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在青海的实践逻辑及价值意义

2022-01-01 14:25保积红
关键词:青海总书记特色

保积红

(青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 青海西宁 810000)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即包括“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顶层设计,还有根据地方发展实际,提出的具体指导思想。关于地方发展理论思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顶层设计落地生根的关键所在,成为各地政府施政的根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关心关注地方发展,于2016年8月视察青海工作时针对青海省情实际提出了“四个扎扎实实”的重大要求。2017年5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青海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着力推动“四个转变”,开启了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青海的伟大征程。2018年7月中共青海省委十三届四中全会进一步与时俱进落实“四个扎扎实实”要求,作出“一优两高”战略部署。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青海建设必须坚持的理论依据和行动指南,把推动“四个转变”和“一优两高”战略作为落实“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的实践路径,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更加富裕和谐文明美丽的新青海。因此,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青海的具体实践,有利于通过研究个性问题解决普遍性存在问题,有利于全国一道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青海和全国来说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习近平总书记结合青海省情提出“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顶层设计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为内核,围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进行了顶层设计,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其最精髓的内容为:一是以党的十八大以来取得的伟大成就为基础,以转变的社会主要矛盾为依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伟大政治判断。这个新时代是党的领导下能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能够实现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能够不断创造美好生活,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二是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任务即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始终处于发展的劣势,究其根本原因没能实现民族复兴,国家富强。因而要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必须要实现民族复兴、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党自诞生以来清醒地认识到这一使命和初心,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战略,每一步计划用15年时间,第一个15年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15年至建国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三是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布局,将生态文明纳入总布局之中,形成“五位一体”建设布局,提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守“四个自信”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四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要坚持党的领导,同时也要加强党的建设。

(二)“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青海的具体设计

习近平总书记对青海的发展给予重视和关注。2016年3月10日,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青海代表团审议时,就青海发展提出“三个扎扎实实”的重大要求。8月22日至24日来青视察工作期间,在“三个扎扎实实”的基础上提出“四个扎扎实实”,即“扎扎实实推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扎扎实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扎扎实实加强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要求,至此,形成了完整的“四个扎扎实实”的重大要求,为青海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行动遵循。

“扎扎实实推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是推动青海发展的现实需要。推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关键是科学发展,就是要保持经济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缘于地处西部高原,底子薄,青海面临的主要矛盾仍然是社会经济发展不足的矛盾。所以青海和全国一道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保持经济持续而又健康发展,是青海省委、省政府必须抓紧抓好的重大任务。同时,在追求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问题,要按照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扎实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青海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综合考虑社会需求、承载条件和内在潜力,寻求发展速度、质量、结构、效益间的有机平衡,并保持适当的发展节奏,使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和社会的承受能力与之相适应,防止经济社会运行之弦绷得过紧。

“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是推动青海发展的主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类发展活动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否则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这个规律谁也无法抗拒。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1]习近平总书记将生态文明建置于“五位一体”的顶层设计大局之中,提出美丽中国建设的目标,以此凸出生态文明建设的紧迫性和重要性。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青海肩负生态保护的使命和责任必须要扎扎实实推进生态保护,青海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生态地位十分重要,同时又地处青藏高原,生态环境十分脆弱。这决定了青海保护生态环境任务重、难度大。“保护好三江源,保护好‘中华水塔’,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是青海义不容辞又来不得半点闪失的重大责任”[2]“坚持保护优先,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3]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思想更加明确了青海省情的特殊性、责任的重大性,也更凸显出生态保护的必要性。

“扎扎实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推动青海发展的根本目的。心系民生,重视民生建设是党的一贯传统。从党自诞生以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分步走实现共同富裕——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科学发展观要以人为本——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充分体现了党以人民为中心理念和人民利益至上的初心和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对教育、工作、收入、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服务、居住条件、优美的环境有着更好的期盼,期盼子孙后代能够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是党对人民的庄严承诺和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理念、价值取向和根本标准都是以如何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而设计。青海作为西部经济落后省份,更应扎扎实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社会治理,方能更加凸显出党一心为民的宗旨。

