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环境健康路径思考与探索

2022-01-01 14:24深圳市生态环境技术审查中心李鹤超高晨宇
区域治理 2021年8期
关键词:评估体系环境

深圳市生态环境技术审查中心 李鹤超,高晨宇

一、引言

生态环境保护发展到保障公众健康是引领性的终极目标,深圳经济发展水平高、人口密度大、环境管理基础好。根据《2019年度深圳市环境状况公报》及《2020年第四季度深圳市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深圳市主要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空气优良天数比例在90%以上,全年灰霾天数逐年减少,五大河流考核断面全面达标,159个黑臭水体全面消除,生活垃圾焚烧率达60%等。全球发达国家和地区环境与健康管理是生态环境保护不可获缺的重要内容,与深圳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和粤港澳大湾区“双区”建设、对标国际先进、先行先试的需要十分契合,也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提高生态环境管理水平的重要举措。有必要探索“保障公众健康”与环境质量管理有机结合,推动建立健全具有深圳特色的生态环境健康管理制度。

二、国内外环境健康风险管理情况

(一)国际环境健康风险管理发展情况

美国最先提出健康风险评价相关的概念,即针对人群暴露与环境因素发生不良作用的可能性,通过危害识别、剂量—反应关系评估、暴露评估和风险表征四步进行风险评价[1],并提出将评价与管理分开,由专门机构开展评价研究,如国家环境评估中心主要负责人体风险评价和生态风险评价,国家计算毒理学中心和国家健康环境效应研究实验室专门负责危害识别和毒性效应的相关研究,建立了综合风险信息系统,国家暴露研究实验室主要从事暴露方法和测量、计算暴露学、暴露综合评价三方面的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环境保护署(EPA)、美国职业安全与健康管理局(OSHA)等制订了一系列技术导则、评价指南和规范,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健康风险评估体系,并在此基础上修订相关法律、建立制度体系[2]。美国也是最早开展环境健康公众教育的国家之一,联邦教育局在2013年开展“绿丝带学校”计划项目[3],对符合标准的学校给予奖励和资金支持,有效提升了学校宣传环保理念的积极性,增强了中小学生对环境健康的理解和认识。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与世界卫生组织(WHO)都基本沿用了EPA的环境健康风险评估体系的实践路径[1,4]。

欧盟的环境风险管理主要关注生产环境和商品中化学物质的暴露风险,发布了涉及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的风险评价体系,开发了管理化学,但只适用于化学品风险管理。在考核环境空气质量时考虑暴露指标,在水环境质量控制方面融入风险控制思路、设置优先控制限值等,但是并没有全面的环境健康风险管理框架和技术体系[1]。

日本的环境健康管理重点关注环境污染对健康造成的影响及公害健康补偿问题[5],20世纪60年代大面积爆发的环境公害事件,推动了相关环境保护法律的出台,相应的环境健康损害补偿法律体系也逐步完善。

(二)我国环境健康管理和技术研究情况

管理层面生态环境部根据管理需求制定了一系列风险评估相关标准和规范,如《人体健康水质基准制定技术指南(HJ837-2017)》《环境污染物人群暴露评估技术指南(HJ875—2017)》《生态环境健康风险评估技术指南总纲(HJ1111-2020)》等。卫生部门发布了《大气污染人群健康风险评估技术规范(WS/T666-2019)》《全国健康城市评价指标体系(2018版)》等标准和文件,初步建立了环境健康评估的框架体系。为进一步提高环境风险防控能力,指导下一阶段环境与健康工作,生态环境部于2018年启动国家生态环境与健康管理试点,浙江省丽水市云和县、山东省日照市五莲县为首批试点城市。其中丽水市已于2019年率先发布了环境空气质量健康指数(AQHI),在空气质量指数基础上综合评价空气污染健康风险,能够实现AQHI实时查询和未来3日预测值,为环境健康管理提供数据指导,有利于环境健康宣传和公众参与。

在环境健康技术研究层面,目前研究热点主要聚集在水环境和大气环境影响方面。水环境主要包括饮用水源地、污染水体等,重点研究重金属、持久性毒害污染物、新型污染物(纳米材料、抗生素等)对健康的影响[6,7]。大气环境主要涉及PM2.5和VOCs,分析不同污染物成分、颗粒粒径等对特定疾病发病率的影响[8]。声环境影响涉环境噪声(交通噪声、低频噪声等)对人体健康(包括心理健康)的影响[9,10],但近年来关于声环境影响的相关研究较少。

天津等地研究了突发应急事故及后续影响的环境与健康问题以及海域微塑料的影响[11],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采用深度学习方法挖掘分析各分层人群发生呼吸系统疾病的危险因素,上海以“城中村”流动人口作为观察对象,对入户访谈问卷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了解其对环境健康风险的感知情况[12],公众教育与风险沟通相关研究近年来有所增加。

总体而言,我国的环境风险管理仍处于起步阶段,缺乏完备的技术体系支撑。相较于其他大型城市,深圳在环境健康领域的本地研究较为薄弱,目前公开发表的研究仅涉及饮用水源地和PM2.5中重金属环境健康风险[13]和居民健康与环境水平评估模型研究[14]。

三、深圳生态环境健康路径的初步探索

目前,深圳污染防治各个方面均取得了较好的成果,精细化生态管理手段初步突显成效,如水体治理方面,对五大河流水质达标进行分析研判,制定“一河一策”“一河一图”实施分类整治,在2019年完成了1467个小微黑臭全部整治;固废处理处置方面,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置,开展“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创建工作,垃圾回收利用率达33.3%;大气污染治理方面,提前淘汰老旧车辆8万辆,降低移动源空气污染排放,推进工业源废气脱硝和低氮燃烧器改造等,改善工业废气污染。为下一步生态环境管理升级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在绿色发展方面,深圳已率先发布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制度体系,在“两山”双向转化路径上进行了初步探索,将生态环境质量转化为可量化的考核体系。

深圳各个区在环境管理上也各具特色,如大鹏区重点推动生物科技、生命健康、康养等领域的合作,并提出通过对标国际环境健康评价体系,研究并试验发布大鹏区的“环境空气质量健康指数”(AQHI)。盐田区拟打造“宜居宜业的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滨海城区”,2016年开始探索“碳币”体系,通过“碳币”奖励,引导全民增强环保意识、践行绿色生产,使居民在绿色出行、垃圾分类等具体生态文明行为中切实体会到获得感,激发公众参与的热情。

《深圳率先打造美丽中国典范行动方案(2020-2025年)》中明确要求开展环境与健康试点城市工作,率先建立环境与健康风险监测、调查、评估、管控和信息公开制度体系,从源头预防和控制环境污染相关健康危险因素。到2025年,居民环境与健康素养水平超过35%,公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度达到90%。以沙滩资源为突破口,探索GEP实现机制。依托自然生态资源,融合文化、旅游、金融等产业发展,探索“两山”转化新路径。

在具体开展环境健康工作中应针对不同区域识别、梳理深圳典型环境问题和公众关注的环境健康问题,如重金属、持久性毒害污染物、挥发性有机物等,从对公众健康的影响角度出发,开展区域环境健康风险识别工作,建立精细化的风险识别和管理体系,应注重与现有工作成果的融合,如“三线一单”的分区管控和数据平台以及环境监测平台等,开展增强公众环境健康素养方面的工作,可以与“碳币”系统结合。

猜你喜欢
评估体系环境
不同评估方法在T2DM心血管病风险评估中的应用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第四代评估理论对我国学科评估的启示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漫观环境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立法后评估:且行且尽善
资产评估法:能否终结“多龙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