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江艳,赵文
对分课堂教学法主张将整个教学过程划分为“课堂讲授——独学内化——小组讨论——班级讨论”等几个环节,其核心理念是把课堂的一部分时间(约一半)分配给教师讲授,另一部分时间留给学生讨论,进行交互式学习,使讲授法与讨论法长短互补[1]。该教学方法既能有效克服教师中心主义的不足,也能有效规避MOOC/SPOC等教学方法的单向传播式、非接触性学习的弊端,有利于明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价值导向,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自控性,实现深度学习。要在思政课教学中有效应用对分课堂教学法,思政课教师还需要认真把握对分课堂几个关键环节,在要点精讲、任务布置、课堂管理和课后跟踪等方面下功夫。
高校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思政课的教材是开展课程教育的最基础依据和最关键的素材,思政课教学必须充分立足于教材展开,绝对不能偏离教材的核心思想和基本话语体系。这是思政课的政治属性、思想属性所决定的。但也正是由于思政课教材的思想性、理论性和政治性等特征,决定了其在生动性与趣味性方面存在不足,以至于传统的教学方法因此也难以呈现出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因而,思政课教学既要立足于国家统编教材,以确保国家主流思想得到正确的传播与渗透,但是也要不拘泥于教材,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技术与方法等方面将教材的思想性、理论性和政治性与教学需要的生动性、趣味性、鲜活性有机结合起来。在思政课教学中应用对分课堂教学法,正是出于这样一种目的而做出的尝试。
在思政课教学中应用对分课堂教学法,教师首先要做到精心研究教材,把握教材基本内容,准确提炼要点,围绕要点开展备课与讲课。对分课堂教学法的核心理念之一是要求教师在讲授环节少讲、精讲,不做一言堂,不搞满堂灌,而是重在思想引导、政治引领和觉悟启迪。因而教师在教学中主要“讲授的是主要内容、逻辑框架、重点、难点”[2]。虽然对分课堂教学法力主将一半的课堂时间交给学生,看似降低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弱化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性,其实则不然。真正有效地运用对分课堂教学实则是对思政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教学时长的压缩,教师要在精研教材的基础上,必须理清哪些内容必须在课堂上讲?哪些内容可以在课后由学生自学?讲多少、留多少?讲多深、引多深?如何回答学生课堂提问?回答学生哪些可能性的问题?如何回答学生共性化的问题和个性化的问题?等等。这些问题教师都要在上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
在备课研究教材的教学内容的过程中,教师要清醒地认识到,在讲授环节教师开展教学的目的不仅仅在于让学生习得基本的理论知识,尤其是对于思政课教学而言。思政课具有知识教育和信仰教育的双重属性,知识教育是信仰教育的基础,信仰教育是知识教育的根本目的。所以一方面,思政课教师在研究教学内容时必须要做好“精讲”的准备,注重教学内容的意义阐释、政治引导和价值引领,注重思政课教学内容的逻辑演绎与框架阐释,鼓励学生主动思考、理解、领悟教师所讲授的内容;另一方面,思政课教师还要做好教学“留白”的准备。对分课堂教学法不仅注重在教与学的时间上向学生倾斜,留一部分课堂时间给学生,更是注重在教学内容上要留给学生一定的学习空间。教师不要讲得太满太全,而是要注重启迪式教学、诱导式讲解,促进学生积极主动思考,发散思维,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求获真知。
对分课堂教学法的一个最让人肯定的地方就在于它意在充分地激发学生的主体性。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外因关系原理的视角来看,内因是起主导作用的,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所以从课堂学习来看,学生学习的关键还在于学生主体性的激发,没有学生主体性的内因的积极作用,教师及教学环境等外部因素的作用也将难以发挥实质性效用。要激发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一个重要前提在于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在课前,要做到备学生,了解授课班级的学生专业、学习背景、班级特点等基本信息,有针对性地研究设置教学任务,引导学生融入思政课学习,主动开动脑筋,认真思考,为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真正发挥对分课堂教学法的精妙功效。