“扎扎实实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是推动青海发展的政治保证。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时代下世情、国情和党情新变化,党依然面临“四大风险”和“四大考验”,自身也存在诸多问题,面对问题导向,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全面从严治党的重大举措,指出“打铁还需自身硬”[4]。作为地方基层组织,扎扎实实推进党内政治生活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必须树立“四个意识”,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推进党的建设,维护党的团结和统一,担负起建设新青海的重任。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扎扎实实”的重大要求,是其治国理政思想顶层设计在青海的具体体现,是引领青海未来发展的旗帜和行动的遵循。其中,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是中心,是建设新青海的第一要务;保护生态环境是最大责任,是建设新青海的前进方向;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历史使命,是建设新青海的根本目的;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是政治要求,是建设新青海的根本保证。四个方面有机统一,都围绕如何建设新青海这个主题而设立,将国家的宏观设计与地方发展紧密联系,实现了治国理政的具体化和实践化。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青海的实践逻辑

(一)“新起点”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青海实践的逻辑起点

青海发展处在一个新起点上,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青海具体实践的现实依据和逻辑起点。新起点是对青海近5年来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方面发展成果的总结,也是对现阶段省情的正确判断。

青海全面深化改革取得较大成绩,推动青海发展进入新阶段。十八大以来,青海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下,依据自身优势和产业特色,经济发展呈现持续上升的好态势,推动青海发展进入新阶段。从经济总量看,2015至2019年青海GDP呈连续增长趋势,2018年GDP增长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人均可支配收入、旅游收入、就业人员、经济发展增长率不断上升,充分说明青海经济发展取得巨大进步。从发展方式来看,从传统依靠矿产资源开发向绿色低碳循环迈进,积极发展新能源,建成了全国最大的光伏发电基地,地区生产总值跨上第二个千亿元台阶,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50%。从发展的优势看,生态立省效益逐渐显现,发展的动力持续增强。从民生来看,社会民生事业不断进步,全省75%以上的财政支出用于民生事业,改善住房投入,城乡近三分之一人口改善了住房条件,各族群众的幸福指数有了新的提高。充分证明我省实施的国家循环经济发展先行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和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三区”建设的效应逐渐凸显,促成了青海发展的新起点。

同时青海经济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从全球范围看,受美国金融危机影响,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缓慢,新型国家经济下滑,这对我国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从国内形势看,中国进行经济发展转型以适应世界经济发展潮流,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新常态新理念表明我国经济发展“从增长速度来讲,过去35年两位数式的经济增长方式将不可持续,未来将回落到6%到6.5%之间。从经济增长方式要从过去粗放型的增长转向以质量和增加科技含量的增长。从经济结构来讲从过去追求产能扩张转向优化结构布局和调整。从经济发展动力来讲从过去的拼资源、劳力要素转向要高新技术、要新的经济增长点”[5]。面对国际新形势,提出经济发展的“一带一路”思想,青海在“一带一路”中占据重要地位,必须以创新的理念掌握新机遇方能发展得更好、发展得更快。同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日趋临近,为了与全国同步建设小康社会,必须要有发展的长远眼光,抓住机遇,实现青海发展的新提升。

全面从严治党的深入推进,营造了青海发展的政治新环境。青海省全面落实从严治党的举措,健全党的规章制度建设,不断完善党的监督体系和党内民主生活体系,严惩党内存在的问题,思想建党与制度建党紧密结合,使党的建设满足青海发展需要,全面从严治党取得成效,得到人民群众认可,党的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力空前增强,党的各级组织实干精神不断发扬,党员干部理想信念不断坚定,各族人民齐心思富意识增强,党风政风社会风气明显好转,形成了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环境,为青海发展营造了新环境。

(二)建设更加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青海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青海实践的逻辑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青海期间指出:“今天的青海,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性尤其突出。做好青海的工作,事关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事关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总书记把青海的发展放入能否顺利建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能否顺利实现中国梦的大局之中。青海省情可以总结为面积大省、经济小省,资源富省、经济穷省。面积大省是为青海位于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面积为72.23万平方千米,居全国第四位;青海经济小省份,从GDP产量看,2106年青海GDP为2572.29亿元,在全国位列倒数第5位,经济贡献率很低。从人均可支配收入看,2016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821元,青海人为17302元,在全国人均收入位于倒数第5位,与全国仍有很大差距,是个经济穷省;青海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太阳能资源和生态资源,资源优势使青海具有发展优势,是个资源富省。青海世居少数民族有藏族、回族、土族、撒拉族、蒙古族等,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少数民族聚居区占全省总面积的98%。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青海省常住人口562.67万人,少数民族人数为264.32万人,占全部常住人口的26.98%,少数民族的全面小康是衡量全省乃至全国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指标,“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更加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青海”[6]是中国梦在青海具体的实现方式,是青海各级党组织、全体共产党员的责任所在,是青海各族人民的力量所在,是青海未来的前途命运所在。因此,新青海建设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青海实践的逻辑目标。

