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里学院 申玉琼,曾云燕
爱国主义是世界各国人民共有的情感,也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一直以来都是我们国家民族凝聚力的基石和努力奋进的动力。新时代的大学生肩负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任,使其在全球化和价值多元化浪潮的冲击中仍能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爱国主义教育起着重要作用。爱国主义教育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学生能否将本能的爱国情感上升为理性的爱国意识,达到情感、意识和行为的统一。然而,在目前的《思想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理性爱国教育的内容仍是短板,也是很多教师在以教材为蓝本进行教学时的薄弱环节。为了更好地把握爱国主义的时代特征,引导大学生理性爱国,需要正确认识大学生理性爱国教育的意义,分析大学生理性爱国教育存在不足的原因,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增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
对理性含义的把握是理解理性爱国的钥匙。理性是个人在认识并且尊重事物的本质、自身规律和内部联系的基础上,有目的的行动,与其所可能达到的结果之间联系的目的合理性和价值合理性。理性是实践的,它能够通过德性原理之中的自律这一事实而不依赖于任何经验的东西自为地决定意志[1]。理性爱国就是通过对先天爱国情感与后天爱国的反思,用理性规范和引导人们的爱国情感和爱国言行,促进爱国情感、爱国认知、爱国行为的有机统一,在法律范围内实现和维护国家根本利益。
理性爱国是爱国行为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在经济全球化、思想多元化及信息传输快捷化的新时代背景下,对大学生进行理性爱国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受惠了广大民众的同时也触动了少部分人的利益。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借故夸大党内部分蛀虫的腐败现象及中国社会出现的贫富差距,选择性地忽视了党不忘初心的努力及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丰硕成就,不时抛出的错误言行,混淆视听。爱国与爱党、爱社会主义的关系是爱国教育中的重要问题,必须予以理论上的澄清。对大学生进行理性爱国教育,通过从理论上阐明人民组建国家的目的、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行动、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学生就会明白“三者的高度统一是推进‘中国之治’的根本制度保证”[2]。
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在中华民族几千年发展过程中最稳定和最核心的内容,蕴含着中华民族精神的灵魂。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和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相互交织引发的国内外新形势的变化,必然会对我国物质、精神、社会、政治产生冲击,全面考验我们民族的意志和能力。进行理性爱国教育,就是要引领学生在先天情感的基础上批判性地反思,以理性的爱国行动来维护国家与民族的核心利益。这需要形成成熟开阔的民族心智,正视本民族的优缺点,并以开放的心态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秀成果,包括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加快祖国的发展。
理性爱国教育是完善大学生素质,使其成为“完善的人”的重要途径。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和价值取向既关系到自身的成长成才,也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方面,大学生富有朝气和追求,怀揣远大理想,勇于探索人生价值、社会发展、国家命运,普遍具有高涨的爱国热情。另一方面,他们又容易冲动、片面和偏激,缺乏吃苦耐劳的毅力。背后隐藏的真正原因就是理性的缺失,造成了他们自我完善的主要障碍。因此,进行理性爱国教育有利于帮助大学生用发展和联系的眼光看待爱国问题,正确树立人生观和价值观,抵制爱国误区,减少和避免爱国言行中的盲目冲动,努力做到爱国意识、情感和行动的有机统一,进而培养他们理性思考、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促进他们心智的成熟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没有强烈爱国情怀的引领,和谐社会就难以形成。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力军,也是社会运动的重要力量,他们的爱国热情和爱国意识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也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近年来,在爱国行动中屡屡出现了极端盲目的言行,给社会造成了严重的危害,说明对于思想单纯、政治幼稚、行为激进的大学生而言,满腔的爱国热忱达不到他们真正的爱国目的。