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技术推广中心
内蒙古自治区农牧厅事业单位机构改革于2021年完成,新组建成立的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技术推广中心为副厅级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原农机系统的3 个站合并到中心农牧业机械化处。我们有效发挥鉴定、推广等技术优势,突出为农机化、现代农业的服务保障功能,为自治区农牧业机械化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服务保障。
一是狠抓基础,大幅提升农机试验鉴定能力。新投入30 万元更新仪器设备,开展专业技术培训300 多人次,不断加强软件、硬件建设,提升急需机具检测鉴定能力。发布3 批自治区农机试验鉴定产品种类指南,不断拓展农机鉴定业务范围,实现省推和国推鉴定能力对自治区农机购置补贴产品范围基本覆盖。
二是协调推进,着力加强农机化技术推广力度。按照农业农村部的安排部署,积极开展秋粮生产机收减损宣传、技术指导和实地测损工作,编制机收减损大培训、大比武、大宣传工作方案。印发小麦、玉米、大豆等主粮食和油料作物机收减损技术系列宣传培训手册。2021年以来全区投入6 万余台收获机开展玉米机收减损工作,切实保障了玉米收获损失控制在2.3%左右,大力促进了自治区的粮食稳产增产。为持续推进自治区黑土地保护性耕作,配合自治区农牧厅农机局(以下简称农机局)组织召开黑土地保护性耕作暨北方大豆全程机械化现场演示会,开展保护性耕作实施效果监测培训,组织观摩活动15 次、线上线下培训23 次,培训农机部门和实施主体的工作、技术人员4900 余人次,扎实地做好实地技术指导服务。同时依托“黑土地保护性耕作技术示范推广”重大技术协同推广项目,设立了7 个核心示范区,完成了核心示范区3490 亩、辐射33000 亩实施面积。为落实自治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160 万亩的任务,组织编写内蒙古自治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配套机具的保障方案、应用指引和调整改造指引,并制作培训课件,开展视频和现场培训,派出17人次前往7 个盟市18 个旗县现场开展复合种植配套机具应用技术指导。
三是统筹开展“四分”农业机械化短板弱项调查研究工作。作为自治区“四分”研究工作组成员,广泛开展调研论证,分区域、分产业、分品种、分环节了解自治区农牧业机械发展现状,梳理短板弱项。参与编制内蒙古自治区“十四五” 和2035年种植业以及畜牧业农业机械化目标任务及实现路径简表、《2022年内蒙古自治区短板机具项目化实施方案》,组织开展自治区农机装备短板弱项梳理和项目化工作,为加快推进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机械化向全程全面和高质量发展迈进打下良好基础。
一是扎实推进农机质量调查、投诉和安全生产宣传保障工作。规范做好8 个盟市农机质量调查实地指导,完成400 台农机的质量调查工作,科学有效地发挥农机质量监管作用。在“质量月”活动中,深入企业宣传政策法规、召开座谈会,切实促进企业提升承担社会责任、树立质量第一的意识。督导通辽市解决农机产品质量投诉2 起,通过畅通质量投诉渠道,保障了农民的利益。积极配合农机局开展农机安全生产隐患排查和检查,做好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注册登记、牌证核发保障工作,深入推动农机安全监理工作持续健康发展。
二是有效支撑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制定发布自治区2021—2023年农机购置补贴相关政策文件,完成补贴申请办理服务系统年度切换和补贴机具种类范围品目修订工作,并深入多个旗县区开展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落实情况调研核查,指导解答政策。为适应自治区补贴需求,启动了钢骨架大棚补贴程序。完成12000 多份自治区农机购置补贴企业自主投档产品形式审核,扎实推进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三合一”,进一步发挥分类分档导向作用。
三是强化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的技术指导。配合农机局完成自治区农机合作社农业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典型案例遴选推荐工作,并配合完成自治区全程机械化示范县遴选推荐工作。同时对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在机具选型、安全操作、维护保养等方面提供技术指导。制定《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规范》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机械作业技术规范》等地方标准,不断提高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建设和机械化作业的规范性,有效提升自治区农机化生产水平。
一是推动完善地方农机化标准体系建设。作为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机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认真组织自治区农机化标准申报、立项、评审和报批等工作,严控标准计划项目质量、严格标准过程进度监控、严把标准技术内容,有效提高地方标准制修订工作效率和质量,2021年以来共向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报送15 项地方标准的报批稿,涉及自治区耕地、播种、收获等各个作业环节和牧草、向日葵、燕麦等各类作物的农机作业技术规范,有效促进自治区农牧业标准化和行业体系建设。
二是积极参加农业行业标准制修订工作。发挥地域优势和技术优势,积极承担《牧草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规范》《天然草场机械化改良技术规范》等两项农业行业标准,积极助力农机化标准体系建设。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本次会议精神,学习兄弟单位的好经验好做法,围绕中心,聚焦重点,紧盯短板弱项,持续加强服务保障,为农机化全程全面高质量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