(三)“四个转变”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青海的实践路径

青海省第十三次党代会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提出从经济小省向生态大省、生态强省的转变,从人口小省向民族团结进步大省的转变;从研究地方发展战略向融入国家战略的转变;从农牧民单一的种植、养殖、生态看护向生态生产生活良性循环的转变等重大举措。“四个转变”以及“一优两高”战略思想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在青海的具体化、实践化,是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建设更加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青海的路径选择。

“从经济小省向生态大省、生态强省的转变”是新青海建设的方向。因客观条件等要素的限制,青海的发展比较滞后,对全国的经济贡献小,虽然有西部大开发、对口援青、三江源生态保护区等政策倾斜和偏向,但发展成效不理想,青海依然是一个经济小省。究其原因还是在于未能很好地开发和利用青海优势资源。青海生态资源优势具有垄断性和独占性。以青海三江源地区为例,青藏高原孕育了黄河、长江、澜沧江、恒河、印度河等国内外许多著名的河流,是欧亚大陆上大江大河发源最多的区域。青海作为三江源头,一是中华民族的水塔,因为长江总水量的25%、黄河总水量的49%、澜沧江总水量的15%均来自该区域,三江源地区抚育了中华大地,乃至关乎着东南亚地区的安危。二是生态独特,因受地理位置和独特地貌的影响,在这片区域的环境、物种、基因、遗传多和自然景观具有多样性特征。三是基因库,三江源严酷的高寒环境,构成了独特的生命繁衍区,许多生物至此已达到边缘分布和极限分布,成为珍贵的种质资源和高原基因库。四是生态服务区,青海三江源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达11万亿元。青海还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太阳能资源,青海生态资源优势是我们由经济小省向生态强省转变的基础。

“从人口小省向民族团结进步大省转变”是新青海建设的保证。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深刻回答了民族工作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强调“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把民族团结作为战略性、基础性和长期性的工作来抓。青海要构建民族团结进步大省,一是落实中央精神要求,自觉把青海发展纳入全国发展的大局之中,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二是将民族团结作为新青海建设的保障和基础。青海一是多民族聚居地区,据2011年青海省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全省各少数民族人口为264.32万人,其中,藏族137.50万人、回族83.42万人、土族20.44万人、撒拉族10.70万人、蒙古族9.98万人、其他少数民族2.25万人。二是多宗教并存,回族、撒拉族全民信仰伊斯兰教,藏族、土族、蒙古族信仰藏传佛教。三是多元文化地区,有藏族文化、土族文化、伊斯兰文化等。基于青海多民族多宗教多元文化并存的特殊性,做好民族团结对青海发展乃至全国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构建民族团结进步大省有利于保障西部边陲稳定和维护国家统一。

“从研究地方发展战略向融入国家战略的转变”是新青海建设的切入点。实践证明,地方经济发展必须和全国战略结合起来才能发展地更为长远。涵盖青海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促进了青海的发展,但与东部地区相比,青海发展不甚理想。习近平总书记把青海发展纳入能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局,因此,青海必须抓住这个机遇,把青海的发展与全国战略结合起来,积极融入“一带一路”顺势推动新青海建设。

“从农牧民单一的种植、养殖、生态看护向生态生产生活良性循环的转变。”青海牧区形成单一种植、养殖,生态看护是青海牧区典型的生产生活方式。在三江源地区实施生态保护,退耕还林政策后出现了农牧区后续发展以及怎么发展的一系列问题,青海大部分地区是纯牧业地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实现农牧区生态生产生活良性循环是可持续发展的理性选择,是推进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的主要途径。

创建生态大省明确了新青海建设的角色定位,融入国家发展战略新青海建设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构建民族团结进步大省创造了为新青海建设创造了稳定的外部环境,生态生活生产良性循环使新青海建设有了可持续发展,“四个转变”举措的实施使得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扎扎实实”变为具体的可操作的实践路径,更加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青海建设目标指日可待。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青海实践的价值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结合青海省情提出“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青海省委以此为行动指南,提出“四个转变”的举措,以及“一优两高”的战略部署,奋力推进新青海建设并取得可喜的成绩。截至2019年底,青海GDP逐年增长,2019年青海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2618元,相比2018年增长了1861元;其中:2019年青海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3830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1499元。截至2019年底,青海省实现了脱贫攻坚任务,一是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二是贫困村全部退出,三是贫困县全部摘帽,四是两不愁三保障的目标全都实现,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000元以上。因此,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青海的践行价值意义逐渐凸显出来。

