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农业机械服务中心 赵建刚 郭荣进 游艳苹 邵珠山
按照山东省农业农村厅《关于开展设施种植机械化发展调研的通知》安排,菏泽市定陶区农机中心高度重视,抽调人员组成调研组,深入田间地头,开展实地调研,对定陶区设施种植机械化发展情况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分析,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菏泽市定陶区位于山东省西南部,耕地面积93万亩,人口64 万,其中农业人口54 万,占全县人口的84.3%。近年来,定陶区以蔬菜、林果等为代表的设施农业发展很快。截至目前,全区设施蔬菜业面积达到了8274.77万平方米,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达49.4 亿元,年产值27.8 亿元,从业服务组织98 个,从业人员8.3 万人;设施林果树10 万平方米,建设投资650 万元,年产值525 万元,从业服务组织5 个,从业人员35 人;设施花卉0.7万平方米,建设投资40 万元,年产值72 万元,从业人员60 人。该市通过出台相关设施农业发展政策,出现了南王店西瓜、黄店蔬菜等知名品牌。设施农业已成为定陶区提升果蔬品质、提高产品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1.定陶区农业设施的主要类型。
(1)日光温室。由于日光温室具备较高的保温性能,已成为种植冬季蔬菜的首选。目前在黄店、杜堂、孟海、马集等乡镇得到了大面积的推广应用,全区共有蔬菜日光温室2.6 万个、花卉温室12 个、果树温室50 个,共计4052.7万平方米。
(2)塑料大棚。主要为大中小拱棚,用于春暖蔬菜和瓜果的种植,在南王店、马集等乡镇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目前全区共有塑料大棚3.2 万个,共计4222.1 万平方米。
(3)连栋温室。主要以种苗培育、蔬菜种植为主。目前共有16 个,共计10.67万平方米。由于连栋温室投入成本较大,发展数量较少。
2.设施农业机械化发展情况。
截至目前,全区拥有大棚王拖拉机850 台,电动卷帘机1.9 万台、微耕机械2000 余台、微滴管设备500 套、杀虫灯500 套、微喷带15920 米、保温被15000 套、喷药(粉)机1320 台。
(1)设施农业耕作机械化水平达到95%以上。多年来,定陶区农机中心大力推广棚内耕作机械化技术,选择功能全、品质好、适用性强的微耕机、田园管理机等作为推广机型,加快推广进度,成效显著,温室内的土地耕整机械化水平达到了95%以上。
(2)大棚卷帘自动化程度较高。大棚卷帘机主要用于日光温室蔬菜大棚,目前我区日光温室蔬菜大棚3.2 万个,电动卷帘机1.9 万台,使用率已达到60%左右。
(3)灌溉技术节水化。蔬菜温室大棚节水灌溉主要推广使用滴灌、渗灌和微喷灌等微灌技术。目前在新建的高标准连栋温室中已基本使用该项技术,老式冬暖式蔬菜大棚正在逐步改造安装使用。
根据定陶区设施农业种植情况,筛选出了两种有代表性的蔬菜(芹菜和豆角),对农业机械化技术应用进行分析。
1.种植规模。2020年,全区芹菜种植面积4.5万亩,总产量达到22.5 万吨;豆角种植2.9 万亩,总产量达到5.8 万吨。
2.技术路线。
(1)大棚芹菜机械化技术路线:机械化耕整地→育苗移栽→机械化灌溉施肥→机械化植保→机械化环境调控(机械化卷帘)。
(2)大棚豆角机械化技术路线:机械化耕整地→开沟起垄播种→机械化覆膜→机械化灌溉施肥→机械化植保→机械化环境调控(机械化卷帘)。
3.机械配备与技术。
(1)目前定陶区设施农业中耕整地主要用微耕机,重量轻,体积小,结构简单。
(2)机械化播种技术。主要是起垄栽培,采用开沟起垄法,在地面上用开沟机或铧式犁开出一道沟来进行播种。
(3)机械化育苗移栽技术。工厂化育苗,机械移栽质量好、成活率高、效率高,但设备投资较大,仅在杜堂国家农业示范园区得到初步应用。目前育苗移栽设备还处于示范宣传阶段。
(4)机械化覆膜。在田园管理机上安装覆膜装置,进行机械化覆膜作业,作业效率可达2—3 亩/小时,具有提高地温、封除杂草的效果。
(5)机械化灌溉施肥技术。主要采用微喷技术,利用微喷灌系统把水药肥融为一体,以微小的流量湿润作物根部,达到浇灌作物的目的。使用该技术代替人工作业,可使每亩用工量减少80%。与此同时,利用该技术进行浇灌施肥,因肥料集中、不易流失、施肥用药均匀等特点,可促进农作物良好生长,使农作物单位面积增产20%。
(6)机械化环境调控。采用自动卷帘机或者电动通风口的方式,实现大棚温湿度调控。目前,定陶区主要采用的是棚面自走式大棚卷帘机,也叫前屈伸臂式大棚卷帘机。
1.农机农艺有机融合力度不够。设施农业涉及品种、栽培技术、农业机械、植保等,与农业、农机、林业及水利等部门相关。在设施农业发展中各部门没有形成合力,缺乏技术协作和信息交流,没有形成农机、农艺融合的有效机制,整体意识不强,农业机械的先进性、高效智能性不能充分发挥。
2.部分生产关键环节机械化水平低。温室内耕整地、卷放帘、植保基本实现机械化,水肥一体化等机械进入示范推广阶段,但机械化育苗、移栽机械和产后处理等机械化水平较低,需要进一步加大示范推广应用力度。尤其在蔬菜收获及尾菜处理等环节,基本都是人工作业,机械化应用水平较低。
3.技术培训力度较小。设施农业机械科技含量高、结构相对复杂,机械的调整使用需要经过专业技术培训,对设施农业机械特别是新型、节能、绿色机械化技术培训少,技术指导力度不强,影响设施农业机械化技术的推广应用。
1.强化农机农艺有机融合。农业农村部门要加强组织与协调,建立农机农艺相融合的有效机制,在制定规划、确定项目方案等方面充分考虑机艺融合协调发展,建立多部门定期会商机制,统筹解决设施农业机械化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促进设施农业生产标准化、规范化,提高设施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
2.积极争取政府扶持政策。一是积极争取各种设施农业技术装备、机具进入政府补贴目录,加大对农户购买机具的补贴力度;二是围绕设施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环节,汇集社会资金,为农户提供小额贷款等多种形式,扶持设施农业发展;三是把设施大棚建造、设施设备购置等纳入财政补贴范围,并提高补贴比例;四是农村土地流转,应优先照顾设施农业用地,并且要形成规模,集约经营,以推动设施农业机械化快速发展。
3.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设施农业与粮食作物生产条件相比,对场地排灌系统和交通运输硬件配套要求较高,特别是有设施农业的地方,应完善和配套设施基地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
4.注重科技创新。加大对设施农业机具科研开发的支持力度,同时对生产急需、农民欢迎、经济效益好的重点项目和成果,安排专项资金实施科技成果转化,着力提高设施农业的规模和效益。
5.加强技术培训和宣传力度。组织召开设施农业机械化现场会、演示会和观摩会,加大电视、网络及报刊等媒介宣传力度,营造设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良好氛围。要充分发挥农机部门技术资源优势,培训、培养一批懂技术、善经营和会管理的设施农业人才,为设施农业实现规模经营、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建设一批设施齐全、科技含量高的高标准设施农业高新示范园区,辐射带动设施农业整体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