啡酸具有抗炎、抗病毒的功效[10];板蓝根为清热解毒之要药,具有广谱抗病毒功效,能够预防、抑制、杀灭病毒,同时板蓝根中有效成分板蓝根多糖可以激活T、B淋巴细胞,提高肌体免疫力[11-12];薏苡仁具有软化角质作用,使增生的角质细胞变薄[13],另有研究表明[14]薏苡仁多糖能够兴奋免疫活性,增加血清溶血素含量,促进淋巴细胞转化,提高淋巴免疫细胞功能;香附的提取物能够诱导癌细胞凋亡[15],具有抗炎、解热功效[16];野菊花中除抗病毒外,其有效部位YP-3能够促进T细胞活化、B细胞增殖、分化,增强免疫功能[17]。概而言之,本方具有良好的抗病毒、抗肿瘤、抗炎功效,并且能够诱导自身免疫应答,抵御和杀灭病毒。此外,蘸取药液稍用力摩擦皮损至轻微发红非常重要,一方面能够使药液直达病所,发挥治疗作用;另一方面可直接磨削病变处的上皮,加快疣体的脱落,起到“推疣”的作用。通过临床观察,笔者发现大部分患者在皮损消退前会出现疣体发痒的现象,这是疣体脱落前的征兆,不必过于担心,邪正相争,正胜邪退,气血逐渐通畅的一种表现。
耳尖放血疗法是中医学传统疗法,耳尖同五脏六腑、十二经络相联,有泻火解毒、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等作用,汪武雷[18]、赵广琼[19]通过耳尖放血治疗扁平疣,均获得较好的疗效。
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90.0%)明显高于对照组(73.3%),2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2组患者治疗后皮损评分、DLQI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1),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说明木蓝祛疣方联合耳尖放血治疗面部泛发性扁平疣疗效确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