(一)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青海发展提供了思路和方法

青海发展首先要解决依靠什么发展和怎么发展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青海时明确指出:青海最大的优势和责任在于生态,最大的产能在于绿色发展。为青海依靠什么发展和怎么发展给出了明确答案,因此,生态立省是正道。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以及青海省据此提出的“四个转变”“一优两高”战略勾勒出新青海建设的宏伟蓝图,为新青海建设指明了发展的方向,拓宽了青海发展的思路。“四个扎扎实实”要求青海需处理好与全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保护、党的领导、民族问题等几个方面的关系,扎扎实实推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是基础,扎扎实实推进生态保护是青海的责任,扎扎实实推进民族团结是青海发展的保障,扎扎实实推进改善党内民主生活是青海发展的前提。青海的发展需得融入国家发展大局,需得国家政策支持、多种支援才能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四个扎扎实实”符合青海实际,符合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是习近平总书记结合地方实际提出的地方发展的具体思路和方法。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拓宽了青海发展的空间

依靠生态发展拓展了青海发展的新空间。人类在经过狩猎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尤其在工业文明时代,生产力方式获得极大解放,人类过度开发和利用自然,导致了资源匮乏、能源短缺、环境污染、人口爆炸、粮食危机等一系列问题,把人类推向了危险的境地。改革开放初期,以解决人民温饱为主,走高污染、高能耗、粗放式的发展之路,忽视了对环境和资源的保护,导致了水、空气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是对中国发展方式的再反思,是对世界可持续发展潮流的顺应,是对我国发展道路的再选择的结果,夯实了发展理念的内涵,符合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符合人类可持续发展要求。青海作为中华水塔,因其丰富的生态资源决定其生态地位无可替代,因而对国家生态安全十分重要。青海自身拥有的资源优势就是青海最大的优势,绿色发展就是青海最大的发展,因而利用和开发生态资源及优势程度就是对青海地方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程度,绿色发展就是青海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所在,要利用资源优势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作贡献、树样板。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青海的实践推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

构建民族进步大省是实现青海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对于青海乃至全国都具有重要意义。青海自古以来被历代中央政府视为稳定西部边疆的重要枢纽。历史上的青海东接秦陇、西通西域、南交蜀藏、北护甘凉,是全国西北、西南边疆的战略后方。在中国古代历史上,青海在元明时期就具有重要的地理战略意义。在元代青海是略经西藏的战略前沿和蒙古宗王控御涉藏地区的驻镇之地;在明清时期青海是经营控制蒙藏地区的枢纽地位。在中国近代史上,青海在稳定西部边陲和维护国家统一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在反击英国入侵的隆叶山战役和江孜保卫战中发挥了后勤保障和供给作用,抗战期间,青海各族健儿共同抗击日寇,保卫边疆。青海各族人民为维护国家统一和西部边疆稳定所作出的贡献已成为共识。当前,青海是遏制“藏独”和“东突”的前沿阵地,展望未来,青海在“一带一路”中居于重要地位,是连接我国西南、西北的交通枢纽,也是连接欧亚、南亚大陆桥的重要通道。结合青海地理优势,现已建成或计划修建的青藏公路、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敦煌、成都和库尔勒铁路带动了沿线地区的发展。青海拥有的资源大部分集中在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生态经济势必能带动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

(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思想在青海的实践推动了青海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已是人类共识。生态环境问题是美丽中国建设的关键所在,青海因生态独特性,按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依靠生态,打生态名片,定能为美丽中国建设树立独特风景。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搞好中国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统筹推进生态工程、节能减排、环境整治、美丽城乡建设,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使青海成为美丽中国的亮丽名片。”[7]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青海讲话精神,更能够指导和推动青海生态文明建设。按照青海省委省政府部署:一要重点推进生态工程,三江源工程,祁连山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环青海湖地区综合治理工程,以此形成青海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二要大力发展资源环境可承载的新能源、新材料产业;三要发展文化旅游、特色农牧业工程。以实际行动将生态保护和推进经济发展并举,打造生态文明建设的青海样板。

猜你喜欢
青海总书记特色
特色种植促增收
大美青海
习近平总书记论守初心
青海:畅享冰清世界新“年味”
把对总书记的深厚感情转化为工作动力
习总书记“下团组”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
青海行七首(录二)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青海取缔23个非法广播电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