因此,在每一次思政课对分课堂中,教师必须要根据课程教学内容前瞻性地设计好学生在独学环节和讨论环节所要进行的教学活动。有学者研究指出“课堂教学只有保持‘自然’特质,营造安全的、自由的和关系和谐的课堂场所,创设一个‘在场’自由畅想时空,学习者才能进行有效的学习”[3]。一般而言,在独学环节,教学活动的设计依据重在促进学生独立总结与独立思考的能力。在这一环节可以让学生通过回看学习笔记、阅读教材、学习补充材料等“无声”型学习活动等方式来领悟和吸收重点教学内容,以帮助学生梳理学习所得和未得,进而明确学生的“亮考帮”,以便下一阶段活动的顺利开展。当然,教师也可以根据当堂对分和隔堂对分这两种对分教学法在学生独学环节时间上的差异情况,在这一环节引入视频学习、音乐欣赏等“有声”型学习活动来增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兴趣。但是笔者认为,在独学环节,引导学生安静学习、思考、内化学习内容更为关键。因此,有学者研究指出,在独学环节,可以设置阅读和学习教材与辅助材料、撰写读书笔记、撰写反思性作业、完成常规作业、回答核心问题等活动来引导学生把握学习的关键内容[4]。
需要注意的是,在独学环节设置何种教学活动,还需要考虑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学生即学习主体的差异性。如文科生和理工科学生的知识背景、思维方式存在明显的差异性,不能千篇一律地开展同样的活动,而应该因材施教,有所差别。有研究指出,“一般情况下,人文社科类的课程适合选择的添加模块是撰写读书笔记和概括教材中每段落的大意。理工科类的课程适合选择的添加模块是撰写读书笔记和回答核心问题”[4]。二是学习内容的差异性。思政课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道德与法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主干课程内容来看,思政课覆盖了哲学、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社会、时政等各个领域,教师在上课时还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差异性设置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
“对方法的迷恋,是教学世界中的独特景象。无论哪个时代,对‘教学方法’的改革始终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5]。因此,探索思政课教学方法,推动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是思政课教师履职尽责的最基本要求。笔者正是在这样一种初衷下接触、了解和应用了对分课堂教学法。这种教学法自2014年张学新教授提出并实践后,就迅速得到大中小学各科目任课教师的认可与推广,其关键原因就在于这种新的教学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吸纳了传统教学过程中最为常用的讲授法和讨论法的优点,又合理巧妙地回避了这两种教学方法各自单独使用时容易出现的缺点。传统的讲授法虽然能较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但是很容易将课堂教学演变成教师的独角戏,课堂教学成为单向度的教学活动,学生成为被动型的知识接受者。传统的讨论法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打破思政课沉寂乏闷的课堂气氛,但是学生讨论的参与面和讨论的深入度皆很难达到理想的程度。对分课堂教学法将整个教学过程划分为“讲授——内化——讨论”等三个大环节,有效地将讲授法和讨论法融汇其中,既充分地保障了教师的主导性地位,也有效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对提高思政课的教学时效性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但是,我们还应该认识到,对分课堂教学并非只是一种教学方法,也不仅只局限于吸纳讲授法和讨论法等两种主流教学方法,而是拥有着更为广泛的开放性,与其他的具体的优秀教学法有着高度的契合性,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教学方法可以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与融合。教师在开展对分课堂教学时可以根据教师自身的特长和具体的教学情境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方法的针对性与适用性。如在教师讲授环节,可以适当引入案例教学法、PBL教学法(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教学方法)、慕课教学法、翻转课堂教学法等,在小组讨论环节,除了常规的发言讨论外,还可以引入小组游戏竞赛法、小组调查法、共同学习法、同伴辅导教学法等。通过教学方法的改进与完善,既能不断提升教师对教学的基本规律的认识,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更能直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推动学生深度参与课堂活动,进而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简言之,与其说对分课堂教学法是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毋宁说对分课堂教学法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对分课堂教学法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不仅有着自身独树一帜的教学方法,而且与其他的教学方法并不矛盾,能与其他的教学方法有机融合在一起,充分发挥各种教学方法的长处,进而有效地提升课堂教学实效。