对大学生进行理性爱国教育,他们的爱国素质就能得到提升和规范,就不会被社会不良因素蛊惑和误导,也不会被别有用心者利用,就会将个人的发展与国家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合理地表达爱国情感,以比较务实的态度投入到爱国行动中,自觉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近年来,理性爱国理念的落实与传播,提高了大学生理性爱国的认识,丰富了大学生理性爱国的情感,也更加坚定了大学生理性爱国的意志,但我国大学生的理性教育仍存在平台不够完善、持久性不强、时效性不高、实践性不佳等不足,造成某些大学生爱国心理不强、爱国思想歪曲和爱国行为扭曲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处于未成年到成年过渡期的大学生,积极心理和消极心理都很鲜明,既有朝气蓬勃、情感丰富、想象力丰富及思维活跃的优点,也存在着心智不成熟、思维方法片面、情绪易受感染和波动的缺陷,使得他们往往以现实来反观历史,忽略从整体上分析认识问题,思辨能力不强,容易产生偏激的想法和行为。因此,有些情况下大学生表达爱国热情的行为方式往往与实际要表达的爱国热情事与愿违。有的大学生对自己的爱国情感、意识和行为很少进行反思和调整,盲目地认为自己的行为是合乎标准的,更有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信仰淡漠,对思想政治教育漠不关心,对理性爱国教育置若罔闻,在现实生活中时而出现非理性爱国言行的情况。
深受传统的注重历史教育、国难教育的爱国教育影响,目前我国爱国教育的内容仍然过多重视爱国情感的培养,倾向于弘扬舍生忘死、视死如归精神,给学生造成“爱国就要轰轰烈烈”的错觉。现行的《思想道德与法治》教材仍然对为什么要爱国、爱什么样的国这些基础的理论问题鲜有提及,对国家制度和政党的认同也很少给予系统的理论阐释,很多教师在进行教学内容的转化时也没有对这些重要的基本问题进行补足,因而在针对富人移民及很多清北毕业生海外留学不归等现实的爱国问题缺乏关照,致使某些老师都不能对此给出恰当的答案,又何谈启发和引导大学生的爱国情感,在应对时代变幻及国际国内复杂环境引发的爱国教育问题方面也必然显得捉襟见肘。
多元价值并存的社会虽然开阔了大学生理性爱国的思维、提升了大学生理性爱国的时代感、丰富了大学生理性爱国的内容,但也造成了某些消极的影响。学生的个体价值取向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也由一元转向多元,一些错误思想混乱了思想本就不成熟的大学生理性爱国的思维,有的大学生甚至对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一致性产生质疑。未经过滤的多元文化迎合了充满活力和激情的大学生的好奇心理,也逐渐消解了部分教育者传统的价值观,降低了大学生理性爱国教育的实效性,同时也动摇了大学生理性爱国的信念,误导了他们理性爱国的行为。
网络时代加大了信息发布者的广度和宽度,将世界连接为统一的整体。网络信息的“无屏障性”为大学生提供丰富信息的同时,良莠不齐、真假难辨的信息也掺杂其中。某些危害国家社会稳定的消极信息给大学生的爱国认知带来不可忽视的挑战,特别是通过网络传播的各种社会思潮,激发和唤醒了人们内心的想法和思维,越来越多的人更加注重感觉和视觉效果而放弃了理性思考的品质,对迷惑大众的错误思潮和反动信息失去思辨能力。
对大学生的理性爱国主义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针对问题多方协作努力、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才能为大学生理性爱国教育带来良好的契机和发展。
理性爱国不是心血来潮的一时冲动,而是深思熟虑后的理智行动。新时代下,锻造大学生的爱国心理品质,需要认清非理性爱国行为的表现和危害,加强对民族文化的理性反思,积极认同本民族主流价值观,全面客观地认识国内外形势,以成熟的态度看待历史和现实,形成冷静成熟的爱国情感,时刻检讨自己的爱国行为,自觉培养问题意识,养成理性爱国的自觉性和稳定性,有爱国激情而不情绪失控。在激活大学生爱国主义血性的同时,激发他们不断生成的理性思维,以合理的方式表达爱国情感,养成理智自律的爱国行为。
理性爱国教育不是简单的说教,“真正的爱是无需表白的,要教会爱,而不是教会谈论爱;要教会感知和保持情操,而不是教会寻找说出不存在的感情的言辞。[4]”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要加强理论层面的教学,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厚重感。这需要打破传统注重爱国主义情感熏陶和情绪引导的教学方式,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理性论证,特别是要加强“为什么要爱国”“爱什么样的国”“为什么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是相统一的”及“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的关系”等教材没有提及或没有阐释清楚的重要问题的理论探讨,引导学生从理论的高度知晓“真正的爱国”的意涵,进而使理性爱国内化为他们的自觉意识。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面对多元文化冲击带来的现实困境,我们必须坚持爱国为主题的主导,明确我国的国家性质,抵制极端和狭隘思潮的影响,使爱国主题成为凝聚各族人民的一面旗帜,并与时俱进地延续到经济全球化领域。
此外,我们还要重视我国的历史和现实,大力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强对国家和社会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并顺势而为、因势利导,用包容开放的心态吸收其他民族多元文化和价值观念精华,同时抵制外来文化带来的不良影响。
充分利用现代网络多种传播形式,发挥“红色网站”的作用,让理性爱国教育的内容在网络上占据坚实的阵地,建立网上与网下相结合的爱国主义教育模式,同时加大网络信息资源的监管,为大学生网络爱国言论的表达提供健康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