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琳/文
碳排放事关人类生存,同时也与国家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碳排放管控势将成为大国博弈的又一焦点问题和战场。
对于人类生态环境,中国一直秉承负责任大国应有的担当。我国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国家战略全局的高度来认识,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确立为基本国策,把可持续发展确立为国家战略,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中国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与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批准落实相关联合国重要国际公约,积极推动《巴黎协定》的签署和实施。习近平总书记在第75 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宣布,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 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2021 年4 月习近平总书记出席领导人气候峰会并发表题为《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重要讲话,重申我国双碳目标。我国已将碳达峰和碳中和纳入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对世界庄严承诺,中国愿与世界各国共商推动绿色低碳转型之策,共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道,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
我国碳排放总量全球第一且碳排放需求巨大,碳排放管控难度大。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目前是全球碳排放总量最大的国家,人均碳排放量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而我国人均累积碳排放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意味着我国在建设现代化强国之路上,还存在很大的碳排放需求,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具有很大的挑战性。
舆论施压建立激进的碳排放管制措施,将成为我国面临的国际争端。2018 年IPCC 发布《全球升温1.5℃特别报告》指出,为实现《巴黎协定》1.5℃温升控制目标,避免形成重大灾难性后果,宜在2050 年左右实现碳中和。截至2019 年,全球已有46 个国家和地区实现“碳达峰”,美、日、英等国和欧盟以立法、法律提案、政策文件等不同形式提出或承诺2050年左右实现碳中和。虽然《巴黎协定》对于发展中国家碳中和未做明确要求,但我国面临经济总量世界第二,碳中和晚于美、日、英和欧盟等的局面,敌对势力难免以此制造争端,污化我国国际形象,迫使我国建立激进的碳排放管控措施,进而影响我国经济发展。
碳排放数据基础尚不完备,校验手段和规范体系亟需建立。碳排放数据是碳减排政策制定、碳减排效果评估、碳排放权交易以及国际谈判博弈的重要基础。目前,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各国碳排放基础数据主要根据IPCC 发布的一系列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进行核算确定,相关核算因子源于统计数据,统计口径不同可导致碳排放量核算结果差别显著。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长期主导了国际碳排放核算方法及数据库体系建设,与我国向联合国提交的《国家信息通报》相比,由美国、欧盟主导的碳排放数据库对中国碳排放的核算结果在大多数年份明显偏高,差别高达7%。IPCC 在2019 年发布的《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修订版)》中首次提出,基于遥感和地面基站大气浓度测量,对碳排放清单核算结果进行校验,但尚未明确统一的校验规范或标准。
我国在气候变化研究领域国际话语权不足,碳排放博弈软实力亟需提升。目前,国际上影响力较大的IPCC 和GCOS(全球气候观测系统)研究报告对各国制定碳减排措施、评估碳减排成效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IPCC 第六次报告专家组总计有234 人,美国26 人,五眼联盟合计74 人,中国仅有15人。GCOS 第六次报告专家组总计41 人,美国7 人,五眼联盟合计12 人,中国仅2 人。2021 年路透社发布的气候变化研究领域全球最具影响力的1000 位科学家中,美国293 人,五眼联盟520 人,中国只有87 人。科学研究成果是国家重要的博弈武器,国际气候研究组织也是国家获得更大话语权和影响力的必抢阵地,目前美国等西方国家在气候变化研究领域软实力占据优势,增大了其控制舆论导向的可能性。
碳达峰和碳中和与国家经济和国际地位息息相关,我国需兼顾内外多措并举,及早做好相关准备。
加强碳减排舆论宣传和专业发声。双碳目标涉及国家经济社会、人文生活、科技发展等各个方面,于内其实现需要全体国民共同参与,于外还是全球人类共同利益关切。需充分发挥专业力量,充分利用媒体手段,同步建立国内外宣传渠道,大力倡导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加强碳减排舆论宣传与引导。一方面内聚民心,提高全民碳减排认同感和参与度;另一方面外展形象,传播中国碳减排进展与决心,提高中国碳排放管控声音,讲好中国碳减排故事。
建立健全碳排放数据基础体系。推进我国碳排放权威数据库建设,积极参与国际现有碳排放数据库维护,加强碳排放监测相关的天基遥感、数据处理、数据应用等技术手段建设和技术研究应用,主导发起、推动建立基于天基遥感的碳排放清单核算数据国际校验标准和规范。通过建立健全碳排放数据基础支撑体系,以客观、完善的碳排放数据,及时反映我国乃至全球产业调整和技术更迭导致的碳排放管控成效,支撑我国碳排放管控工作开展和政策制定,确保我国在国际碳排放权交易和国际气候谈判中的合法权益,为碳排放国家博弈提供坚实基础保障。
推进碳减排相关技术研究和应用。实现双碳目标根本上还是要从源头做好碳减排,控制好碳排放。深入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和宣传推广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着重以碳减排科技手段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积极发展低碳高效科学技术,鼓励在全球范围开展合作研究、开发和应用,为我国双碳目标实现和世界气候生态环境改善提供更多源头技术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