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科技学院 郑鑫
当今之世,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技创新已成为决定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科技创新能力成为经济实力最关键的体现,具有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就能在产业分工链条中处于高端位置,就能创造激活经济的新产业,拥有重要的自主知识产权而引领社会的发展。科技创新已成为决定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而区域科技创新水平的提升也成为区域科技工作的重中之重。辽宁省科技创新能力及效率能够全面、客观地反映一定区域内整合科技资源,推动持续创新的实力,是衡量辽宁省核心竞争力的代表性指标。因此,本文提出的辽宁省国家重要技术创新与研发基地的建设措施,对于制定辽宁省科技创新政策,提升辽宁省科技创新实力,具有极其深远的科学意义和实践意义。
2020年,辽宁省持续加大了科技经费投入力度,全省科技创新水平和成果转化取得了显著成效。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20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显示,我国2020年科技经费投入力度持续增大,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保持较快增长,其中辽宁地区的R&D经费(研发投入)达到508.5亿元。虽然相较2018年的辽宁省R&D经费(研发投入)的460.1亿元增加48.1亿元,但全国有6个省市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已经超过千亿元,虽然这与各地区经济发展程度息息相关,但也说明辽宁省科技经费仍需加大投入力度。2020年,辽宁省一大批科技成果落地开花,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据辽宁省科技厅统计,辽宁全省转化科技成果近5000项,其中,高校、科研院所省内转化科技成果超3900项,合同额超10亿元,省内成果转化率超50%。这为进一步完善辽宁省科技创新体系,增强创新驱动,建设国家重要技术创新与研发基地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但相较于2018年,辽宁省高校、科研院所转化科技成果3774项,省内转化率达到53.7%,虽然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增多,但整体转化率略微下降。
(1)科技创新成果是否成熟。强化科技创新对产业的支撑引领作用,满足优势产业的科技需求,加强先进、成熟、适用技术的应用推广和集成示范。同时,科技成果的成熟度也是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内在动力,科技成果成熟度直接影响产品开发的资金投入量,也决定了科技成果转化的风险大小和利润回报,是科技成果进行转化的前提基础,从而才能着力支撑辽宁省振兴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2)人员队伍因素。科技创新发展,人才是其中的关键。科技人员作为高科技知识的载体,是研发机构建设、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共性关键技术开发等过程中高科技知识的载体,其各个环节都与科技人员的研究成果密不可分。完善的创新人才结构、优秀的创新团队是科技创新的基础条件。
(3)中试环节建设。中试环节是科技创新成果从研发到最终进入市场阶段的核心,是科研成果在量产之前的小规模的生产试验,试验水平的好坏直接影响成果转化。中试的过程可以验证和完善科技成果或理论成果,将产品成功推向市场。
(1)市场环境因素。科技创新成果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基础是市场的整体需求,企业做好市场调查才能推出科技创新成果,才有可能为待转化成果创造较高的价值。因此,要充分做好市场评估和技术评估,从而保证先进的科技创新成果具有较高的市场适应性和可行性。
(2)资金因素。科研投入是决定一个地区科技实力的关键因素,科技创新水平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研投入力度和经费支持力度,如果在科研项目、人才培养方面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就难以实现科技的快速发展。同时,科技成果转化的各个环节也都需要资金的投入,因此资金支持是科技成果产出和转化的外在主动力。资金的相对匮乏是科技研发难以进一步开展的重要因素,给相关科研机构和科研成果产出和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带来负面影响。
(3)政府因素。科技创新水平和科技成果转化依赖于政府的系列政策,政府对科技产业实行的规范政策、税收政策等会对科技创新水平和科技成果转化产生重大的影响。好的政策能为科技创新水平和科技成果转化过程提供安全、稳定的制度保障,市场保障和服务保障。
1.推进创新主体协同发展,坚持三方联动
(1)大中小企业各自发挥其作用,大型企业着力于汽车制造、智能制造、数控机床、集成电路等方面的科技创新,中小企业要聚焦某一特定领域进行细分,提升质量,以绝对技术优势占领国内外市场,为大企业做配套,进行品牌建设。
(2)政府积极主导,大型科技项目要实行“政产学研”相结合,提高资源利用率,推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
(3)建立激励创新制度和文化环境,包括知识产权制度、反垄断制度、教育制度、提高全面科学文化素养,弘扬创新创业精神。
2.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完善创新链
(1)高校科研机构要精准确定科学技术研究方向和关键,具备敏锐洞察力,抓住产业创新发展的机遇,助力解决产业发展需求和卡脖子问题作为主要研究方向。目前,仍有很多高校的科技创新的成果无法顺利转化,多数不能在企业应用或运用到市场上,高校对市场和企业需要的科学技术,缺乏持续研究。因此,要加强高校科研院所和行业企业间的协同科研攻关,加快核心技术的攻关,促进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
(2)要强化研发过程的全面性和连续性,全面、系统、连续、协同推进科技研发活动。任何科学技术的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都是相互促进和转换的,要强调研发活动主体之间的联系,完善资源配置方式,使之符合科技创新发展的趋势。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上要给予支持和鼓励,加快推进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和市场的衔接,注意不同创新主体之间进行成果转化的成本要减少,提升创新成果转化的效率。
(3)要加强共性技术服务平台建设,推进创新要素有效整合、创新资源开放共享、创新主体协作融通,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协同发展。
3.科技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升级产业链
(1)辽宁省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对传统资源过度依赖,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如今,科技作为重要的战略资源,科技革命改变了传统生产格局,科技创新改变了传统生产要素的组合方式,实现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实现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获得更大经济效益。因此,促进辽宁省经济发展必须进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2)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有重要影响,是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强大推动力。科技创新能够促进产品结构发生转变,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只有不断进行科技创新,才能显著提高产业效能,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扩大产业发展空间,促进辽宁区域科技进步和域内经济发展。
4.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力度,配置资金链
(1)制定引导研发经费投入的实施办法。例如对年均研发经费投入较高的重点行业或的企业,政府可以把企业补助经费与企业自身研发投入的额度挂钩,企业越重视创新工作,投入越多,获得的财政资金补助会越高,此外,国家的税收政策同样也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投得越多,在纳税过程中减免额度越高。同样,把高校和科研单位的补助经费与高校在两个年度之间的增长情况挂钩,通过这样的方式,努力来提高各类创新主体加大研发投入的积极性。
(2)对经费的投入及使用情况,开展动态监测工作,及时掌握各高校、科研院所的科研投入动态,为相关管理部门、政府部门提供决策支撑和参考。
5.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活力,强化人才链
(1)调动创新人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保持企业技术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企业应从企业内部人力资源激励制度着手,制定有关创新的激励政策和绩效考评方法,提高创新成果的比重,根据其贡献大小对那些为企业自主创新做出贡献的员工给予不同程度的物质上或精神上的奖励。
(2)要积极组织高校科研结构等以技术入股的方式与企业进行技术合作,加强科研技术人员的培训与交流,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以实现科研项目的共同开发与利用。
(3)企业人才培训学习方面。企业可以结合企业当前的发展现状与创新目标对科技人才进行理论和实践上的指导与培训,加强员工主动学习的意识,创造一个学习型组织和创新型组织的氛围,争取为企业培养出更优秀的创新人才。
综上所述,辽宁省国家重要技术创新与研发基地的建设应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面向全国,推进各类创新主体协同发展,把握科技进步大方向、产业革命大趋势、资金投入大力度、集聚人才大举措,努力把辽宁省建设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战略科技力量,为辽宁省“一带五基地”建设提供重要科技保障,为我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